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一:文献记载中国官方与台湾住民的接触,可以追溯到三国或隋代,台湾与大陆有着极其密切的历史关系,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居住在台湾的高山族是祖国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资料二:文献记载中国官方与台湾住民的接触,最早的可能可追溯到三国时代,或在隋代。假设文献记载的岛屿的确指台湾,这类的接触也是偶发的、不连续的,数百年难得发生一次,在本质上不是隶属的关系。我们甚且可以说,正由于有这类的记载,我们可以确定台湾不是自古即为中国领土。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两段文字?
A.资料一为历史事实,资料二则是历史解释 |
B.资料一为历史解释,资料二则是历史事实 |
C.学者引用相同史料,可能获得不同的结论 |
D.两者引用相同史料,结论不同,当有一误 |
下表是近代前后中国茶叶产销统计表,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伴随国际市场扩大茶叶需求量日增 |
B.劳动力的增加带动了茶叶产量的提高 |
C.自然经济解体加速了农产品商品化 |
D.茶叶产量的增加推动外销量迅速增长 |
明清时期粮食生产呈现集中趋势,太湖流域、鄱阳湖地区、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北方的井灌地区、成都平原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地区。这一现象产生的客观影响是 ( )
A.经济作物扩大种植 |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C.国内统一市场形成 | D.粮食生产的商品化 |
《新唐书》卷八二《十一宗诸子卷》论赞:“自唐中叶,宗室子孙多在京师,幼者或不出阁,虽以国王之,实与匹夫不异,故无赫赫之过恶,亦不能为王室轩轾,运极不还,与唐俱殚。”此材料说明唐中叶后 ( )
A.广泛实行分封制 | B.宗室未能起到拱卫王室的作用 |
C.皇位继承较稳固 | D.皇室子孙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 |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 )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
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
有学者认为:“民主德国(东德)加入‘经互会’,除经济上日益依附于苏联而外,在经济现代化发展方面还是取得某种‘双赢’的结果:资源匮乏的民主德国,能以少量的资金获得发展经济所迫切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其中绝大部分原料和能源来自苏联”。这表明
A.“经互会”是区域经济集团 |
B.“经互会”阻碍了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 |
C.民主德国与“经互会”经济一体化 |
D.“经互会”成员国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经济互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