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下列属于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 ( )
| A.生物的形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 |
| B.由F2中出现的分离比推测,生物体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 |
| C.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测交后代的两种性状比接近1:1 |
| D.若F1产生配子时的遗传因子分离,则F2中三种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比接近1:2:1 |
下列关于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蛋白质区分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N |
| B.只有细胞内的核酸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 |
| C.溶酶体能合成和分泌多种水解酶 |
| D.内质网的膜上附着有多种酶,性腺细胞内质网丰富 |
如图甲乙丙是同一高等动物体个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丁图中等位基因A与a,B与b的分离都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
| B.若A基因在图甲1号染色体上,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a基因在染色体5上 |
| C.乙细胞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 |
| D.21三体综合症患者染色体异常,可能与双亲中某一个体产生配子时丙图所在时期染色体异常分配有关 |
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给大鼠同时注射两种沙门氏菌,一定时间后从大鼠体内分离出浆细胞,把每一个浆细胞单独培养在培养液中。提取并分别保存该大鼠的血清(生物体内的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每一个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随后的实验中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不同浆细胞的培养液混合,将出现特异性免疫反应 |
| B.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别加入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
| C.将甲乙两种沙门氏菌同时加入一种培养液中,最多只有一种细菌出现凝集现象 |
| D.大鼠的血清与浆细胞的单独培养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体与后者含有的抗原将发生免疫反应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 A.利用染色排除法,被台盼蓝染成蓝色的细胞是活细胞,体现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 B.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
| C.在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中色素的实验结果中,滤纸条上蓝绿色的色素带最宽,原因是叶绿素a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高 |
| D.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少量放射性可能是保温时间不足或者过长所致 |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组织液增加 |
| B.HCO3-、HPO42-等参与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 |
| C.人长时间运动后,血浆渗透压降低是产生渴觉的原因 |
| D.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会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