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 《三峡》
【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①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②,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③以来,未复有能与④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注释】①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②歇:消散。 ③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④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无阙处(       )               ⑵虽乘御风(          )
沉鳞竞跃(         )             ⑷夕日欲(           )
翻译下列句子。
⑴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文都写到了“猿鸣”,请分别说明“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蕴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宋濂尝与客饮,帝(明太祖朱元璋)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2分)
(1)又无硕师名人与游()(2)礼愈()
(3)濂以实对 ( )(4)间召问群臣否( )
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2)诚然,卿不朕欺。
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宋濂的什么故事?由此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4分)
选择一个角度,谈谈你读了甲文或乙文后获得的启示。

文言文阅读(12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②父()焉
③日()仲永环谒于邑人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翻译下列句子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题目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4分)
⑴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父异焉,借旁近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⑵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2分)
有人读了课文,写了一首《读<伤仲永>有感》的诗。诗曰:剑利赖砥砺,梅香仗苦寒;可叹方仲永,聪颖变愚顽。请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聪颖变愚顽”从方仲永个人情况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王安石阐述的道理看,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的人的启迪。
⑴对家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对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对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氏有一鸠,能人言,过于鹦鹉,甚慧,养之数年矣。日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不远去,夕宿于笼,以避狸鼠。见僮婢有私持物及摘花者,必告其主人。
晋人于吴者,见之,愿以十金易焉。鸠觉其意,告主人曰:“我居此久,不忍去。公必欲市我他所,我且不食。”主人绐①之曰:“我友有欲观汝者,即携汝归耳。”至贾家,则舍之去。鸠竟不食,哀号告归。贾人怜其志,且恐鸿死而金无取偿也,遂捐金十之二,而以鸠还李氏。鸡乃食。
【注】①绐:哄骗。
下列各项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能人言为:说
B.晋人于吴者贾:做买卖
C.则飞翔于廊楹帘幕间日:每天
D.公必欲我他所市:卖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以”与文中画线句“愿十金易焉”中的“以”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属予作文记之 B.屠暴起,刀劈狼首
C.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D.必分人

下列各项中,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李氏有一只鸠鸟非常聪明,每当它看到僮仆婢女中有私自拿东西或采摘花朵的情况,就一定报告它的主人。
B.当这只鸠鸟察觉有个晋国商人想用十金换它时,它用“我将不吃东西”来表达不忍离开主人的坚决态度。
C.主人哄骗鸠鸟说:“我有个朋友想要看看你,看了以后我马上就带你回家。”
D.由于鸠鸟始终不吃东西,那个晋国人同情怜悯它对主人忠贞不二的气节,于是捐助了十分之二的黄金,并把鸠鸟还给了李氏。回到李氏家后,鸡鸟才吃东西。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小题。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
――《后汉书·党锢列传·范滂传》
【注】①督邮:汉郡守的属官。②仲博:范滂的弟弟。③龙舒君:指范滂的父亲,此时已死。
④李、杜:指李膺、杜密,当时名人,与宦官争,被害。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4分)
①即自狱(  )②莫不流 ( )
③引与俱(  )④谓其子曰(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中“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何敢以罪累君

A.以塞忠谏之路也  B.跪而拾之以归 C.以其境过清   D.今以蒋氏观之

用“/”标出下列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试结合选段内容,说说范滂的为人品格。(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