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将家中清洗伤口用的消毒液——“双氧水”拿到学校的实验室,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们一起做了如下实验。
【第一组实验】检验该双氧水是否失效。
⑴ 实验过程
①在试管中加入5 mL 的“双氧水”,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未复燃;
②用酒精灯给上述试管加热,液体中有气泡产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仍未复燃;
③如图装置进行操作,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水槽中冰水所起的作用是 。
⑵ 实验结论: 。
【第二组实验】探究:氧化铜(CuO)能否催化“双氧水”分解
[猜想] Ⅰ. CuO不是催化剂、也不参与反应,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
Ⅱ. CuO参与反应产生O2,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
Ⅲ. CuO是反应的催化剂,反应前后 。
[实验]用天平称量0.2gCuO,取5mL的过氧化氢溶液于试管中,进行如下实验:
⑶ 完成下表:
步骤③现象 |
步骤⑥结果 |
步骤⑦现象 |
结论 |
溶液中 , 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
溶液中有气泡放出, 。 |
猜想Ⅰ、Ⅱ不成立,猜想Ⅲ成立。 |
⑷ 步骤③结束后,用手接触试管底部,感觉烫手。说明“双氧水”分解的化学反应 (选填“放热”或“吸热”)。
⑸ 步骤④需用到的实验仪器有:铁架台(带铁圈)、漏斗(带滤纸)、烧杯、 。
⑹ 操作④中需要将圆形滤纸折叠处理,下列图示中不该出现的情形是 _(填序号)。
⑺ 步骤⑦的目的
⑻ 过氧化氢能被CuO催化分解放出O2的反应表达式为 。
【第三组实验】探究:不同种类催化剂能否改变“双氧水”分解出氧气的量
[实验]分别选用二氧化锰与氧化铜,采用如图试剂与装置实验,测量所得氧气的体积。
⑼ 检查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连接好装置,从水准瓶注水,量气管中液面与右边液面形成高度差,做好标记,一段时间后,两边高度差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⑽ 使用冷水冷凝的目的是 _。反应前应将液面调节到量气管的“0”刻度,并使两边液面相平,反应后读数前,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
⑾ 两次实验表明,使用不同催化剂在常温下测得量气管读数均为112.0mL(O2的密度为1.43 g/L),则实验中选用的量气管规格合适的是 (填字母序号)。
A. 100 mL B.200 mL C. 500 mL
⑿ [实验结论]:不同种类的催化剂 改变双氧水分解出氧气的量。
【拓展研究】查阅资料得知实验所取5mL 6%双氧水中含过氧化氢(H2O2)0.34 g。请计算说明过氧化氢中的氧元素是否全部转化为氧气。(请写出计算过程,4分)
阅读文字,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安全火柴的火柴头上主要含有氯酸钾、二氧化锰、硫和玻璃粉等,火柴杆上涂有少量的石蜡,火柴盒两边的摩擦层是由红磷和玻璃粉调和而成的。火柴着火的主要过程是:
(l)火柴头在火柴盒上划动时,产生的热量使红磷燃烧;
(2)红磷燃烧放出的热量使氯酸钾分解;
(3)氯酸钾分解放出的氧气与硫在点燃条件下反应;
(4)硫与氧气反应放出的热量引燃石蜡,最终使火柴杆着火。
请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利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来炼铁;
(2)用甲醇(化学式为CH3OH)作燃料;
(3)用稀硫酸除铁锈(主要成分为Fe2O3);
(4)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
从C、H、O、N、S、P、Na、Ca、Fe、Mn、K、Cu等12种元素中选择恰当的元素,用离子符号、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按下列要求填空:
(1)铵根离子____;磷酸氢钙中的阴离子____;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单质____;红色颜料铁红的主要成分____;有毒的工业用盐亚硝酸钠____。
(2)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室加热紫黑色晶体制取氧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除去硫酸亚铁溶液中的硫酸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醇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醇是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请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是;
(2)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所得混合物的体积小于100mL,说朋分子之间是;
(3)下图是工业上在—定条件下制取乙醇的反应微观示意图:(“”代表氢原子,“
”代表碳原子,“
”代表氧原子)
请回答:
a.写出上述反应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
b.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反应。
(1)用元素符号或化学式等化学用语填空:
①2个氮分子,
②标出氯化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
③原子序数为12的元素,
④含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的氧化物。
(2)按下列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
①赤铁矿冶炼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②实验室在常温下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③溶解碳酸钙的化合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