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崖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对策:对付的策略 |
B.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 养育:养活、抚养 |
C.吾深恨于此深恨:非常遗憾 |
D.天祥临刑殊从容 从容:沉着镇静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文天祥有“志节”的一组是
①捧诏涕泣 ②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 ③尽以家赀为军费 ④左右命之拜,不拜 ⑤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
A.①③④ | B.②④⑥ | C.①⑤⑥ | D.②③![]()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咸淳九年,文天祥任湖南提刑时遇见旧相江万里,谈及国家大事,江万里容色改变,认为改变社会状况的责任大概在有志节的文天祥身上。 |
B.德祐元年,元军进逼愈急,皇上下诏号召天下起兵帮助朝廷抗敌,文天祥“发郡中豪杰”响应,有众万人,并倾尽家财为军费,领兵入卫。 |
C.德祐二年,文天祥奉命赴元朝都城跟元丞相伯颜谈判时据理力争,遭到元方的扣押,被带到镇江,后来趁夜色逃离,最后来到温州。 |
D.至元十五年,元将张弘范兵突至,文天祥在五坡岭被执。崖山被攻破后,文天祥被送往京师。元朝百般劝降,他坚决不屈服,最后从容就义。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翻译:
(2)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翻译:
请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8处)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而人主怠傲处其上此世之所以有劫君弑主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张鹏翮,字运青,四川遂宁人。康熙九年进士,累迁礼部郎中。除山东兖州知府,举卓异,擢河东盐运使,从内大臣索额图等勘定俄罗斯界。二十八年,授浙江巡抚。疏言绅民原亩捐谷四合,旋以杭州、嘉兴等府秋收歉薄,请暂免输谷。上曰:“浙江被灾,循例蠲赋,自相矛盾。”下部议,夺官,上宽之。三十八年,上南巡,命鹏翮扈从入京。初,陕西巡抚布喀劾四川陕西总督吴赫等侵蚀贫民籽粒银两,命鹏翮与傅腊塔往按。
上谕大学士曰:“鹏翮往陕西,朕留心访察,一介不取,而天下廉吏无出其右。”寻授河道总督,入辞,上谕令毁拦黄坝通下流。鹏翮到官,请撤协理徐廷玺及河工随带人员,并乞敕工部毋以不应查驳之事阻挠,并从之。寻以拦黄坝既撤,河身开濬深通,畅流入海,疏请赐名大通口。
鹏翮疏陈开濬引河、运口,培修河岸堤坝诸事,并下部速议行。寻又疏陈河工诸弊,并请河员承挑引河,偶致淤垫,免其赔修;夫役劳苦,工成日请给印票免杂徭。上嘉其陈奏切要周备。上谓所议甚当,并如所请。上倚鹏翮治河,谓鹏翮得治河秘要。谕大学士曰:“鹏翮自到河工,日乘马巡视堤岸,不惮劳苦。居官如鹏翮,更有何议?”鹏翮以修治事状遣郎中王进楫入奏,上谕进楫归语鹏翮,加意防守高家堰。鹏翮乃增筑月堤,及旁近诸堤坝。
疏请以桃源城西烟墩黄水大涨,请加筑卫城月堤,并于邵家庄、颜家庄开引河,上特允之。山东泰安、沂州等州饥,上命截漕二万石交鹏翮往赈。鹏翮令河员动常平仓谷二十八万余石散赈,疏请以山东各官俸工补还。上责鹏翮河员发仓谷邀誉,鹏翮谢罪。卒,谥文端。
(选自《清史稿》)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识的一项是()
A.循例蠲赋蠲:免除 |
B.寻以拦黄坝既撤寻:寻找 |
C.命鹏翮与傅腊塔往按按:查办 |
D.上嘉其陈奏切要周备嘉:嘉奖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丹)
A.旋以杭州兴等府秋收歉薄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
B.夺官,上宽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C.而天下廉史无出其右蟹六跪而二螯 |
D.鹏翮乃增筑月堤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谓所议甚当,并如所请。上倚鹏翮治河,谓鹏翮得治河秘要。
(2)鹏翮令河员动常平仓谷二十八万余石散赈,疏请以山东各官俸工补还。请概括说明在治理黄河过程中,皇上对张鹏翮信任和爱护的举动。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6处)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
(节选自苏沟《史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陈寿字承柞,巴西安汉人也。少受学于散骑常侍谁周,治《尚书》《三传》,锐精史、汉,聪警博识,属文富艳。初应州命卫将军主薄、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大同后察孝廉,为本郡中正。
益部自建武后,蜀郡郑伯邑、太尉赵彦信及汉中陈申伯、祝元灵、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作《巴蜀者旧传》。寿以为不足经远,乃并巴、汉撰为《益部者旧传》十篇。散骑常侍文立表呈其传,武帝善之,再为著作郎。
吴平后,寿乃鸿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又著《古国志》五十篇,品藻典雅,中书监荀勖、令张华深爱之,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出为平阳侯相。华又表令次定《诸葛亮故事集》为二十四篇,时寿良亦集,故颇不同。复入为著作郎。镇南将军杜预表为散骑侍郎,诏曰:“昨适用蜀人寿良具员,且可以为侍御史。”上《官司论》七篇,依据典故,议所因革。又上《释讳》《广国论》。华表令兼中书郎,而寿《魏志》有失勖意,勖不欲其处内,表为长广太守。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数岁,除太子中庶子。太子转徒后,再兼散骑常侍。
惠帝谓司空张华曰:“寿才宜真,不足久兼也。”华表欲登九卿,会受诛,忠贤排摈,寿遂卒洛下,位望不充其才,当时冤之。
兄子符,字长信,亦有文才,继寿著作佐郎,上廉令。符弟荐,字叔度,梁州别驾,骠骑将军齐王辟抹,卒洛下。荐从弟阶,字达芝,州主薄,察孝廉,褒中令、永昌西部都尉、建宁兴古太守。皆辞章粱丽,驰名当世。凡寿所述作二百余篇,符、荐、阶各数十篇,二州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大较如此。
时梓憧李镶叔龙亦隽逸器,知名当世,举秀才,尚书郎,拜建平太守,以疾辞不就,意在州里,除广汉太守。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
(《华阳国志·陈寿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属文富艳属:写作 |
B.以班固、史迁不足方也方:相比 |
C.州主簿,察孝廉察:考察 |
D.以疾辞不就就:到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广汉王文表皆以博学洽闻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
B.且可以为侍御史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
C.不欲其处内其人居远未来 |
D.二州先达及华夏文士多为作传为击破沛公军 |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又坐不以母归葬见讥。
(2)初与寿齐望,又相昵友,后与寿携隙,还相诬攻,有识以是短之。选文中哪些事表现了陈寿的“博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小题。(10分)
送秦中诸人引
元好问
①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且有秦汉之旧。至于山川之胜,游观之富,天下莫与为比。故有四方之志者,多乐居焉。
②予年二十许时,侍先人官略阳,以秋试留长安中八九月。时纨绮气未除,沉涵酒间,知有游观之美而不暇也。长大,与秦人游益多,知秦中事益熟,每闻谈周、汉都邑,及蓝田、鄠、杜间风物,则喜色津津然动于颜间。二三君多秦人,与余游,道相合而意相得也。常约近南山,寻一牛田,营五亩之宅,如举子结夏课①时,聚书深读,时时酿酒为具,从宾客游,伸眉高谈,脱屣②世事,览山川之胜概,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乎不负古人者。然予以家在嵩前,暑途千里,不若二三君之便于归也。清秋扬鞭,先我就道,矫首西望,长吁青云。
③今夫世俗惬意事,如美食大官,高赀华屋,皆众人所必争,而造物者之所以甚靳③,有不可得者。若夫闲居之乐,澹乎其无味,漠乎其无所得,盖自放于方之外者之所贪,人何所争,而造物者亦何靳耶?行矣诸君,明年春风,待我于辋川之上矣。
注释:①结夏课:举子考进士不中,退而肄业学习,称过夏,结业出学后称为结夏课。②脱屣:摆脱而不当一回事。③靳:吝惜。第①段中“四方之志多乐居关中”是因为。
第②段中最能概括作者与“秦中诸人”关系的一句是
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闲居之乐无味无得,所以造物者不吝惜。 |
B.闲居之乐的无味无得是超脱世俗者所追求的。 |
C.闲居之乐能使世俗之人放弃所争,淡泊名利。 |
D.超脱世俗者乐在无所贪、无所争、无所吝惜。 |
分析本文的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