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甲为人体内细胞与外界物质交换示意图,乙是内环境示意图,请回答:
(1)若甲图A、B、C分别代表与人体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系统,则A和C依次为
▲ 、 ▲ 系统;人体依赖B系统主要完成 ▲ 这项功能。
(2)甲图中②和④对应乙图中的相应物质,则a是乙图中的【▲】 ▲ ,b是乙图中的【▲】 ▲ (括号内天序号,横线上天名称)。在方框内用箭头表示a、b和④三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 ▲ 。
(3)当④中水分减少时,其浓度改变会刺激 ▲ 产生 ▲ ,促进肾小管对水分的重新吸收,使尿量减少。
(4)一般健康人④中的葡萄糖浓度为 ▲ ,与调节血糖平衡有关的激素主要有 ▲ ; ①②③④中,氧气浓度最低的是 ▲ (填序号)。
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受达尔文进化思想的启发,广泛开展了人工动、植物育种研究,通过人工创造变异选育优良的新品种。这一过程人们形象地称为“人工进化”。
(1)某农民在水稻田中发现一矮秆植株,将这株水稻连续种植几代,仍保持矮秆,这种变异源自细胞分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期。
(2)我国科学家通过航天搭载种子或块茎进行蔬菜作物的育种,用空间辐射等因素创造变异,这种变异类型可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诱变育种方法相比,DNA重组技术最大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以某植物抗病高秆品种与感病矮秆品种杂交,选育抗病矮秆品种,其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假设该植物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用杂种一代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其单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遗传物质)完全来自父本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
(4)“人工进化”和自然界生物进化一样,它们的实质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在该水稻田种群中,亲代基因型AA占24%,Aa占72%,aa占4%,它们随机交配,则子二代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___。
(5)假如这三种基因型的个体在某一环境中的生存能力或竞争能力为AA=Aa>aa,则在长期的选择过程中,A和a的基因频率会有改变,试在右图中绘出A、a基因频率变化的可能趋势。
下图是患甲病(显性基因为A,隐性基因为a)和乙病(显性基因为B,隐性基因为b)两种遗传病的系谱图。据图回答:
⑴ 据上图,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据查3号不携带乙病致病基因,则乙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 1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10号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⑸ 3号和4号婚配,所生后代既患甲种病又患乙种病女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⑹ 若8号和11号婚配,出生只患甲种病女孩的几率是____________。
下图甲、乙表示某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丙图是运用放射性同位素自显影技术研究细胞分裂过程中mRNA和核DNA的相对含量变化结果。请据图回答:
(1)甲图细胞和乙图细胞的染色体组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图对应丙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该动物的基因型为AaBb,若甲图中2号染色体上有A基因,4号染色体上有B基因,在正常情况下,该细胞中含有a基因的染色体是______;含b基因的染色体是________。
(3)在丙图的研究中,你认为最可能选择标记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丙图研究的是甲、乙哪个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请说出判断依据。
如图所示的是检测气压变化的密闭装置。反应瓶和中心小杯中放置有关实验材料和试剂,关闭活栓后,U形管右管液面高度变化反映瓶中气体体积变化。实验开始时将右管液面高度调至参考点,实验中定时记录右管液面高度相对于参考点的变化(忽略其他原因引起的容积变化)。
(1)课题小组同学利用该装置探究某种异养型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1)取甲、乙两套该密闭装置设计实验,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装置 |
反应瓶中加入的材料 |
小杯内加入的材料 |
测定项目 |
甲 |
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微生物悬浮液各1 mL |
①_____________ |
细胞呼吸O2的消耗量 |
乙 |
②_![]() |
等![]() |
③________ |
2)将甲、乙装置均置于28 ℃恒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微生物保持活性),60 min后读数。请补充下表有关内容:
预期实验的结果 |
微生物的细胞呼吸方式 |
|
甲[ |
乙 |
|
上升 |
不变 |
①____________ |
不变 |
下降 |
②____________ |
上升 |
下降 |
③____________ |
④______ |
⑤______ |
只进行产生乳酸的无氧呼吸 |
(2)除了可以测定细胞呼吸方式外,你认为用上述密闭装置和选用下列材料用具还可以开展哪些生物学问题的探究,请写出一个课题题目。
材料用具:小麦种子、玉米幼苗、小麦幼苗、一定浓度KOH溶液、NaHCO3稀溶液、蒸馏水、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恒温装置、暗箱。课题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同学在验证“酶的专一性”时,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一)实验原理:(1)淀粉遇碘变蓝,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不含有蔗糖酶,所以只能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而不能分解蔗糖。
(二)实验步骤:取A、B、C三支洁净试管,按表中顺序进行操作:
(三)通过该实验,这位同学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淀粉酶只能分解淀粉,不能分解蔗糖,证明了“酶具有专一性”。请据此回答下述问题:
(1)该同学的实验设计所用的实验原理( )
操作 步骤 |
加入2 mol 淀粉糊 |
加入2 mol 蔗糖溶液 |
加入清水 |
加入2 mol 稀 ![]() |
30 ℃水浴中 |
滴入数滴 碘液 |
观察结果 |
试管A |
√ |
2 mol |
30分钟 |
√ |
变蓝 |
||
试管B |
√ |
√ |
30分钟 |
√ |
不变蓝 |
||
试管C |
√ |
√ |
30分钟 |
√ |
不变蓝 |
A.不正确 B.无法检测淀粉是否被水解
C.非常好 D.无法检测蔗糖是否被水解
(2)该实验中采用了两组对照,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分别比较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应对该实验哪一步骤进行改进后才完善,将________,并给予________条件。这时试管C的结果为________,说明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