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任伯雨字德翁,眉州眉山人。自幼已矫然不群,邃经术,文力雄健。中进士第,知雍丘县,御吏如束湿①,抚民如伤。县枕汴流,漕运不绝。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伯雨下令纲舟②无得宿境内,始犹不从,则命东下者斧断其缆,趣京师者护以出。自是外户不闭。
使者上其状,召为大宗正丞。甫至,擢左正言。时徽宗初政,纳用谠论,伯雨首击章惇,曰:“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向使其计得行,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臣闻北使言,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又谓南朝错用此人。北使又问,何为只若是行遣?以此观之,不独孟子所谓‘国人皆曰可杀’,虽蛮貊之邦,莫不以为可杀也。”章八上,贬惇雷州。
伯雨居谏省半岁,所上一百八疏。大臣畏其多言,诏迁给事中,密谕以默为要。伯雨不听,抗论愈力,且将劾曾布。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寻知虢州。崇宁间,坐党事,削籍编管通州。为蔡卞所陷,与陈瓘、龚玦、张庭坚等十三人皆南迁,独伯雨徙昌化。奸人犹未甘心,复逮其仲子申先赴狱,妻适死于淮。报讣俱至,处之如平常,曰:“死者已矣,生者有负于朝廷,亦当从此诀。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绍兴初,高宗诏赠伯雨直龙图阁,又加谏议大夫。采其谏章,追贬章惇、蔡卞、邢恕、黄履,明著诬宣仁事以告天下。淳熙中,赐谥忠敏。
(《宋史• 列传一百四》,有删改)
[注] ①束湿:本义为捆扎湿物,湿物难束,须急捆之。指行为急切,也比喻行为严急苛刻。②纲舟:运送货物的船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京师者护以出。趣:通“趋”,趋向、奔向 |
B.甫至,擢左正言擢:提拔,提升 |
C.若贷而不诛贷:宽恕,宽容 |
D.崇宁间,坐党事坐:掌管,主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为蔡卞所陷所上一百八疏 |
B.使其计得行 如其不然,其天杀无辜耶 |
C.将置陛下与皇太后于何地何为只若是行遣 |
D.以此观之,密谕以默为要 |
下列句子中,与“伯雨下令纲舟无得宿境内”有相同省略特点的一项是
A.削籍编管通州 | B.召为大宗正丞 |
C.布觉之,徙为度支员外郎 | D.处之如平常 |
下列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B.任伯雨在徽宗即位不久,就敢于大胆揭发长期把持朝政的章惇,做谏官才半年时间,就上疏一百多份,这些都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
C.任伯雨秉公直谏,使大臣们极为畏惧,徽宗也为此担忧,暗中告诫他保持沉默,可他仍然忠心直谏,最后被革除官职。 |
D.任伯雨遭奸臣陷害,自己被革职,儿子被捕,妻子又死了,他仍对朝廷忠心耿耿,徽宗重新起用了他,死后他被赐予“忠敏”的谥号。 |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惇久窃朝柄迷国罔上毒流搢绅乘先帝变故仓卒辄逞异意睥睨万乘不复有臣子之恭。
⑵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旧苦多盗,然未尝有获者,时人莫知其故。
②去年辽主方食,闻中国黜惇,放箸而起,称甚善者再。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久处闾里,不获与海内贤士相见。冬间,舍侄寄至先生大作数篇,展而读之,欣忭不能自已。聊识其意于行间,顾犹恐颂叹盛美之有弗尽,而其颇有所引绳者,将惧得罪于高明,而被庸妄专擅之罪也。乃旋获惠赐手书,引义甚谦,而反以愚见所论为喜,于是鼐益俯而自惭。而又以知君子之衷,虚怀善诱,乐取人善之至于斯也。鼐与先生虽未及相见,而蒙知爱之谊如此,得不附于左右,而自谓草木臭味之不远者乎? 然今世学者乃思一切矫之以专宗汉学为主以攻驳程朱为能介于一二专己好名之人而相率而效者因大为学术之害。夫汉人之为言,非无有善于宋而当从者也。然苟大小之不分,精粗之弗别,是则今之为学者之陋,且有甚于往者为时文之士,守朱子之说而失于隘者矣。鼐非不自度其力小而孤,而义不可以默焉耳,先生胸中似犹有汉学之意存焉,而未能豁然决去之者,故复为极论之。愚陋率达臆见,幸终宥之。
(选自姚鼐《复蒋松如书》。有删节)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姚鼐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哪两位作家合称“桐城三祖”?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姚鼐给蒋松如回信的目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偃虹堤记
有自岳阳至者,以滕侯①之书、洞庭之图来告曰:“愿有所记。”予发书按图,自岳阳门西距金鸡之右,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曰偃虹堤。问其作而名者,曰:“吾滕侯之所为也。”问其所以作之利害,曰:“洞庭,天下之至险;而岳阳,荆、潭、黔、蜀四会之冲也。昔舟之往来湖中者,至无所寓,则皆泊南津,其有事于州者远且劳,而又常有风波之恐、覆溺之虞。今舟之至者,皆泊堤下,有事于州者近而且无患。”问其大小之制、用人之力,曰:“长一千尺,高三十尺,厚加二尺,用民力万有五千五百工,而不逾时以成。”问其始作之谋,曰:“州以事上转运使,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凡三反复,而又上于朝廷,决之三司,然后曰可,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曰:“此君子之作也,可以书矣。”
盖虑于民也深,则其谋始也精,故能用力少而为功多。夫以百步之堤,御天下至险不测之虞,惠其民而及于荆、潭、黔、蜀,凡往来湖中,无远迩之人皆蒙其利焉。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使堤土石幸久不朽,则滕侯之惠利于人物,可以数计哉?夫事不患于不成,而患于易坏。盖作者未始不欲其久存,而继者常至于殆废。自古贤智之士,为其民捍患兴利,其遗迹往往而在。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此滕侯之所以虑,而欲有纪于后也。
滕侯志大材高,名闻当世。方朝廷用兵急人之时,常显用之。而功未及就,退守一州,无所用心,略施其余,以利及物。夫虑熟谋审,力不劳而功倍,作事可以为后法,一宜书;不苟一时之誉,思为利于无穷,而告来者不以废,二宜书;岳之民人与湖中之往来者,皆欲为滕侯纪,三宜书。以三宜书不可以不书,乃为之书。
庆历六年某月某日记。
(取材于《欧阳文忠公集》)
注释:【1】滕侯:即滕子京,北宋人,屡遭贬黜,其时被贬,任岳州知州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发书按图按:按照 |
B.至无所寓寓:停泊 |
C.而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易:改变 |
D.其遗迹往往而在往往:到处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盖虑于民也深/②此君子之作也
B①问其作而名者/②而功未及就
C①其外隐然隆高以长者②夫以百步之堤
D①昔舟之往来湖中者②转运使择其吏之能者行视可否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岳阳四会之冲,舟之来而止者,日凡有几!
(2)使其继者皆如始作之心,则民到于今受其赐,天下岂有遗利乎?欧阳修决定写作《偃虹堤记》的理由有哪些?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原创】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是故志苟立矣,虽至于圣人可也。昔人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又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此之谓也。志苟不立,虽细微之事犹无可成之理况为学之大乎昔者夫子以生知天纵之资其始学也犹必曰志况吾党小子之至愚极困者乎?其不可不以尚志为至要至急也,审矣。今大司寇之上士浚仪黄君之善教子也,和而有制,严而不离。尝遣济也受业于予,济也请题其斋居以自励,因为书“尚志”二字以赠之。他日暂还其乡,又来求说,援笔书所欲言,不觉其烦也。济也尚思立志乎哉!
(《尚志斋说》)用斜线“/”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蒲松龄曾用选文中“有志者,事竟成”这一句,撰写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请问对联中涉及的两个历史人物分别是谁?
作者认为做事求学“至要至急”的因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
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
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
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
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内艰:遭逢母丧 |
B.勾及姻戚同姓勾:牵连 |
C.大计群吏计:考核 |
D.留一履以识遗爱识:识别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豫以诸生督赋守城/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杖而配之边/②吾恂恂而起
C①众遂贴然②杂然而前陈者
D①立祠祀焉②风雨兴焉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
(2)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选文中赵豫深受百姓爱戴,请举出事例。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密游集序
叶燮
古今有才人之诗,有志士之诗。事雕绘,工缕刻,以驰骋乎风花月露之场,不必择人择境而能为之,随乎其人与境而无不可以为之,而极乎谐声状物之能事,此才人之诗也;处乎其常,而备天地四时之气,历乎其变,而深古今身世之怀,必其人而后能为之,必遭其境而后能出之,即其片言只字,能令人永怀三叹而不能置者,此志士之诗也。
才人之诗可以作,亦可以无作;志士之诗即欲不作,而必不能不作。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才人之诗,古今不可指数;志士之诗,虽代不乏人,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唐之杜甫、韩愈,宋之苏轼,为能造极乎其诗,实能造极乎其志。盖其本乎性之高明以为其质,历乎事之常变以坚其学,遭乎境之坎壈郁怫以老其识,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此固非号称才人之所可得而冀。如是乃为传诗即为传人矣。
我友沈子云步,自少即善为诗,藻思掞发,绮丽要眇,称于世久矣。予尝读其诗,谓其能擅才人之席者也已。予老废山中,云步谒选得一官之秦,去别余十年。一旦弃官归来,访余草堂,出近诗一卷示余。余读之而惊曰:“君之诗已不为才人之诗,而为志士之诗矣!”云步负隽才,掇科名,期有所树立,以抒其志,乃仅寄百里于数千里外沙碛荒凉之区,即卑之以展其簿书期会之能,亦有不可得者。虽欲不拂衣以归,安能耶?今观其诗,见其所历之地,皆周秦汉唐成败兴废之墟,昔贤英哲之所回翔,骚人羁客之所凭吊而永叹者。其所遭如彼,而所触之境又如此,欲无所动于中,胡可得耶?其诗也,皆其抚心感魄之见于言者也。予盖太息于其志,知其有所不得不作,而决其为可传矣。
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为详言其作诗之先后所就如此,以贻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雕绘,工缕刻工:擅长;善于 |
B.为能造 极乎其诗造:达到 |
C.出近诗一卷示余示:示意 |
D.期有所树立期:希望 |
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然推其至,如晋之陶潜/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B①而后以无所不可之才出之/②作《师说》以贻之
C①称于世久矣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D①虽欲不拂衣以归/②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人之诗,虽履丰席厚,而时或不传;志士之诗,愈贫贱忧戚,而决无不传。
(2)予与云步早岁通门之交,故知之最深。云步以诗序属予,予不敢辞。作者认为陶潜等人能将志士之诗推到极致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