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吾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董)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珠(异)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应“遏人欲而存天理”。
材料四: 西汉巨商卓王孙的新寡女儿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一见钟情,琴心相挑,终成眷属。明末李贽认为卓文君是“正获身,非失身”,“当大喜,何耻为”。
材料五: 明清之际,欧洲的耶稣会士历经千辛,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当时的主体文化——儒学——程朱理学,用轮船运往17-18世纪的的欧洲,在那里曾经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是中国儒学在欧洲最有力的鼓吹者,他和他的“百科全书派”把中国儒学,作为反对神权统治下欧洲君主政治的思想武器;程朱理学——新儒学,成为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创立古典哲学的依据,并用以反对罗马教廷的启示神学;被称为“欧洲孔子”的魁奈,以儒学为依据,开创了近代欧洲政治经济学的新纪元,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摘自《儒家学说在欧洲的传播及影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思想。
(2)根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要政治思想,并指出汉武帝采纳董仲舒政治主张的原因。
(3)指出材料三是谁的观点,其主要内容是什么?材料四中出现与材料三中截然不同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欧洲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形成过100年的“中国文化热”的原因。 (8分)
(5)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长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颁布上谕,宣称:“各处藩封到天朝进贡观光者,不特陪臣俱行三跪九叩之礼,即国王亲至,亦同此礼;今尔国王遣尔(指马戛尔尼)前来祝嘏(福),自应遵天朝法度,免失尔国王祝厘纳贡之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1844年11月奏称:“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同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外交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截至2008年底,中国与171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共参加了13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缔结了近20000项双边条约,参加了300多个多边条约,参加了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官兵11063人次。
——摘编自中国外交部编《中国外交》(2009年版)、2009年10月《世界知识画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清朝统治者的对外态度及其在对外关系方面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出这时某些清朝官员的对外态度有了怎样的变化?为何会发生这种变化?
(3)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不同时期中国外交的基本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9分)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中央集权制”要求国家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力由中央政府集中行使,它首先是一种政府行政体制,这并不等同于我们今天必须彻底否定的极权制、专制政体等制度范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对东西方社会的深刻分析,把集权视为国家的本质与生命基础,恰当指出“中央集权制”所具有的历史合理性。
——连朝毅《论马克思恩格斯思想视阈的“中央集权制” 》
材料三:我们要立足于政府行政生态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政府的实践发展中不断达至集权制与分权制的有机统一。在这方面,工人阶级国家政府体制的历史实践是有经验教训的,归结起来应当着重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过度集权倾向,其典型是苏联社会主义政府模式。二是分权有余而集权不足的倾向,其典型是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政府模式。
——同上
材料四:参与1787年美国宪法制定的汉密尔顿说:“美国的繁荣取决于自己的联合”。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
材料五: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其核心是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思想及其意义》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从政治制度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能够长期维持统一局面,使中华文明世代传承的原因。(4 分)
(2)材料三指出了中央集权制度下哪两种不合理的倾向?
(3)材料四和材料五分别针对材料三中哪一不合理倾向?分别指出不合理倾向不良后果。
(4)就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央集权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1955年初,人民解放军相继解放一江山岛、大陈岛、渔山列岛、披山岛等岛屿,至此,浙江沿海岛屿全部解放。同年3月16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称,如果新中国在台湾海峡扩大战争,美国将使用核武器。
——根据“人民解放军战史”整理
材料二1955年是世界历史上的另一个转折点。新解放的非洲和亚洲人民召开了万隆会议,要求加快和推广非殖民化。此后不久,美苏决定不再限制联合国接受新会员国,这项决定有利于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两大战胜国在原则上仇视欧洲殖民帝国。苏联的意识形态提倡人民解放。美国支持非殖民化,因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结果。除了这个感情原因外,美国还想乘欧洲之危机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德尼兹·加亚尔、贝尔纳代特·德尚《欧洲史·欧洲帝国的结束》
材料三1955年5月5日起,联邦德国正式成为北约成员国,苏联和东欧成员国对此作出强烈反应,并终于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吴于度、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华的基本政策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转折点”指的是什么?据材料分析出现这一转折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这一时期的国际形势。(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为“—1955年的世界局势”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1分)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自强运动中,帝国的儒家传统捍卫者们采用了新儒家方法来区分“体”和“用”,以制定出一个实用性的西化保守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五四期间许多年轻思想积极分子认为拯救中国取决于彻底拒绝传统—“关闭孔家店”,并且全面拥护“民主先生”和“科学先生”为形式的新启蒙道路。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1949年以后又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看法开始流行,认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一旦纳入苏联轨道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按照既定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力图把现代化转变为非文化性的功用,一种意识形态中立的技术,一种全球性的普世主义。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与之相比,材料二中“年轻思想积极分子”所倡导的“新启蒙道路”有何进步之处?(3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性质上有何不同?据材料指出两者存在的相同局限。(4分)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既定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与世界联系两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率变化(%)
——依据[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和泊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编制
材料二1763年以前的那一时期中,欧洲诸强国仅在亚洲和非洲拥有少数立足点,它们主要的占有地是南北美洲C。1763年之后,它们从政治上控制了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和几乎整个非洲。不过,在南北美洲和英国的自治领,它们所能做到的比这要多得多。趁着当地人口比较稀少,成百万的欧洲人移居这里,并填补了那些相对空旷的地区。……虽然向美洲种植园提供的奴隶约在1200万至2000万人之间,但非洲损失的人口据估计却是这人数的4倍。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朝政府奖励垦荒政策的持续贯彻,取得明显的成效,……农业生产本身的发展弥补了耕地面积的不足,这主要是乾、嘉、道三朝水稻的双季种植化,以及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推广,为新增人口提供了新的粮食来源。
——樊树志《国史概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有关史实,揭示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相互联系。(9分)
(2)材料一中1650一1850年中国人口的变化有何显著特点?结合材料三分析其成因。(5分)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这一时期影响各大洲和中国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