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8世纪,在美洲大陆出现了许多构词方式为“新X X”的地名,如: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A.新兴城市大量出现 | B.欧洲殖民者掠夺美洲土地 |
| C.工业革命的进行 | D.大批美洲独立国家的建立 |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在今后3—5年内从西方国家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就是所谓的“四三方案”。 这是中国继20世纪50年代引进苏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之后,第二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该方案的出台表明 ()
| A.西方爆发经济危机寻找新的市场 |
| B.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外开放的变化 |
| C.中国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 |
| D.中国与西方关系有了实质性缓和 |
一位传教士曾经这样描述他: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中国人”,对他来说,“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中国,没有人比得上中国人,也没有宗教比得上儒学。虽然他创办了许多现代化事业,但他从不提倡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道德教化。”这位传教士所描述的 “他”应该是()
| A.林则徐 | B.洪秀全 | C.张之洞 | D.郑观应 |
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 B.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
| C.国内武装起义的推动 | D.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
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带来了中国社会的蝴蝶效应:《南京条约》的签订结束了广州十三行垄断贸易的时代,推动了上海的崛起,中国进出口重心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广州与周边地区的衰落,引发了失业问题。失业问题又直接引发了()
| A.民族工业兴起 | B.太平天国运动 |
| C.新思想的萌发 | D.维新变法运动 |
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
| B.发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
| C.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
|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