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吆喝
①“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推开窗子,有雾,抓一把,浓稠得确乎有几分手感。一声苍老的吆喝,在雾里翻了几个跟斗,就稳稳地立在了我跟前。
②只见吆喝,不见人。我知道,这都是雾在作祟,我客居的这座山城,就是雾多。当我着实地踩着那吆喝声时,才看清一位头缠毛巾的老人。老人枯瘦枯瘦的,坐在山坡上,就像一棵上了年纪的树。她背在背篓里的腊梅,活像是从她的身上长出来的,手里呢,持着一束腊梅,不停地对来往的行人显摆、吆喝。“腊梅,腊梅,刚从南山采的腊梅—”好像这偌大的山城,唯有她的腊梅最好似的。
③“腊梅?”我好奇地凑上前,“这是腊梅么?”说不来重庆话的我,不得不“憋”着一口“半罐子”普通话。“你说啥子?刚从南山采来的嘛!”老人显然不悦。老实说,我这是头一回看见有别于我故乡江汉平原的山腊梅,或许是这山城特有的水、土、雾的缘故吧,重庆腊梅竟是桔黄色的,不像我老家腊梅张扬的那种大红:主杆笔直、修长、枝叉繁多而不柔弱,花色呢,淡雅而质朴,像极了纯朴厚道的重庆山民。
④“买一束嘛!”老人催着我,“才4块钱,便宜得很!”我迟疑着。我不是拿不出这4元钱,也不是舍不得这4元钱,关键是我没这份养花的闲心。为了糊口,从湖北老家刚漂泊到重庆的我,自己都养不活,还养花?再说,一个没有栖息之地的落魄者,能有花的栖身之地吗?
⑤“好的,等我找到工作了一定来买。”我把玩、夸奖了一番老人的腊梅后,就走了。“我等着你—娃子!”
⑥一个礼拜后,四处碰壁的我,终于得到了重庆长风医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巴一的赏识,他用一颗博大的爱心接纳了我。安顿下来后,我自然想到了老人,想到了我曾对老人的许诺。
⑦可是,当我踩着吆喝,风风火火地赶到山坡时,却物是人非。那不停地吆喝着的竟是一位中年妇女。“老人呢?”我问。中年妇女先是一愣,后是惊喜:“你找到工作啦?!”这回却轮到我发愣了:“你怎知道……我是来找老人买花……”
⑧“不错唦。”中年妇女说,“那老人就是我婆婆。我婆婆说,这几天有个外地娃子来重庆找工作,好多天了都没找到。还说那外地娃子只要一找到工作,就会来找她买腊梅的。听口音,那外地娃子一定是你不,大兄弟?”
⑨“是我。”我说,“我买花……是找老人。”“一样的。”中年妇女说,“我婆婆前几天到南山采腊梅,不小心摔了下来,老人一直惦记着你找工作的事,就要我来这里等你,还说如果你来买腊梅,就证明你找到了工作,她的心也就落地了。”
⑩我的心呼啦一热。等我买下一束腊梅后,中年妇女就立马起身走人,惹得要买腊梅的顾客直纳闷。“大姐,人家要买腊梅呢”,我不解。“傻兄弟,”大姐朝我扮了个鬼脸,“婆婆正等着我去报你的喜讯哩。”
11我不知泪是怎么流出来的。以后的日子,我总是静静地守着窗台上的那缕淡淡的不肯离去的暗香,任它们绽放、凋谢。
12雾,散了。我朝山坡上望去,可那苍老的背影,还有那熟悉的吆喝不再重现。
13再好的花,总有谢的时候。可那苍老得近乎哀伤的吆喝,总像腊梅正艳时的那股若有若无的淡淡暗香,隐隐地、隐隐地在我心里浮动。
(选自《美文》,有删改)
.文章开头“腊梅,腊梅,好香的腊梅哟”一句,在文章里有什么作用?
.江汉平原和山城的腊梅各具有什么特征?
.卖花老人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分析。
.文章刻画卖花老人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6~8题。
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的人当中,有的觉得创造力仅仅是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他们的,从而进行自我压制。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
由此看来,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对以上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一些人认为“我不具备创造力”,创造力是伟人才具有的。 |
B.创造力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
C.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
D.只要坚定自己的信念,你一定会拥有创造力。 |
. 对以上两段文字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道理论证 | B.对比论证 |
C.比喻论证 | D.事实论证 |
.下列观点不属于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要有创造力,关键是要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
B.要有创造力,就不能满足于一个答案,而要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
D.创造力并不神奇,但无论怎样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拥有它。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能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屋后,我想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因为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儿时我常爬上去,一天天地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待在上头?”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射弹弓,甚至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她又问。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A)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都是花香呢。奶奶只是站在地上,站在老海棠树下,望着我。她必是羡慕,猜我在上头都能看见什么。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胡乱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有我爸妈养着您,您干嘛这么累啊?”奶奶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
⑤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上学也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我不敢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或者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目光,或者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落叶纷纷。天还没亮时,奶奶就起来主动去扫院子,“唰啦——唰啦——”邻居都还在梦中。那时她已经腰弯背驼,我大些了,听到声音赶紧跑出去说:"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见?”奶奶说:“不能那样,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院子又去扫街了。
⑦我这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补花,不让自己闲着。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摩擦着窗棂。一次,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不耐烦地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就算都看懂了您就有文化了?”奶奶立刻不语,只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记忆里,奶奶的目光慢慢地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飘进黑夜,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摘编自《老海棠树》,中国盲文出版社).请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所做的事。
.阅读⑦、⑧两段,说说“奶奶”为什么“不让自己闲着”,而且“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都在灯下学习”。
.下列关于文章的相关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
B.文章通过我对奶奶的回忆,表达了我对自己懵懂无知的愧疚和对奶奶的无限思念。 |
C.文章第三段写到了作为一个孩子爬树的经历和心情,希望任何事都可以在树上解决,如吃饭,睡觉等,把孩子的天真描述的十分透彻。 |
D.文章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老海棠树与奶奶相比较。“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这说明了海棠树与奶奶的关系。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氦-3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①氦-3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率的核融合发电燃料。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解决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
②氦-3是氦的同位素,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根据稀释制冷理论,当氦-3和氦-4以一定的比例相混合后,温度可以降低到无限接近绝对零度。在温度达到2.18k以下的时候,液体状态的氦-3还会出现“超流”现象,即没有粘滞性,它甚至可以从盛放的杯子中“爬”出去。然而,当前氦-3最被人重视的特性还是它作为能源的潜力。氦-3可以和氢的同位素发生核聚变反应,但是与一般的核聚变反应不同,氦-3在聚变过程中不产生中子,所以放射性小,而且反应过程易于控制,既环保又安全,但是地球上氦-3的储量总共不超过几百公斤,难以满足人类的需要。科学家发现,虽然地球上氦-3的储量非常少,但是在月球上,它的储量却是非常可观的。
③氦大部分集中在颗粒小于50微米的富含钛铁矿的月壤中,估计整个月球可提供71.5万吨氦-3。这些氦-3所能产生的电能,相当于1985年美国发电量的4万倍,考虑到月壤的开采、排气、同位素分离和运回地球的成本,氦-3的能源偿还比估计可达250。这个偿还比和铀235生产核燃料(偿还比约20)及地球上煤矿开采(偿还比约16)相比,是相当有利的。此外,从月壤中提取1吨氦-3,还可以得到约6300吨的氢、70吨的氮和1600吨碳。这些副产品对维持月球永久基地来说,也是必要的。俄罗斯科学家加利莫夫认为,每年人类只需发射2到3艘载重100吨的宇宙飞船,从月球上运回的氦-3即可供全人类作为替代能源使用1年,而它的运输费用只相当于目前核能发电的几十分之一。据加利莫夫介绍,如果人类目前就开始着手实施从月球开采氦-3的计划,大约30年到40年后,人类将实现月球氦-3的实地开采并将其运回地面,该计划总的费用将在2500亿到3000亿美元之间。
④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包括中国、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在内,人类掀起了新一轮的探月高潮,在这次探月高潮中,氦-3成为世人瞩目的目标。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的探月仪器2004年4月开始初样研制,其中探测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是该探月仪器工作的重要内容。氦-3作为最有潜力的新能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能源研究的重要课题。.第一段说“开发利用月球土壤中的氦-3将是人类能源危机的极具潜力的途径之一”,请列举至少三个理由:
.本文作者在《神奇的氦-3》中说:“科学家通过分析从月球上带回来的月壤样品估算,在上亿年的时间里,太阳风为月球带去大约5亿吨氦-3。”这与本文第③段画线句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氦-3是含有两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氦的同位素,也是一种清洁、安全和高效的核融合发电燃料。 |
B.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氦-3,在其聚变过程中不易产生中子且放射性小,它将是一种环保型的新能源。 |
C.从月壤中提取氦-3所得到的副产品可以满足月球永久基地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
D.由我国“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搭载发射的探月仪器目前已进入对月球土壤厚度与元素含量的初步探测阶段。 |
(二)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
潘小娴
刚读大学时,我的兴趣十分广泛。阅读、摄影、书法、吉他,再加上各种体育、娱乐方面的爱好,一天到晚忙得不亦乐乎。自己心里也觉得挺充实的,心想,终于闯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还不赶紧享受自由自在的大学生活?于是,我整日追随着各种热闹事,虽然有时候师兄师姐也会好心地提醒我不可太过闲散率性,但我总能给自己寻找到率性而行的理由。
可是,大一一年下来,我心里总有些忐忑:专业方面的知识,说不懂吧,似乎全都懂;说懂吧,似乎又都不完全了解。那时候,虽然我的心里隐隐有了不安。但我并不知道这些不安的来由,也不知道该怎样去克服。
正在这时,中文系新上任了一位主管教学的副主任。这位搞古典文学出身的老先生可谓三句话不离本行,上任后第一件事,便是要求全系学生每人背诵一百篇古代文学作品。全系顿时哗然!当时正值全民热衷于经商,许多大学生也通过勤工助学等方式在商海的岸边跃跃欲试,哪里有工夫正正经经地早起背古文?回想起平时上古典文学课,我们都忍不住要问老师一句“学古典文学到底有什么用”?如今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求每个人先背一百篇古典文学作品,我们去哪儿给自己找到兴趣、找到动力呢?
于是,很多同学决定采取磨洋工的方式跟系里对抗,我自然也是其中一块超级耐磨砖。想想,背一百篇古典文学作品,该耗掉我多少参与各种热闹事儿的时间呀?我怎么可能沉得下这份心呢。
然而,系里的执行措施却似铁板钉钉不折不扣。那时候高校还没有扩招,全系才二百来个学生,却有四十多个老师,所以,老师管起学生来也特别积极勤快。我们的班主任与教古典文学的老师分头紧盯学生,务必保证人人过关。老师们还干脆定死过关的时间,到时过不了者一律加倍背诵!
虽然我们已经松散了一年多,但毕竟架不住系里这种高强度的执行力。于是,每天早起晚睡的有之,每天互相帮忙考试的有之,每天躲在小树林里大声朗读的有之,每天一个人躺在床上喃喃自语的亦有之,总之是人人拿出自己的过关法宝,精疲力竭地对付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奇迹般,我们真的人人都过关了。
直到这时,发起这次被我们称之为“魔鬼训练”的老先生,才到班里与我们对话。他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顶多只在幼儿启蒙阶段哄给孩子们听。对于一个肩负着事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怎么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过分广泛的兴趣,过分浮浅的阅读,只能给人带来浮光掠影,浅尝辄止的收获。这些收获根本无法给你们今后的事业带来强力的支撑!”
最后,老先生还引用朱自清先生的话告诫我们“学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行的……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这三百首诗虽少,却是你自己的,那十部诗集虽多,看过了就还给别人了!”
我豁然开朗,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此前感到不安的原因,也明白了自己一年多来忙忙碌碌却没有多少收获的原因。此后。我学会了集中精力,不再过分泛滥地参与各种校园活动。不久,我又自觉地找来《李清照全集》、《舒婷诗集》等大部头作品,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直至多数都能够背诵出来。很快,我也能写一些诗歌了,并且不断有作品得以发表,同时我对今后的职业道路也有了明确的规划。
大学毕业以后,虽然我的第一份工作和大学所学的专业没有多少瓜葛,更谈不上有多少兴趣,不过,我并没有感到失望。就像那位老先生说的——对于一个肩负着事业重任的大学生来说,怎么能仅仅由着自己的兴趣一日日得过且过呢?何况现在我已经走出了校园,复杂的社会充满了竞争,更不能任着自己的兴趣去做事了。所以,每当面对厌烦的工作或事情时,我总是想起老先生的话,于是,不管我是否喜欢手头的事。我一般都能沉静、耐心地对待。
(摘自《读者》2011年第1期).结合全文,说说题目——“兴趣不是最好的老师”有何作用?
.来到大学,“我”过着一种自由充实的生活,为什么“心里隐隐有了不安”
.通读全文,找出点明主旨的句子。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背诵古代文学作品这件事,给“我”带来哪些影响?
.读完全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有何启示。
(一)应聘
李桂芳
母亲陪着儿子来人才市场应聘。看那儿人山人海的,母亲就有了许多焦虑。无论如何她得帮儿子找到工作。
儿子大学毕业后,已经在家待了半年。他的同学陆陆续续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工作,可儿子老是不慌不忙的,说工作迟早会有的。为这,母亲真有些生气了,所以今天非得亲自陪着儿子来应聘不可。
终于看中了一份待遇不错的推销工作,儿子的条件也挺适合的。母亲便努力地挤进密密匝匝的人群里去,好不容易帮儿子要到了一张应聘报名表。儿子接过表格,三两下就填完了。母亲接过一看,字迹很是潦草,就生气地说,你怎么这样,不能把字写好点儿吗?儿子不耐烦地说,我就那水平。
母亲无奈地再次挤到了前台,又要了一张表格。看看拥挤的人流,害怕挤出去难以再挤进来交表,便靠着工作台,拿笔填起来。母亲的字写得很漂亮,她的书法作品曾在中学时得过奖。一个工作人员见她正专心地填表,凑过来,看了看说,不是你应聘吧?母亲被身后的人流推得歪来倒去的,好不容易站稳了,连忙说,不是的,我是给我儿子填的。那人说,你儿子本人呢?母亲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他力气小,挤不进来。工作人员看了母亲写的字说,你的字写得不错嘛。母亲赶紧说,我儿子写得还要好呢。
因为表格交在前面,不多时就叫到了儿子的名字,母亲赶紧大着嗓门儿朝后面叫儿子的名字。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让你别忙,你忙什么呀?母亲朝他使使眼色,把他拉到工作人员面前。
儿子被叫到另外一间小屋进行面试,母亲赶忙跟了进去。工作人员问儿子,你为什么要来应聘这份工作?刚才还和母亲顶嘴的儿子,此时突然紧张起来,好半天才挤出一句话说,我需要找份工作。母亲赶忙帮他圆场说,我儿子从小就伶牙俐齿的,这会儿是紧张了点儿。他适合做这个推销工作的。你别看这孩子长得瘦,很能吃苦的。小时候吧,家里的一切家务活儿他都承包了,街坊四邻一个劲儿夸他能干呢。
工作人员又问了一个问题,你觉得做推销工作需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儿子想了半天,大冷的天,额上冷汗直冒,半天才张嘴说,我觉得只要能吃苦就行。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说,这孩子,刚才在路上还给我说得头头是道呢,这会儿就忘了?母亲对工作人员说,搞推销,一直是我儿子的梦想,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意识地在培养这方面的能力。他平时就跟我说,推销人员应该有以下素质:一是有一副好口才,能为产品做详细生动的口头广告;二是有吃苦精神,能走街串巷,不怕麻烦地上门服务;三是有良好的交际能力,能和各色各样的人打交道,广泛地推销产品……母亲一口气说了十点,毫不停歇,好多竟是工作人员从没听过的有价值的新观点。
听完母亲的介绍,在场的人都面露微笑。母亲一看他们的微笑,心里就跟喝了蜜似的甜。她知道儿子的工作终于有希望了,于是欢天喜地地领着儿子回家等候通知。
三天后,母亲终于等来了那家公司的电话,她非常高兴,儿子也十分兴奋。然而,听过电话,母亲却呆了……
(选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删改).文中的母亲在应聘中帮儿子做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结合上下文,体味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⑴儿子好半天才挤到前面,边挤边抱怨说……
⑵母亲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连忙接过他的话头…….文中应聘的结果可能有以下三种,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出现的一种,并说说理由。
A.被录取的是母亲 B.儿子没被录取 C.儿子和母亲都被录取了.你对“母亲陪儿子去应聘”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请结合内容阐述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