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发蓝”是将钢铁制品浸到某些氧化性的溶液中,在钢铁的表面形成一层四氧化三铁的技术过程。其中一种办法是将钢铁制品浸到亚硝酸钠和浓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热到130℃反应。其过程可以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表示:
① 3Fe+NaNO2+5NaOH = 3Na2FeO2+H2O+NH3↑;
② 6Na2FeO2+NaNO2+5H2O =" 3" Na2Fe2O4+ NH3↑+7NaOH;
③ Na2FeO2+ Na2Fe2O4+2H2O = Fe3O4+4NaOH;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生产过程会产生污染 |
B.反应②中的氧化剂是NaNO2 |
C.整个反应过程中每有16.8g Fe参加反应转移0.8mol电子 |
D.反应①②③均是氧化还原反应 |
研究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与产物之间的关系时,使用类似数轴的方法可以收到的直观形象的效果。下列表达不正确的是()
A. |
密闭容器中
和
高温反应的气体产物:
![]() |
B. |
在
中的燃烧产物:
![]() |
C. |
溶液中滴加
后铝的存在形式:
![]() |
D. | 氨水与 反应后溶液中的铵盐: |
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 B. | 为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
C. | 与滤纸接触处有氧气生成 | D. | 与滤纸接触处变红 |
把aL含硫酸铵和硝酸铵的混合液分成2等份,一份需用bmol烧碱刚好把氨气全部赶出,另一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时,消耗c mol氯化钡,由此可知原溶液中NO3-离子的物质量浓度为(单位:mol·L-1)
A.(b-2c)/a | B.(2b-2c)/a | C.(2b-c)/a | D.(2b-4c)/a |
“绿色化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指从技术、经济上设计可行的化学反应,使原子充分利用,不产生污染物。下列化学反应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A.制CuSO4:Cu + 2H2SO4(浓)= CuSO4 + SO2↑+ 2H2O |
B.制CuSO4:2Cu + O2= 2CuO; CuO + H2SO4(稀) = CuSO4 + H2O |
C.制Cu(NO3)2:Cu + 4HNO3(浓) = Cu(NO3)2 +2NO2↑+ 2H2O |
D.制Cu(NO3)2:3Cu + 8HNO3(稀) = 3Cu(NO3)2 +2NO↑+ 4H2O |
.已知短周期元素的离子aA2+、bB+、cC3-、dD-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A>B>D>C | B.原子序数:d>c>b>a |
C.离子半径:C3->D->B+>A2+ | D.单质还原性:A>B>D>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