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文献记载中国官方与台湾住民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三国或隋代,台湾与大陆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资料二:文献记载中国官方与台湾住民的接触,最早的可能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或在隋代。假设文献记载的岛屿的确指台湾,这类的接触也是偶发的、不连续的,数百年难得发生一次,在本质上不是隶属的关系。我们甚且可以说,正由于有这类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台湾不是自古即为中国领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段文字?
| A.资料一为历史事实,资料二则是历史解释 |
| B.资料一为历史解释,资料二则是历史事实 |
| C.学者引用相同史料,可能获得不同的结论 |
| D.两者引用相同史料,结论不同,当有一误 |
17世纪某西方人认为“(中国)这一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该制度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该制度是指()
| A.分封制 | B.察举制 | C.九品中正制 | D.科举制 |
“五代十国后建立的北宋王朝能够稳定下来的法宝就是对所有事情都要预先防范,委曲周全地进行制约。”下列能够体现这一“法宝”核心的是()
| A.在边疆设立军镇 | B.分化事权使各部门和官员之间相互牵制 |
| C.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 D.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摩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汉武帝建立“中朝” |
| B.唐朝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 C.宋代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 D.元代废除了三省只设中书省 |
一次考古中发掘出古代刻石一方,上有纪文:“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据此判断,这块刻石最早应出自()
| A.西周 | B.秦代 | C.汉代 | D.元代 |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西周确立的这种制度能在其后约3 000年间被尊为正统定制,其主要原因是( )
| A.保证了周天子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
| B.保证了王权的稳定和统治集团的稳定团结 |
| C.有利于统治阶级选拔优秀人才 |
| D.有利于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