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以虫治虫》,完成9—12题。(14分)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古人谓之“傍不肯”。.解释划线的词。(4分)
(1) 庆州界生子方虫( ) (2)千万蔽地( )
(3)悉为两段( ) (4) 以钳搏之 ( ).用现代汉语写出“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的意思。(3分)
.“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4分) 指 和 。
、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在防治病虫害方面有很多办法,我们还需要生物防治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日:“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荆轲列传
荆轲奉樊於期①头函,而秦武阳②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③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日:“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④假借⑤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⑥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⑦(zhèn)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⑧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注释】①[樊於期]秦国将领,因得罪秦王逊到燕国。②[秦武阳]人名,又名秦舞阳,充任荆轲出使秦国的副手。③[陛]殿前的台阶。④[少]通“稍”。⑤[假借]在文中是“原谅”的意思。⑥(发]打开。⑦[揕]用刀剑等刺。⑧[绝]挣断。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长跪而谢之()(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3)寡人谕矣()(4)秦王还柱而走() 用“/”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划出两处。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2)使毕使于前甲乙两文在对人物的刻画手法上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初,赵盾常猎于首山①,见桑下有饿人,饿人示眯明②也。盾与之食,食其半,问其故,曰:“宦③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盾义之,益与之饭肉。已而,为晋宰夫④,赵盾弗复知也。
九月,晋灵公饮赵盾酒,伏甲⑤将攻盾。公宰示眯明知之,恐盾醉不能起,而进曰:“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欲以去赵盾,令先毋及难。盾既去,灵公伏士未会,先纵狗名敖,明为盾搏杀狗。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已而,灵公纵伏士出逐赵盾。示眯明反击灵公之伏士,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盾问其故,曰:“我桑下饿人。”问其名,弗告。明亦因亡去。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注释】①首山:即中条山,在今山西永济。②示眯明:人名。③宦:为臣隶。④宰夫:厨师。⑤甲:士兵。下列句中的“而”和“伏士不能进而竟脱盾”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B.拔山倒树而来 |
C.言和而色夷 | D.学而时习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盾有慈悯心肠。看到桑下有人挨饿,就送他饭吃;得知其孝,还增加饭肉。后来难中得此人相救。 |
B.示眯明在赵盾赴宴后知道了晋灵公的阴谋,他不是贸然出击,而是首先讲礼法:“君赐臣觞三行,可以罢。”以此作为使人离开的理由,表现出机智的一面。 |
C.晋灵公不仅没有反省示眯明所讲的君臣之理,反而唤猛犬去咬赵盾,这表现出晋灵公的不行君道。 |
D.示眯明是个知恩图报、是非分明的人。他和晋灵公的甲士们英勇搏斗中,最终不敌身亡。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已而,为晋宰夫:(2)恐盾醉不能起:
(3)欲以去赵盾:(4)灵公伏士未会: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宦三年,未知母之存不,愿遗母。
(2)盾曰:“弃人用狗,虽猛何为?”然不知明之为阴德也。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本诗第二句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本诗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
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下列句中“之”与“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怅恨久之 | B.辍耕之垄上 | C.渔人甚异之 | D.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项羽的叔父左尹项伯夜里骑马到了项羽的军营,私下会见张良,意在让张良和他一起离开,不要跟着沛公一起死。 |
B.张良把项羽要攻打沛公的事告诉给沛公,沛公大惊,最终还是张良替他出了主意。 |
C.沛公见了项伯后,和他相约结成亲家,并说明自己不贪占财物,选册登记官吏百 姓,派兵把守,等待着项羽的到来。 |
D.项伯连夜回到军营后,把沛公的话一一报告给项王,表明现在人家有了大功反而攻打他,是不讲信义,不如趁早好好款待他。 |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素:_______________②亡去不义亡:_______________
③项伯杀人,臣活之 活:_____________④张良出,要项伯 要: ____________翻译下列句子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穆宁,怀州河内人,以明经①调盐山尉。安禄山反,署刘道玄为景城守,宁募兵斩之,檄州县并力捍贼。始,宁过平原,见颜真卿,尝商贼必反。及是,闻真卿拒禄山,即遗真卿,真卿喜,署宁河北采访支使。宁以息属其母弟曰:“苟不乏嗣,足矣!”即驰谒真卿曰:“先人有嗣矣,我可从公死。”既而贼攻平原,宁劝固守,真卿不从,夜亡过河,见肃宗行在。帝问状,真卿对:“不用穆宁言,故至此。”帝异之,驰驿召宁,将以谏议大夫任之。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大历初,起为监察御史,三迁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治有状。后刺史疾之,以天宝旧版校见户②,妄劾宁多逋亡,贬泉州司户参军事。子质③诉其枉,三年始得通。诏御史覆视,实增户数倍。召入拜太子右谕德。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虽直其诬,犹置散位。宁默不乐,唶④曰:“时不我容,我不时徇,又何以进乎!”
注:①明经:即“明经科”,选举官员的科目。 ②见户:现有户口。 ③质:穆质,穆宁的儿子。④唶:叹息。下列句中与“又何以进乎”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杀之以应陈涉 |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C.得而腊之以为饵 | D.醒能述以文者 |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穆宁刚强正直,且富有爱国情操。安禄山叛乱,穆宁招募士卒,联合力量来抗击贼军,后又跟随颜真卿拒敌。 |
B.叛贼攻打平原时,穆宁曾经向颜真卿提出过坚守平原的建议,颜真卿没有听从。肃宗知道原委后认为穆宁不一般。 |
C.大历初年,穆宁被起用任监察御史,多次升迁任检校秘书少监兼和州刺史,但因在任时有大量逃户,因而被贬为泉州司户参军事。 |
D.穆宁坚守气节却并不得志,被人诬陷,冤情得到申雪后也未得到重用,被安置在闲散官位上,穆宁因此闷闷不乐。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檄州县并力捍贼捍:②以息属其母弟属:
③帝异之异:④刺史疾之疾:翻译下列句子。
①会真卿以直忤旨,宁亦罢。
译:
②宁性不能事权右,毅然寡合,执政者恶之。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