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母亲不是圣人
张萍
前年,母亲生日那天,我买了一件衣服,又封了一个50元的红包,骑自行车回去送给母亲。她连看都不看,就把红包放进口袋,把衣服放在桌上,不冷不热地说:“坐吧。”
我蹬自行车出了一身汗,又累又渴,还得自己倒茶喝。
正在这时,外面有小轿车的声音,那是大姐回来了。母亲好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刻迎出门。大姐一下车,母亲满脸笑容地请她进屋,问累不累。
大姐说:“妈,我不累。”大姐坐小车回来,怎么会累呢?真正累的是我,母亲却没问我。
大姐也给母亲买了一件衣服,又漂亮,又贵重。我在商场见过,最少要1000元,比我送给母亲的那件贵10倍。
大姐也给了母亲一个红包,比我的大得多。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再把那个大红包放在衣服上,让众人欣赏,又亲手给大姐倒了一杯茶。
母亲对大姐的亲热举动,刺痛了我的心。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第二年,母亲生日时,我不再回去,只托哥带了一点礼物给母亲。
明天又是母亲的生日,我依旧买了一点礼物,托哥哥带回去。哥哥却说“去年,你没回去,已经有些不好。明天,你再不回去,大家还以为你对妈有意见呢。”
我说:“我就是对妈有意见,她对大姐好,对我不好。大姐钱多,能讨妈欢心;我钱少,讨妈嫌。”
哥说:“不会吧,妈不是那种人。”
我委屈地说:“你没尝过那种滋味,当然不会知道。大姐回去,妈每次都到门外迎接;我回去,妈几时出门看过一眼?我穷,没法跟大姐比,但还有一点自尊心。你不帮我带东西给妈,我另找人带。”
我一气之下,把东西拿回家。刚回到家,哥哥就追来了。他买了很多东西送给我,比我买给母亲的还多。我说:“买这么多东西干什么?”
哥不说话,放下东西,转身就走。
我送哥出门,一直送到楼下的马路边,哥说:“以前,我来这里,你最多送我到门口;这回破例送到马路边,是不是因为我买的东西多?”
我生气地说:“你把我当成什么人了?”
哥说:“我把你当成平凡人。平凡人都会受到名利的影响,抽到大奖会高兴,丢失钱财会伤心。这次,我送给你的东西多,你就陪我多走几步路,这很正常。平凡的母亲也会受名利影响,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多,她就会亲热一点;哪个女儿给的东西少,她就没那么亲热。我知道,你希望妈对你和大姐一样亲热,但是,只有不受名利影响的圣人才能做得到。那种道德高深的圣人,听说500年才出一个。我们的妈不是圣人,但确实是个好母亲,你买的衣服,她一直穿在身上,袖口磨破了都舍不得丢。妈并没有嫌弃你。”
我的泪水无声地流出来,哽咽着说:“别说了,我明天回去看妈。”
母亲依然对大姐很亲热,对我没有那么亲热。但我不再怪怨她。因为我知道母亲不是圣人,大家都不是圣人。
作者从哪些方面比较了母亲对“我”与对大姐不同的态度?
理解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母亲双手捧起大姐送的衣服,小心翼翼地摆在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赏析下面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与作用:
我一头扎进厨房里,拼命地干活,油烟呛得我流下泪来。
“我”为什么知道“母亲不是圣人”?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关于数码照片的色彩还原
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设置正确且曝光准确的前提下,拍摄的照片上色彩不应出现较大偏差,但在摄影实践中仍不难发现,有些照片出现比较明显的偏色。通常出现偏色大都是白平衡未能设好,但有时也会牵涉其他原因。一般来说,与色彩还原相关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选择相应白平衡模式
当环境光特点比较鲜明,明显偏向红黄色时,寄希望于相机自动白平衡完成矫正就不大可能。比如在白炽灯或碘钨灯下拍摄,照相机自动白平衡功能再强,也无法获得正常的色彩还原。自动矫正功能还是有限,因此必须选择与照明光线相适应的白平衡模式。
但相对来说,尽管阴天色温偏高,但阴天选择自动白平衡仍得到不错效果。这是因为阴天原本偏色不明显,经相机矫正后,即使有少量偏色,通常也能为人眼接受。
少量偏色应利用微调功能。如摄影者已针对环境光特点选择相应白平衡模式,照片仍出现轻微偏色,此时应借助白平衡“微调”功能作精细调整。在各个白平衡选择中都有微调档供选择,包括“自动白平衡”模式中也有正负3级可作调整。正常情况下,微调正负档应定位在“0”档表示不加不减,不作任何正负色温补偿。加1相当于增加100K蓝色,减1则相当于增加100K的黄色,而减3则相当增加300K黄色。
(二)相机和电脑屏幕的色彩差别
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LCD显示屏上的色彩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别,有些偏暖调,有些偏冷调,有些则比较正常。也可说相机显示屏的色彩差异要远比电脑屏幕来得明显,有些摄影者喜欢在相机屏幕上观看,感觉不顺眼就对白平衡作微调,这就很可能将原本正常的颜色改得不正常了。因此对操作者来说,不但要熟悉相机各种功能,还要熟悉相机屏幕与电脑屏幕的颜色差异,这对确保获得色彩正常还原的素材很有帮助。
(三)观看颜色的标准
严格而言,要求数码相机所拍摄图像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绝对一致不大可能,而且除非是科技摄影或有特别要求的题材外,图像稍有些色彩偏差也无可厚非。通常色彩正常的标准是白色有足够纯度,凡出现人物形象的照片主要看人物肤色,人物肤色要自然舒服,也可以说只要人物肤色满足要求就可。前些年用不同软件显示图像时,有时会有轻微色彩差异,如今这些差异基本不复存在。当然,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显示器本身也会有些许差异,但一般来说用符合出厂标准的显示器观看,不至有太大差别。
(四)关于镜头对颜色的影响
有些摄影者发现色彩不甚理想,或怀疑镜头有问题,这就得检测镜头成像质量。有条件者可在同样环境下,将该镜头安装于其他相同型号的相机上拍摄,再比较色彩。镜头前如有UV或天光镜最好卸除,以保证无其他因素干扰。同时要严格按白平衡要求,选择相应模式或预置白平衡,如此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素材。此外也可将UV镜拆除,在自动白平衡或闪光灯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如确实有轻微偏色,可作一定的微调,以后将该调整值作标准常用数,这样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偏色。
问题:

下列关于“数码照片的色彩”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数码相机在白平衡设置正确且曝光准确的前提下,拍摄的照片上色彩不应出现较大偏差。因此只要设置好白平衡,数码照片的色彩就能还原。
B.因为相机显示屏的色彩差异要远比电脑屏幕来得明显,所以经常对白平衡作微调,就很可能将原本正常的颜色改得不正常了。
C.前些年用不同软件显示图像时,都会有轻微色彩差异,如今这些差异基本不复存在。
D.如发现色彩不甚理想,或怀疑镜头有问题,最好将该镜头安装于其他相机上拍摄;镜头前如有UV或天光镜要卸除,同时要按白平衡要求,选择相应模式或预置白平衡,如此才可能获得满意的素材。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环境光特点比较鲜明,明显偏色时,必须选择与照明光线相适应的白平衡模式,必要时还要借助白平衡“微调”功能作精细调整。
B.要求数码相机所拍摄图像与现实中被摄对象绝对一致是不可能的,所以科技摄影的图像稍有些色彩偏差也无可厚非。
C.因为在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同品牌同型号的相机,LCD显示屏上的色彩表现也会有细微差别,所以不同品牌,不同档次的显示器就会有更大的差异。
D.虽然阴天色温偏高,但因为阴天原本偏色不明显,所以经相机矫正后,即使有少量偏色,通常也能为人眼接受。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数码照片偏色不仅仅是白平衡设置的问题,所以选择高质量的电脑屏幕和相机镜头,就会减少偏色现象。
B.除非是科技摄影或有特别要求的题材外,通常能为人眼接受的少量偏色的照片效果仍然不错。所以人眼能发现的偏色现象,是不符合科技摄影的要求的。
C.摄影者如果熟悉相机各种功能,还熟悉相机屏幕与电脑屏幕的颜色差异,又了解环境光的特点和影响,就基本上能获得色彩正常还原的素材。
D.将镜头前的UV镜拆除,在自动白平衡或闪光灯白平衡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就可减轻偏色,所以在其他模式下用闪光灯拍摄人物就不能造成偏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其中二氧化碳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一种气体,而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因为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三氟化氮一直被当成是碳氟化合物的替代品。现在它作为活性氟原子源,被广泛运用于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的生产中,用于蚀刻这些设备内的硅晶片。长期以来,大家都认为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只有非常少量(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所以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它显得微不足道。今年年初,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区的一位大气化学家迈克•普瑞瑟尔(Michael Prather),最早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他对普遍认同的气体排放率存在不同看法。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取样分析后,第一次证实,整个生产过程中,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在加利福尼亚拉荷亚的斯克利普斯海洋学研究院,雷•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综合使用了气相色谱分析和质谱分析系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他们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气中这种气体的浓度翻了20番以上,从万亿分之0.02上升到了万亿分之0.454,大部分的气体排放都在北半球。在《地球物理学研究通讯》上发表的论文中,他们提到2006年大气中三氟化氮的估计总量为1,200 吨,实际总量为4,200 吨,现在已经上升到了5,400吨。考虑到这种气体的巨大温室效应,以及其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这个量(5,400吨)的三氟化氮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研究已经结束了。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普瑞瑟尔说,他没有参加雷•威斯团队的研究。“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电子生产业内人士没有把迈克•普瑞瑟尔的论文当回事儿,他们认为那只是理论上的推测而已。” 英国利兹大学的大气化学家皮尔斯•福斯特说道:“这篇新论文说明了三氟化氮的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
他还指出,这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为行业人士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他们可以规范他们的生产。比如,在不久的未来,等离子屏幕可能很快就会被液晶屏幕(LCD)所取代,后者对环境更加有利。“也许这些气体会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英国气象局的大气科学家吉姆•海伍德(Jim Haywood)赞同地说道,“不过把三氟化氮列入严格限制其排放量的温室气体名单也是非常必要的。”

从原文看,下列对“三氟化氮”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氟化氮比起极易挥发的碳氟化合物更有利于环境,过去的十年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于蚀刻等离子电视以及其他平板显示器内的硅晶片。
B.三氟化氮吸收热量的能力比二氧化碳强12,000到20,000倍,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
C.三氟化氮在今年以前一直被认为在人类活动产生的致使全球变暖的气体中,是微不足道的,因为只有极少部分(约2%)的三氟化氮逃逸到了大气中。
D.三氟化氮有着巨大的温室效应,在大气中的存在时间约为740年。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美国和澳大利亚的两个海岸清洁空气观测站对空气进行第一次取样分析后,证实三氟化氮排放到大气中的百分率比预想的明显高很多。
B.雷• 威斯(Ray Weiss)所领导的团队对样品中的三氟化氮值进行了测量,发现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大部分的三氟化氮都排放到了北半球。
C.现在大气中三氟化氮总量为5,400吨,相当于6,700万吨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影响,几乎是芬兰全年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D.雷• 威斯团队的普瑞瑟尔说,现在我们需要得到的是从生产到废气处理整个过程中,究竟有多少气体在系统内流动。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已经发表的两篇正中要害的学术报告可以使行业人士规范他们的生产,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
B.在不久的未来,液晶屏幕(LCD)可能将取代等离子屏幕,这样或许会使三氟化氮自然而然地减少。
C.1997年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规定了六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未来有可能对其中的三氟化氮的排放量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制。
D.电子生产业内人士虽然意识到三氟化氮量相当大,而且还在不断增长之中,但是他们并不会将其当回事儿。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对话赋予了汉学深远的文化意义。当汉学在世界范围内营构中国形象并影响到不同文明对中国的理解时,中国学界对海外汉学的关注也在日益增长,海外汉学已经成为中国学界面对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也许可以说,这标志着一个无法回避的大趋势:中国不再仅仅是被认识和想象的对象,更是通过这种认识和想象加强自我理解的价值主体。任何一种文明都已经无法在单一的语境中自给自足。互为观照的基本格局,不仅使汉学研究,也将使整个世界进入文明对话的新范式。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进行对话,才能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奥秘;中国学人向世界敞开自己,才能进一步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从筚路蓝缕到蔚为大观,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汉学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德国汉学家奥托•弗兰克最为宽泛的定义,或许最容易得到认同,即汉学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作为一门学科,汉学的内核比较清晰,边界则相对模糊。这与汉学发展情况有密切关系。日本在14—15世纪萌生了传统汉学,作为一种区域性汉学,它的历史有700来年;从1582年利玛窦来华算起,传教士汉学的历史约为400余年;以1814年法兰西学院设立第一个汉学教席为标志,学院式、专业化的汉学已走过了将近200年的历程;“二战”之后,美国汉学转向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至今也有了60多年的学术积累。由于时代和文化观念等原因,各种形态的汉学研究当然各有不同;然而,天下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一代代汉学研究者为中国文化走出遥远的东方、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积极动力,做出了重大贡献。
形态各异的汉学研究应当共同持守一个内在品质——对话精神。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和不同。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文化又包含诸多相似的元素,有共同的追求和理想。“汉学”这门学问,正是以差异为前提,以人类所渴望的正义、公平、自由等基本价值为基础,启发着文化间的对话和共识。

下列关于汉学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汉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研究,这是多数研究者可以接受的说法。
B.汉学虽然有容易得到认同的宽泛定义,但具体的发展进程又使它的边界相对模糊。
C.汉学的历史分为区域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式、专业化汉学,美国汉学四个阶段。
D.“汉学是什么”的困惑一直存在,是因为学者们对汉学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下列对于“海外汉学”和“中国文化”关系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中国文化始终从海外汉学研究中获得对自身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
B.海外汉学给中国学界提供了从不同角度认识中国文化的镜子。
C.海外汉学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必须加强与中国本土学术的对话。
D.不同文明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海外汉学在世界上所营构的中国形象有密切关系。


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战”之前美国汉学就已经存在,但那时它的侧重点不是对现代中国的关注与研究。
B.中国学人对海外汉学的研究也将成为海外汉学的研究对象,这会使汉学变得更为丰富。
C.随着汉学的不断发展,不同文明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入。
D.汉学研究曾经推进中国文化的世界传播,现在的作用则是通过对话激活古老的传统和思想的底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被委以重任的文化
郜元宝
今天,对学术文化、文学和书籍的极端粗俗的尊崇,较之以往各种形式的极端虚无主义,或许更具破坏力。
很多地方花大把银子重建古史,重修古籍,美其名曰“文化工程”;很多强势媒体设立权威文化学术讲座,请学者们向大众普及“国学”常识,于是《论语》、《庄子》……继盛演不衰的“清宫戏”之后,以更大规模和更强感召力轮番轰炸;很多书商和评论家合谋,频频颁布年度文学排行榜,推出年度巨著;很多文化新星一夜之间被制造出来。
而在这人为的哄闹中,普通人对学术文化乃至一般书籍的朴素情感也惨遭扭曲。
80年代“文化热”过后,一度出现文化冷淡期,害得90年代初一班知识分子忧心忡忡警告“人文精神失落”,哪知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讥笑,认为这是呼吁在新经济政策下优待知识分子,好比鲁迅小说《理水》所讽刺的“文化山”上的文化人,因为被委以重任,就以“国粹”自居,要求也像文化那样被供养起来。
文化人在新世纪并没有被普遍养起来,但出人意料的是,文化本身确乎被委以重任了。瞄准巨大商机的强势媒体与出版机构向大众灌输的文化信息之丰富之沉重,“人文精神讨论”的发动者们恐怕连做梦也没有想到。现代的“读经”举步维艰,新世纪的读经研史运动却异常顺利,几乎达到全民响应的地步。
但如此被委以重任的文化,实际发挥的功能并非文化普及或文化教育。权威机构恐吓大众:必须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必须积极参与新的文化造神运动,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否则就会丧失人之为人的根本,就会错过造就自己的千载难逢的良机,就会落后于浩浩荡荡的世界大势,就会被当代文化唯一合法、健康、有生命力的主流所抛弃。这不是“文化恐吓”是什么?
文化匮乏时代高玉宝“我要读书”的经典诉求,如今已经变成文化泛滥时代“你必须读书”的绝对命令;“我要文化”已经变成“你必须拥有文化”。文化好像并非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好像并非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书、学术文化以及死而未僵的文学好像都变成了须顶礼膜拜的偶像,在心理上压抑、恐吓着个体乃至整个族群。
鲁迅小说《风波》写茂源酒店老板赵七爷,因为家藏“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就自诩博学,动辄拿“燕人张翼德”说事,甚至“捏起空拳,仿佛握着无形的蛇矛模样”,恐吓乡下人:“你能抵挡他么!”真心劝人读书,这种赵七爷式的脾气总要改一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章的第二段可知,今天不断推出的年度巨著和文化新星,都是书商和评论家合谋炮制出来的,根本不值得读者推崇。
B.面对80年代的文化冷淡期,90年代初的知识分子警告说“人文精神失落”,而这又招来另一群知识分子的供养文化人的呼吁。
C.权威机构恐吓大众要想无条件地具备更多的文化知识,就必须踊跃购买不断制造出来的文化产品。
D.在作者看来,文化应当是人类精神自由驰骋的蓝天绿野,书籍也应当是可以自由结交的良师益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