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曹操高陵发现将解曹操众多迷团
在曹操高陵的发掘中,考古专家共挖掘出文物超过200件,除常用金银漆器外,有59件石牌铭刻有随葬物品的名称,其中八件圭型石牌上分别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古体虎)大刀”等铭文。据文献记载,曹操生前先封为“魏公”,后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史称“魏武帝”。
有质疑者认为此处墓地极可能为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但在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看来,“七十二疑冢”之说属于后人杜撰(有考证显示,曹操疑冢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宋代)。“曹操疑冢是后来人想的,曹操是大奸臣,就怕人盗他的墓,我想
这是后来的演绎。”他说。
河南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综合多种因素的结果。首先,这处墓地规模巨大,且未发现封土,符合文献中对曹操墓“因高为基,不封不树”的记载。第二,墓穴地点与史料记载以及11年前出土的后赵驸马都尉鲁潜墓志的铭文相符。加之发现有“魏武王”字样,以及相符的骸骨年龄,遂确认为曹操高陵。
史上流传曹操倡导薄葬,而此墓地四壁无壁画,被认为是对薄葬的印证。但在考古队长潘伟斌看来,壁画并不一定代表着墓葬的高规格。潘伟斌说,“曹操墓里有非常复杂的帐幔,都是
五彩的丝织品,他就没必要再画壁画了。”
潘伟斌认为,墓道的长短与墓深是反映墓穴规格高低的重要指标。此次发掘的墓道近10米宽、40米长。比曾经发现的北齐皇帝墓宽近一倍,长超过10米。而且15米的墓深十分罕见。铺地青砖长95厘米,宽90厘米,也远大于过去发掘的一般帝王陵墓里面30多厘米见方的墓砖。西高穴村村长徐焕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被发现的曹操墓周围,因为当地人认为风水不好,是村内唯一没有置坟地的地段。
发掘文物中,除常见兵刃、礼器和珠宝外,还有镜台与书案。在潘伟斌看来,这些对于还原曹操个人真实生活与性格都颇有帮助。“一般墓葬是不随葬书案,也不随葬床的,因为有棺材,但是他的墓中书案和床都有,这些很有特色。”潘伟斌说,“可以知道他不但是武将而且也是文人。”
现在,所有出土文物已经从墓穴现场清出,存放在仓库中。当地文物部门希望发掘的器物都能就地开发、就地展示。考古队副队长任成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具骨骼都不完整,除了头骨,还有肢骨等一些骨骼,需要人骨鉴定专家后期去逐
件判断部位,摆放、整理,才能进入复原过程。
而这处墓穴的发掘似乎只是一个开始。当地考古队已对墓地周边进行了调研。“作为一座皇帝陵墓,它周边应该有一些地面建筑,虽上部被破坏,但根基还在,经过调查发现我们是能找到的。”潘伟斌相信,对于陵墓的外围“还有没有随葬墓?他死时明确规定要在他的墓前留出足够的空间,做文武大臣陪葬用,他的陪葬大臣有没有?有多少个?都是谁?”这些问题一旦调查清楚了,关于曹操的疑团,世人对他本人还认识不到的地方,就都可以解决了。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1.下列关于曹操墓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南文物部门认为,将此处墓地确认为曹操高陵是因为它规模巨大,且未发现封土。
B.潘伟斌认为,壁画并不代表着墓葬的高规格,曹操墓中有非常复杂的帐幔,没有必要再画壁画了。
C.作为一座帝王墓,曹操墓的周边还有一些遭到破坏的地面建筑,它们的上部遭到破坏,但根基还在。
D.此次发掘的墓道比曾经发现的北齐皇帝墓宽近一倍,铺地青砖也远大于过去发掘的一般帝王墓里的墓砖。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曹操生前曾进爵为“魏王”,死后谥号为“武王”,他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
B.曹操的随葬品除常见的兵刃等物外,还有镜台与书案。潘伟斌认为,由此可以知道他是武将也是文人。
C.曹操墓中发现了三具不完整的骨骼,人骨鉴定专家逐件判断部位,摆放、整理,复原了它们。
D.河南文物部门认为,此次发现的墓穴地点与11年前出土的后赵附马都尉鲁潜墓志的铭文相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操是大奸臣,就怕有人盗他的墓,所以这次发现的墓地极可能是曹操七十二疑冢之一。
B.发现曹操高陵,将对还原曹操的真实生活与性格都很有帮助,对研究者研究曹操意义重大。
C.出土文物已存放仓库,所发掘器物如能就地开发,就地展示,将给当地旅游业带来有益的影响。
D.如果能调查清楚曹操的陪葬大臣,将有利于破解关于曹操的疑团,让世人更清楚地认识曹操。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下题
红豆小史
红豆入诗,始于王维《相思》,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还是泛指爱情及友情,或有不同理解,根据王维以前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已经流传于世,以及用王维诗红豆相思之典故的唐代诗词,如敦煌曲子词《竹枝子》,温庭筠《南歌子》、韩偃《玉合》等,其中相思特指爱情可知,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传说为王维《相思》诗所汲取,王维诗中的相思是指爱情.
红豆象征相思、爱情,这是红豆意象的本义,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诗中“此物最相思”之句,意味着红豆象征相思、爱情。已经是盛唐人普遍的默契.
红豆的象征内涵,在王维以后的唐诗宋词中获得显著发展,如赵崇嶓《归朝欢》:“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较王维诗与其后的唐诗宋词,红豆意象同是象征相思,爱情,但是王维以后唐诗宋词中的红豆相思。往往写出了相思双方之间的被阻隔,这一特点,在王维诗中只是潜在地涵有,而在王维以后的唐宋诗词是,则获得显性化表现.这种红豆相思的典型品格,其实更为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豆的第二象征意义是故国之思,红豆意象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到故国之思的这一转变,发生于唐代安史之乱之后,发展于明末清初时期,红豆意象的第二象征意义,包含唐朝人的故国之思,明遗的故国之思。
就在王维作《相思》诗之后不久,红豆意象象征意义的发展演变,超越了红豆相思的本义,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唱“红豆生南国”“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在这个故事中,红豆象征唐朝人的故君之思、故国之思,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王维红豆诗作于唐明皇的盛唐时期,这是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满座听众联想起明皇与盛唐,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红豆热烈、坚贞的品格,红豆所象征的相思,爱情,与故国之思、爱国热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似性,这是唱红豆诗而触发起故国之思的原因之二、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群体,充分地开发了红豆象征爱国这一虽故犹新的资源。创作出一大批隐喻象征忠爱故国的红豆诗,宛如百花怒放,而且明末清初红豆诗,往往具有诗人亲自参与复明运动的背景和内容,故不同于一般单纯抒情的遗民诗.常借李唐时事,以暗指明代时事,并极其用心抒写己身在明末政治蜕变中所处之环境,而且有意改变古典之细节,以确指今典.
红豆相思的本义,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也同时获得表现.女性爱国志士参与反清复明的政治活动和文学活动,使明末清初红豆诗兼有象征男女相思和故国之思的双重意蕴,明末清初红豆诗因此而格外鲜艳夺目,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红豆意象的第三层象征意义,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红豆”意象有三种象征意义,这三种象征意义分别是“相思”、“爱情”和“故国之思”。 |
B.王维用红豆表达相思,意蕴单一明了,不具有以后的唐诗宋词写出相思双方之间被阻碍这一特点。 |
C.李龟年唱红豆诗,歌唱者与听众为明皇的失位和盛唐的毁灭而惨然的原因之一是乐工李龟年本是唐明皇的梨园弟子。 |
D.“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比王维《相思》更符合《古今诗话》所载红豆树得名相思树的爱情故事原型。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明末清初红豆诗中,红豆的象征意义从男女相思转移到了故国之思,由此可见,意象的意蕴是随朝代的更替而变化的。 |
B.红豆的象征意义表明,一个客观事物进入诗人的视野,进而成为诗的意象,同它自身的形象特质关系很大。 |
C.我国古代诗人把意象作为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他们特别注重意象的象征性、隐喻性,因此,古诗大都耐读。 |
D.红豆意象的历史演变给我们的启示是,鉴赏诗歌,要注重意象的多重意蕴,并知人论世地品味、评价。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太阳·老人·少女
【苏联】瓦西里·舒克申
白天像是烧着明晃晃的大火。草都干枯了,踩上去沙沙作响。
到傍晚才有了凉意。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卡图尼河的岸边。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他说。
“为什么?”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她问老人。“来。”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他们来这里做过客。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艰难?”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她找到了。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太阳·老人·少女”作为文章的题目,简练醒目,富有象征意义,耐人寻味。 |
B.文末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后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
C.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寥寥数语,生动形象地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 |
D.文中插叙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突出经历了战争之后,饱受创伤的人民逐渐过上了较好的生活。 |
E.本文语言绮丽,平中见奇。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2)在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结尾才交代老人是个盲人。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赏析。
(4)请结合全文,探究这篇小说的丰富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凡动物都有自己的发声方式,不管声高声低,悦耳恶耳,都有一种“此间不可无我声”的自然态。
人是自然之物,只不过后来社会化了,有思想,善筹划,也就比自然界鸟兽有了更丰富的表现才能。书法是个人情怀的表现方式之一,即便不倦于以古为范,结果还是要脱胎换骨,离古出新。创作是个性的突出表现,每一个人都在创作中罄露了个人的情怀、脾性、技法。如果评说一个人的书法创作类似颜真卿、柳公权,作者未必会满意。在许多人看来,个性的体现才是有价值的,由此,追求与众不同的面目成了迫切,希望自己早日有个人风格,发出与众不同的声响。
鸣声和鸣声是有高下之分的。如蝉鸣,千年如一地单调嘶哑且无进化,这样的鸣声只能称为低下者。而黄鹂之鸣则婉转嘹亮,有人还专门写了对黄鹂鸣声的赞美文字,甚至,黄鹂就成了好嗓音的象征。可见各鸣各的,还是有高下之分优劣之别的。有了自己的特点,未必就是好声音。书法史上优秀作品就是那么多,无数人学二王、颜柳,没有谁可以超越。于是面目有所相似,也是必然。每个人都会花很大心思,考量如何与他人异,独立而起。最常见的就是走极端,写常人之不敢写,变常人不敢变之形,使自己的创作与常规审美拉开距离。这种常见的方法很邪乎。从过程上来讲,很短时间内达到的所谓个性,是违背生长规律的。大凡不自然的生长,就如一棵树长歪了,会让人觉得奇怪,也由奇怪引起了人的注意。就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中的病梅被人为、残害而成了病梅、怪梅,就是 “以求重价”,为利所趋而致。有病梅,就有病书。病态的创作心理、病态的审美心理使然。病态不芟除,病书不已。
声之有别,然而都需要尚雅、崇高、求美。这是任何追求个性者不可脱离的主旨。书法艺术,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也就有其主旨、境界、格调、法则在内,越是守此正途,也就离书法本质愈近。米南宫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研习前人之作可至乱真。如果这种行为出于今日,理当视为“书奴”,认为死守不知变。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实在的功夫追求,使一个人深刻地汲取了前人之精华,以至有后面的衔华佩实,自成一家。退一步说,即使一个人最终发不了自己的声音,而是二王、颜柳面目,也是会让人庆幸的。明人徐师曾说过:“行歧路者不至。”因为行歧路者离了正常,越走越逼仄,以至于无路可走。无从通向大道,也就离审美要求越来越远,甚至无美可言。清人叶燮也谈到心声与人的关系:“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叶燮认为作品要有“日月之光”,因为作品是用来欣赏的、鉴定的,因此,“欺人欺世之语,能欺一人一时,决不能欺天下后世”。
(摘自2014年9月19日《光明日报》)下列关于“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所说的“声”,既指各种各样的声音,也指个人情怀、脾性、技法和个人风格。 | B.人的声音比自然界鸟兽的声音更悦耳动听,在于人有思想善筹划,且比鸟兽更进化。 |
C.声有高下之分,蝉鸣单调嘶哑,听之恶耳,而黄鹂之声婉转嘹亮,是好声音的象征。 | D.声要有自己的特点,但有特点未必就是好声音,如蝉鸣虽特点鲜明,但仍不算好声音。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艺术需要体现作者的个性,被认为类似于名家,是对其创作缺乏个人风格的批评,作者不会满意。 |
B.艺术需要创新,米南宫学习前人,充分汲取前人的精华,已达到可乱真的地步,最终自成一家。 |
C.艺术需要心静,以艺术来谋求功名利禄的轻浮之子,不可能发出泉石淡泊之音和敦庞大雅之响。 |
D.艺术要追求堂正,要有“日月之光”,欺世盗名者,或许能获一时之利,决不能欺天下后世。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法是个人情怀的表现方式之一,学习者如果能够做到以古为范,最终就会脱胎换骨,离古出新。 |
B.书法史上的优秀作品并不很多,大家都学二王还有颜柳或者欧苏等,导致有很多人的作品面目相似。 |
C.每个人都会花心思去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常见最容易成功的方式是走极端,拉开与大众的审美距离。 |
D.书法艺术有其自身的主旨、境界、格调、法则在内,越是能够坚守这些正途,就越加接近书法本质。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辋川尚静
朱鸿
①辋川是一个长长的峡谷,王维曾经在这里居住。
②辋川确实很静,一条河流,两岸青山,仅仅是这种结构就区别了乡村的小巷和城市的大街。那里的人烟总很稠密,但这里却稀疏得忽而就融化在风云之中。点点房屋,筑在岩石之侧,并不容易发现。
③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倘若这就是目的,我以为这目的潇洒而苦涩,这就是味道。司机将我拉入辋川的深处,收了使他满意的钱,兴奋地驾驶着他的三轮车走了。辋川一下子归于沉寂,孤独的我,望着在河床里滚动的白水,竟觉得恐惧,这恐惧没有对象,只是这里的空,这里的无声无息。
④王维栽种的银杏,挺立在雨后的河岸,树皮满是裂纹的粗壮的主干,被水淋成了黑色。从它的叶子上流下的水,继续洗濯着树皮。它实在是老了,呈现着一种挣扎的状态。它已经在辋川生长了千年之久。风云掠过它高高的枝头,小而圆的叶子将水刷刷地摇落,我看到,那叶子翻动得忽白忽绿,晶莹如迸溅的水花。这样葱茏的叶子,生长在几乎腐朽的枝头,这些奇崛的枝头很多都像烧焦的干柴,触之就会掉灰,然而我由此知道了生命的顽强。年迈而伟岸的银杏,压得我十分渺小,仰望才可看到它的全貌。
⑤时间早就将王维在辋川的别墅摧毁了,幸运的是,支撑某个柱子的扁圆的石礅,竟然穿过层层的岁月而保留下来,而且完整地放在银杏旁边,那些湿漉漉水汪汪的苔藓,锈住了它的每条皱纹和每个斑痕。
⑥秋天的雨顺利极了,仿佛云微微扭动一下它就有了。辋川的雨是明净的,线似的,一根一根拉到峡谷,却空得无声无息。山坡上的红叶,渲染在碧翠的草丛,颗颗青石,则架在杂树的根部,危险得随时都会滚落,然而,濛濛的雨送给它们一层薄薄的梦,梦悬在辋川的山坡上。王维一定见过这样的梦,甚至入过这样的梦,不然,他的诗画怎么那样惟妙惟肖,有声有色!
⑦四十岁的王维做了左补阙。恰恰是这个年岁,他开始迷恋山水,来往于朝廷与辋川之间。他既做官吏,又当隐士,往返于人类斗争与自然情调的两极。朝廷的险恶,伤害着他的心;辋川的美妙,却给他的心以慰藉:他就是这么生活的。王维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他最智慧最实际的选择,也是他无可奈何的选择。以王维的气质,他不能完全陷入官场的名利之争,同时以王维的经历,他也不能彻底寄情辋川的田园之乐,他必须两者兼顾,这样他就得到了入世的好处而扔掉了入世的坏处,同时避免了出世的苦处而感到了出世的乐处。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存在着一个广阔的地带,他奔走其间。人似乎只能这样生存,不然,完全媚俗与完全脱俗,都可能导致深刻的痛苦。
⑧雨中的辋川并不知道人的思想,它只是自然而然地呈现着它的状态。秀峰沉默,乱石相依,雨悄悄地缝合着万物。秋风过处,衰柳飘荡,黄叶旋飞。曲折的路径,流水激溅,浅草明灭。松、柏、杨、槐之类,高高低低互相掺杂,组成了绿的森林,覆盖着辋川的沟沟坎坎。偶尔一树柿子,落了肥叶,唯红果占据枝头。白水流过幽深的峡谷,遇石而绕,触茅而漫,柔韧地走过河床。
⑨唯有达到王维的境界才能理解王维,但我没有。我只感觉,自然如我面前的辋川,社会如我身后的市井,都有美的一面,它们都能给我以享受。
⑩雨中的银杏是那样独具风采,它的圆润的树叶像打了发蜡似的明滑,辋川强劲的风反复地翻动着它们,但银杏的树身则牢固地埋在土中,风怎么吹它都不动。这是辋川最古老最高贵的植物,水汩汩地流过它黑色的树皮。王维种植的银杏,成了他在这里生活的主要标志,然而,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第三段作者说“我到这里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只是为了感觉一下辋川的气息”,通观全文,作者感觉到的“辋川的气息”包括哪些内容?
结合文中第7段画线语句,回答下面的问题。
(1)“最智慧最实际”是指 。
(2)“无可奈何”是指 。文章结尾说“它终究要倒下的,留下的,将只有辋川”,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将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郁达夫在南洋
1938年12月,郁达夫失望地离开了他曾为之倾注满腔热情的祖国。丰庆轮在台湾海峡航行一夜之后,于19日抵达厦门,在离厦门市半里许的海面停泊一天。当时的厦门,已被日军侵占。此时此刻,更使郁达夫忧虑的,“是敌人政治手腕的运用,和我们中国的一般悲观主义者的得势”。他以为“日人的所以敢欺凌杀戮我的最大原因,就在各高官大吏的自私心太厉害,只顾着自己敲诈老百姓,不顾到国家民族的百年大计之故。”这些都是他对抗战以来国内政情的感触,也可说是临别祖国的忠言。
南洋的惊涛骇浪,激起了郁达夫的滚滚思潮。他急于向海外侨胞报告自己在国内各战场和浙闽前线奔走的见闻,曾不顾风浪的颠簸,于二十三日在船上写出《岁朝新语》。他坚信说:“中国决不会亡,抗战到底,一定胜利。”这是一篇振奋人心的报告文学。
郁达夫到达新加坡之后,曾写出大批激励抗战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念的政论。他在新加坡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便是政论《估敌》,刊于1939年元旦《星洲日报》。文中不仅揭露了日军强暴行径和侵略野心,更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分析抗战形势,表达自己对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必成必胜的信念”,要求广大侨胞支持抗日救亡的决策。以后,在他所编的各种副刊上,又不断发表政评,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号召同胞“要踏着先烈的血迹,加强抗战的决心”。他指出:“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我们只教万众一心,坚持到底,最后胜利,自然指日可待”。从1939年到1941年的三年时间内,他在新加坡所发表的有关抗战的政论时评,共达一百多篇,是研究他后期思想和写作特点的重要材料。
郁达夫还经常利用他的副刊园地,沟通国内和新马的文化联系,通过“五四”新文学和抗争文艺的介绍来开拓马华(马来西亚华人)文艺。如在他所编的《晨星》副刊上,不时介绍国内文化界的来函来稿和活动情况,遇有国内较好的抗战文艺作品立即转载,对一些宣传抗日和筹赈经费的演出、画展等,都竭力推荐与鼓励。1939年10月,当鲁迅逝世三周年时,他在《晨星》副刊上组织了《纪念鲁迅专刊》,亲自撰写纪念和回忆鲁迅的文章,发表演讲,介绍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为了繁荣和活跃马华文艺创作,郁达夫于1941年7月,和《总汇新报》联合发起《马来西亚的一日》的创作活动,要求马来西亚各地的文艺爱好者,不分阶层与职业,不分性别,把他们在8月15日这一天各人认为最有意义的思想、行动,以及环境、观察等,写出来投寄两报。接着又进一步倡议全马来西亚各报馆和文化机关,都来集稿和刊登。这一活动的开展,受到各方人士的热烈欢迎与大力支持,投稿者非常踊跃,其中较好的作品,都在《晨星》副刊和《文汇》副刊中陆续刊出。原有编和印单行本的计划,后因太平洋战争发生而没有实现。
郁达夫对马华文学青年,十分关怀,常指导他们读书、写作,勉励他们大胆创作,甚至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都给予热情帮助,使这些青年受到极大的鼓舞。如他发现擅长写新诗和散文的冯蕉衣后,就不厌其烦地多次当面指导和为他改稿;大力推荐青年作者温梓川的短篇小说集《美丽的慌》,称赞温梓川“可以成为马来西亚社会的忠实记录者”,“有希望的一位南岛的作者”。郁达夫在新加坡的三年期间,除了促使马华文艺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外,对推动马华文艺的发展,也作出了不少贡献。
(1)下列对本传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写郁达夫在南洋从事文学和抗日活动中多方面的大大小小的事,使我们从中看出了他的伟大之处。 |
B.郁达夫痛斥汪精卫“上伪京去组成了出卖党国、出卖民族子孙的伪府”,是对敌人运用政治手腕的回应。 |
C.“楚虽三户,足以亡秦,众只一旅,卒难兴夏”,这里暗含对中国懦弱无能的统治者不抱太大希望的意思。 |
D.《岁朝新语》这样的报告文学,于那些对抗战胜利抱有悲观主义情绪的人应该起到振奋精神的作用。 |
E.郁达夫针对文学青年的思想状态,亲自撰写文章,介绍鲁迅对恶势力“死不妥协”和“韧性战斗”的精神。
(2)郁达夫在南洋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哪些贡献,请概括说明。
(3)在培育马来西亚文化青年上,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作用?
(4)从这部分传记来看,传主既有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活动,也有作为一个抗日战士的活动,这两者为什么能够很好地统一在一个人身上,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