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有人写道:“火轮船自入中国以来,天下商民称便,以是知火轮船为中国必不能废之物。”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商民反对轮船运输 | B.组建了近代海军 |
C.已有新式交通工具 | D.禁绝外来事物 |
孙中山提出的五权宪法的基本原则是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加上考试权、监督权,实行五权分立。可见,在孙中山看来,西方三权分立的主要弊端在于
A.官员产生方式 | B.权力划分不细 |
C.民主具有虚伪性 | D.不符合中国国情 |
1884年,淮军将领张树声在《遗折》中说:“夫西人立国,自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一心,务实而戎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这表明张树声
A.意识到民主潮流已无法阻挡 | B.本质上仍是要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
C.认识到洋务运动已完全失败 | D.彻底否定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
据史书记载:西汉文帝曾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案多少起?收支多少钱粮?”周勃惶恐不能答。左丞相陈平辩解说,这些都不是丞相的事情,“使公卿大夫,主管具体事务的官员都尽到自己的职责,才是丞相之责”。这里所强调的是,丞相拥有
A.审议决策之权 | B.监察百官之职 | C.上传下达之责 | D.专司行政之事 |
“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此言论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孟子的“民贵君轻” |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一 |
C.王守仁的“致良知” |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
书法家张胜利认为,中国书法的至善境界是风行水上,自然成文。凡是人工刻意造作、雕痕明显的书法,即是适用性、装饰性工艺,而不是心之画,更谈不上书法艺术。据此推断,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是
A.小篆 | B.隶书 | C.草书 | D.楷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