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水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四倍体水稻的花粉粒可培养成含两个染色体组的二倍体水稻 |
B.二倍体水稻与经秋水仙素处理得到的四倍体水稻属于同一物种 |
C.二倍体水稻与四倍体水稻杂交得到的后代为含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水稻 |
D.二倍体水稻的花粉经离体培养可得到稻穗、米粒变小的单倍体水稻 |
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
实验二: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
C.培养液为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
D.大草履虫的为上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
右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a>b>c | B.c>b>a |
C.c=b>a | D.a>c=b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A种群有50个个体,B种群有500个个体,C种群有5 000个个体,D种群有10 000个个体,则它们在食物链中的关系是
A.A→B→C→D | B.D→C→B→A | C.C→D→B→A | D.不能确定 |
在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假设羊摄入体内的能量为n,羊粪便中的能量为36%n,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为48%n,则
A.羊同化的能量为64%n | B.贮存在羊体内的能量为52%n |
C.由羊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为16%n | D.由羊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64%n |
右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