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出版的一份以青年为对象的刊物发刊词中有这样两句话:“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作者“求变”主要针对
A 思想观念 B 政治制度 C 军事技术 D 教育制度
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这说明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 | 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 | 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氏锦”。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 | 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 | 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
C.选材注重知识水平 |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l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 | B.促进人口增长 |
C.增加财税收入 | D.稳定个体小农 |
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女性地位低下 | B.婚姻讲究门第 |
C.择婿方式独特 | D.大臣拉帮结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