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西方学习,解放思想,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孜孜不倦地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4分)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文明的转型中,世界力图“改变中国”,而我们不能只是仇恨和愤怒,我们不能狭隘地站在爱新觉罗家族政权的立场上,而是应该站在文明中国的立场上。“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无论是李鸿章,还是康有为,无论是孙中山还是毛泽东,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新中国。
——裴鈺《改变中国》
材料二 今日国势,危险极矣,仁人志士,奔走骇汗,大声疾呼,日谋所以救亡之法。愤于国力之弱也,则曰讲求武备;痛于民生之窘也,则曰讲求实业。政体不更,宪法不立,而武备、实业终莫能兴也,则曰讲求政治,讲求法律。民智不开,民气不伸,而政治、法律卒莫能变也,则曰讲求学问,讲求教育。……今日外患之侵,急于星火,而我始讲求学问,讲求教育,呜呼晚矣!
——《与同志书》原载《游学译篇》1903第七期
材料三 这个古老的文化是在变,并向现代化的方向亦步亦趋的在变。但它却没有听从任何人或神的指示去“摇身一变”。相反的,这是在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变。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任何力量也不能“揠苗助长”强迫它跳跃前进。
——唐德刚《晚清七十年》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在近代文明的转型中促使中国“内部改变”的指导思想分别有哪些?(12分)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社会上“救亡之法”有哪些?你认为实现救亡的前提是什么?(7分)
(3)依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历程。为什么说“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止它向前变动” ?(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民族独立、民主和社会进步。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70年》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次巨大革命意义的历史性变革——为以后的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打开了道路。
——《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
材料三、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的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四、“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丰碑——辛亥革命》
(1)材料一、二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据材料三、四,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3)依据材料四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权力的划分与制约是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之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先贤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从“人性恶”的前提出发,把人性和权利紧密联系在一起,认为“人们互相依仗而又相互限制,谁都不得任性行事,这实际上对每个人都有利”。……在深入研究古希腊城邦政治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主要把政体划分为三个要素:议事机能、行政机能、审判机能。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材料二、孟德斯鸠认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国家将落到暴政下面。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扣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同样不会遵守法律,因为法律是自己制定的。
——(据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等)
材料三、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美国总统布什2004年国庆日演说
材料四、《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内阁总理及各部总长均称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并负其责任。”“临时大总统得提出法律案于参议院,得依法律宣布戒严。”不过这些都须国务员副署。
——耿云志《西方民主在近代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在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哪些机构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政体“三要素”?
(2)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怎样的共同的政治原则?政治目的是什么?
(3)联系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在政治体制上有怎样的异同?
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 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2分)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3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深情地缅怀那已逝的盛世,其提出的办法是“复礼”,孔子把“礼坏乐崩”的根归为人们在道德上的沦丧,故“复礼”的前提是“克己”,“克己复礼”也就是“为仁”。这样,孔子就把恢复理想政治的基础建立在了个人的道德心理之上,把外在规范的强制约束转化为人心的内在自觉要求,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材料二、随着周室衰微,礼乐崩坏,天下大乱,社会各阶层尤其是新兴的“士”阶层凭借其丰厚的学识纷纷聚众讲学,著书立传,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期获得统治者的赏识,从而重塑稳定的社会秩序,成为百家争鸣的主力军。
——《浅论百家争鸣的实质——重塑君主专制体制》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孔子的核心思想和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社会出现重大变化的具体表现以及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1899年,当大英帝国的地位受到布尔战争(英国人和布尔人为争夺南非殖民地的战争)挑战时,甘地自愿服务组织了一个志愿战地救援队……1906年,面临祖鲁人(南部非洲民族之一)的叛乱,甘地再次组织担架队,服务直到叛乱被平息……1914年,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甘地在伦敦又招募了一支志愿救护车队……。甘地之所以这样不遗余力的竭诚奔走,是相信,凭借着这样的付出,能够为印度同胞在帝国中赢得一种完全平等地位。
——凯瑟琳·布什《甘地》
材料二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贾利安瓦拉巴格广场,聚集着锡克教徒,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教徒。戴尔将军(英国军官)带着五十个士兵进入广场架起机枪,在事先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向人群开枪扫射,379人中弹身亡,1137人受伤,……,甘地退还了两枚在布尔战争中获得的不列颠荣誉勋章,成为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
——威廉·夏伊勒《甘地的武器》
材料三1930年3月12日,61岁的圣雄甘地率领78名非暴力运动积极分子,从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市徒步到丹迪游行,游行共持续25天,行程达388公里,……当甘地长途跋涉到达海边双手捧起一把盐时,英国殖民当局为之震动。史学家认为,正是这次“盐游行”……迫使英国殖民当局举行正式谈判,并且最终使印度在1947年取得独立。这次游行被称作是印度独立奋斗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印度:重演“盐游行”》
(1)依据材料一指出甘地对待英国当局的态度和目的。
(2)导致材料二中甘地退还“勋章”的事件是什么?为此,甘地领导印度人民进行了什么斗争?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描述的具体事件及其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甘地对待英国殖民当局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