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蓉为了探究物体在水中不同深度所受浮力变化情况,将一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圆柱体金属块缓慢侵入水中(水足够深),如图所示。在圆柱体接触容器底之前,分别记下圆柱体下表面所处的不同深度h和弹簧测力计相应的示数F,实验数据如下表:
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7 |
h/m |
0 |
2 |
4 |
6 |
8 |
10 |
12 |
F/N |
6.75 |
6.25 |
5.75 |
5.25 |
4.75 |
4.25 |
4.25 |
(1)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物体重 N,第4次实验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
(2)分析表中第1列到第5列数据,说明 。
(3)分析表中第6列到第7列数据,说明 。(4)下图能正确反映弹簧测力计示数F和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距离h关系的图象是( )
(5)该金属圆柱体的密度是 kg/m3
(2013·岳阳)为了探究“冰熔化过程的规律”,小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并画出了冰的熔化图象.
(1)实验中宜选用 (选填“较大的冰块”或“碎冰”).
(2)根据熔化图象,可以判断冰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冰要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2014·娄底)小明在实验室探究冰熔化和水沸腾时温度的变化特点,根据测量结果画出相关图象,如图甲所示;
(1)要完成这两个实验,都需要的测量仪器是计时器和 .
(2)水沸腾时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示数是 段所对应的温度值(选填“AB”和“DE”).
(3)如图甲(a)所示,BC段该物质的状态为 .
(4)OA段与BC段的倾斜程度不同,这是因为 .
(2014·本溪)晓轩同学在“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规律”时,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蜡在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温度是 ℃,实验数据如下表,可以判断蜡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时间/min |
0 |
1 |
2 |
3 |
4 |
5 |
6 |
7 |
蜡的温度/℃ |
42 |
44 |
46 |
48 |
49 |
50 |
51 |
52 |
(2)向试管中放入碎冰,根据加热过程中记录的数据画出如图丙所示温度﹣﹣时间图象,得出冰熔化特点是 、 ;
(3)另一同学把冰放入如图丁所示的烧杯中,并未用酒精灯加热,冰也熔化了.于是他认为冰熔化不需要吸收热量,他的想法 (选填“正确”或“不正确”),他还发现冰熔化时烧杯外壁有一层水珠,这是 形成的.
(2014·辽阳)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实验装置如图12甲所示。
(1)试管中装有适量的碎冰,按图甲组装时应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碎冰充分接触,但不要碰到
(2)图乙是根据实验记录绘制的冰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图象可知:BC段的物质处于 (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态”),物体在a点时具有的内能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在b点时的内能。
(3)试管中的冰完全溶化后,若持续加热,在标准大气压下将得到图象中的DE段,这段时间内试管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是因为 。
(2014·北海)小明用图甲的实验装置探究“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实验中宜用 (选填“较大颗粒”或“微小颗粒”)的固体.
(2)加热过程中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读数为 ℃.
(3)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熔化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此固体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CD段是 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