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
(3)色愈恭,礼愈至 至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 .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
[甲] [乙] .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
阅读《陈章侯蔑视显贵》一文,完成小题。
陈章侯性诞僻①,好游于酒。人所致金钱随手尽。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周其乏②。凡贫士藉③其生,数十百家。若豪贵有势力者索④之,虽千金不为搦⑤笔也。有一龌龊⑥显者,诱之入舟,方将鉴定宋元人笔墨。舟既发,乃出绢强⑦之画。章侯头裸体⑧,谩骂不绝。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显者怫然⑨,乃自先去。托他人代求之,终一笔不施。
(选自清·周亮工《读画录》)
【注】①诞僻:怪僻。②周其乏:周济他们的贫困。③藉:依靠。④索:求。⑤搦(nuò)握。⑥龌龊:肮脏,引申为品行卑劣。⑦强:强迫。⑧头裸体:摘掉帽子,脱掉衣服。⑨怫然:生气的样子。解释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好游于酒()②虽千金不为搦笔也()
③谩骂不绝()④乃自先去()与所给例句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诱之入舟
A.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B.晏婴,齐之习辞者也(《晏子使楚》) |
C.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 D.今方来,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
用“/”划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尤喜为贫不得志人作画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显者不听,遂欲自沉于水。
⑵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文中表现陈章侯蔑视“一龌龊显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丙】子曰∶“贤哉,回①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
(选自《论语》)
注释:①回:即颜回,孔子的弟子。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
①有仙则名名:②惟吾德馨馨:
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亵玩:④陶后鲜有闻鲜:
⑤人不堪其忧堪: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填空。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的写法方法;甲文的作者刘禹锡和丙文的颜回都具有的高尚品质。刘禹锡身居“陋室”,周敦颐“独爱”莲花,颜回乐在“陋巷”,这都表现了他们高洁的志趣。你最欣赏他们中的哪一位?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选段)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醉翁亭记(选段)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朝晖夕阴(2)多会于此下列句中划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以记之醉翁亭记 |
B.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C.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不知人之乐 |
D.览物之情四时之景不同 |
翻译下列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甲文概说阴晴变化的语句是“,”;乙文写早晚晴阴烟云变化的语句是“,”。
请分析两文所写的景物有哪些不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出师表(节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乙】周公吐哺
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祚①摄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召公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武王蚤②终,成王少,将以成周③,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长,能听政。成王临朝,周公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慎如畏然。
(选自《鲁周公世家》)
注释:①践祚:登上帝位。②蚤:同“早”。③将以成周:完成周朝稳定大业。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1)恢弘志士之气()(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
(3)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4)子之鲁()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我 之 所 以 弗 辟 而 摄 行 政 者 恐 天 下 畔 周 无 以 告 我 先 王翻译下列句子。
(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2)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两项是()()
A.[甲]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
B.[乙]文中周公因成王幼小,恐天下人反叛,于是就登上帝位。当时就有人散布谣言,说他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及时坦明心迹,勤于政事,礼贤下士,终天下大治,但最后还是迫于压力和无奈,还政于已长大的成王。 |
C.[乙]文中周公还政成王后,站在北面臣子的位置上态度恭敬谨慎,好像有所畏惧的样子。 |
D.[甲][乙]两文都首先交待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处境的恶劣和艰辛。[甲]文是“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乙]文是“武王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 。 |
E.[甲][乙]两文中的诸葛亮、周公都是古代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诸葛亮辅佐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公辅佐成王,忠心耿耿,呕心沥血。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①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③。今王诚欲致④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⑤,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⑥燕。
【注释】①厚:丰厚,用做动词。②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③三:指很多,虚数。④致:招来。⑤见事:被任用。⑥凑:聚集,奔赴。下列各项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苟全性命于乱世;②况贤于隗者乎 |
B.①受任于败军之际;②臣闻古之君人 |
C.①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
D.①遂许先帝以驱驰;②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⑴先帝不以臣卑鄙 ()⑵遂许先帝以驱驰()
⑶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⑷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
士争凑燕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下列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甲、乙两文可以看出,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都是尊重要才、思贤若渴,虚心求教。 |
B.甲文中诸葛亮自述身世,回忆了自己自先帝三顾茅庐出山以来所经历的兴衰成败,既表明自己的忠心,又劝诫后主刘禅要任人唯贤,知人善任。 |
C.从乙文中可以看出,郭隗虽是一个有历史经验、娴于辞令、有从政才能的人,但他要燕王先从尊重他做起,这未免有些自傲之嫌。 |
D.甲文寓情于事,以情动人来达到劝谏的目的;乙文郭隗以“千金市骨”的故事来巧说燕昭公来招纳贤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