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
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
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都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②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落到一事无成,在历史上是□□□□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③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时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_________被录取,学习__________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____________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不密闭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划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炮和灯丝,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a)
④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⑤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记叙:“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富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破铁鞋,搏击恶水,勤奋工作了大半生。(b)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A.冗繁削尽□清廋
B.四十年年来画竹枝
C.画到生时是熟时
D.昼认错挥写夜间思
⑥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所以(c)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百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 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d)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共了四十五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笑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第2小节中填入方格最恰当的短语应为___________项。
A.司空见惯 B.比比皆是 C.多如牛毛 D.屡见不鲜
2.对第2小节概括得最为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
A.阐述学习也是实践的道理。 B.论述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在于努力。
C.阐述勤奋学习使人变得有才能的道理。 D.阐述“天才”、“神童”失败的缘由。
3.依次填入第3小节横线的虚词最恰当的应是__________项。
A.终 也 以后 B.才也后来 C.始又然后 D.就又后来
4.第3小节中画线句“相当于延长了生命”的正确含义是:____________。
A.多工作,少睡眠,有利于健康长寿。
B.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所干的活就比别人多。
C.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几个小时,作出的贡献就多,积累起来就等于延长了寿命。
D.每天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就可以增强体质。延长寿命。
5.从结构上看,第4小节画线句所起的主要作用是:□□□□□□□作用。
6.对第4小节提到的巴尔扎克的国籍、作品以及作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正确的一项是__。
A.法国《项链》路瓦栽夫人 B.法国《守财奴》葛朗台
C.美国《守财奴》 苏比 D.俄国《变色龙》奥楚米洛夫
7.第5小节A句诗中最恰当的词应为______________。
A.更 B.剩 C.留 D.见
这首七言绝句的句序已打乱,排列正确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这个道理。”这句话是从文中抽出来的,(a)(b)(c)(d)四处最恰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处。
9.本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开放关键是“开”
1.开放,是热门话题,这里单说一个“开”字。
2.首先,要把眼睛睁开。盲人摸象,曰如柱,如扇。夜郎自大的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唯我独尊,亦在于闭塞眼睛,不去看世界的变化,以至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大骂火车、铁路乃“至拙愚之器”。如此,我们在固步自封而不思进取的心安理得中落伍,自己发明了火药,末了支敌不过列强的坚船利炮。而今,世界新格局正在形成,新技术革命飞速发展,中国正处在关键时刻。不睁眼看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不睛眼看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仅盯着锅里有煮的,身上有穿的,怎么会有开放的紧迫感?
3.其次,思想要放开。纳百川友成江河,积小丘以成五岳。我们是唯物论者,不能因为青霉素是西方发明的,患了炎症而忌用。相反,倒是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马克思的哲学,就“拿”了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东西。列宁在七十多年前就指出:“乐于吸收外国的好东西;苏维埃政权加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加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加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等于社会主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资本主义的某些管理经营方式确有可取之处,社会主义要发展生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就要在发挥自身优越性的同时,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这一亦如青霉素一样,没有政治性。
4.明乎此,就敢于把步子迈开了。敢想敢做。眼下,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是因为旧观念时隐时现,时起时伏,在战战兢兢地问姓“资”还是姓“社”的疑惑中,时间过去了,人家前进了。而深圳一往无前,迈开步子不停地走,就创造了今天一天创汇顶过去年一年的奇迹。
5.由此看,眼睛睁开是基础,思想放开是关键,步子迈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是目的。
6.归根到底,改革开放少不掉一个“开”字。
1.第3自然段讲到“马克思主义者最讲拿来,也最善于拿来”。我们课内学过我国著名作家______________的文章______________也提出要拿来,他提出“拿来”的原则即是___________。
2.划分第2小节划线句的层次,第一层的最后一个词是__________,关系为______关系。
3.第2自然段中“封建帝王以中央之国自居”,“痛斥西洋代数、几何为‘邪术’的原因是□□□□、□□□□、□□□□。(用语段中的成语回答)
4.第3自然段中画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___项。
A.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B.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经营方式管理方式
C.物质生活文化生活管理方式经营方式
D.文化生活物质生活管理方式经营方式
5.第3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为____________项。
A.对比论证法例证法 B.例证法比喻论证法
C.例证法引证法 D.引证法比喻论证法
6.作者在论述时讲了两点: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_____________,这两点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按照作者的观点,有些地方步子迈不开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模 仿 与 创 新
1.模仿与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人类的进化和发展离不开模仿与创新。我们都知道,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以模仿为基础的,没有模仿,人类社会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果我们的前人不去模仿鸟儿的飞翔,那我们就看不到飞机翱翔于天空;如果我们未能模仿蝙蝠发现超声波反射出障碍物的特性制造出雷达,那或许全世界早已被踏在了德要法西斯的铁蹄之下;如果达·芬奇没有坚持画下如此多的“蛋”,那我们就无法欣赏到蒙娜莉莎那迷的的笑容;如果……如此的例子不胜枚举。由此可见,模仿是一切的基础。
2.固然,模仿对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仅仅靠模仿而不创新,人类社会只能原地踏步,决不能向前发展,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从古至今,人类所有的目的都为了能从模仿中获得一些信息和启示,然后把它们转化为人们所需的发明创造,如果只有模仿,不创新,那么模仿的意义又何在?这正如小孩学走路一样,初学者总要借助椅子、墙壁等作为扶手,但借助这些“扶手”的目的不是为了依靠它们一辈子,而是为了将来能丢开它们独立行走。同样,中国历伐书法家之所以要临摹前朝大书法家的真迹,就是为了能在他们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完美的字体,推动书法艺术的发展。我们的前人去模仿鸟儿的飞翔,不也是为了能创造出翱翔于天空的飞行器吗?因此,创新是模仿的最终目标。
3.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发展是创新的必然结果,创机关报促使着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蒸汽机的发明,推动子工业革命的进程;电灯的发明,使全世界变得一片光明,人类社会的文明程度由此推进了一大步;电话的研制成功,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开辟了通讯技术的新纪元……到了今天,各项高科技将我们带入一个全新的21世纪。这些都说明:只有创机关报,才会推动社会的发展。
4.同样,我们学习亦是如此,我们要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去进行创造性思维,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争取有所创新,有所发现。不然的话,我们永远只能跟在书本、老师后面亦步亦趋,又怎能担负起跨世纪的重任呢?
5.因此,我们中学生在模仿、借鉴、学习前人的知识经验的同时,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拿来主义”,而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超越前人,为新世纪的人类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1.第1节划线句中的加点词“往往”在句中起___________作用,简述它在句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1节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结论。
3.第2节中加点词“它们”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模仿与创新的关系:□□□□□□□□;□□□□□□□□□□。
5.给文章1~5节分层正确的一项应为__________项。
A.12/34/5 B.1/234/5 C.12/345 D.1/23/45
6.作者在议论创新时是从□□和□□两方在进行论述的,最终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
7.就本文结构来说本文属____________。
A.对照式 B.层进式 C.总分式 D.并列式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谈择友
1.俗话说:“朋友如手足,知音胜兄弟。”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不能没有知心朋友。但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纵有“红荷出污泥,一尘不染”
者,而青年人阅历尚浅,思想单纯,要求慎择友,并非无足轻重。
2.那么,我们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呢?明代学者苏浚在他的《鸡鸣偶记》里讲到有四种朋友,他说:“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此话重提,对我们如何择友,是很有启示的。
3.所谓“畏友”,就是志同道合,铁面无私,敢于直言规劝,能够开展批评的朋友。这种朋友,表面上叫人有点害怕,其实正是朋友之俊杰。陈毅同志有“难得是诤友”的句句,就是对“畏友”的赞许。琳蘅·德穆特,是马克思的女佣人,也可以说是马克思的“畏友”。据威廉··李卜克内西的回忆,当马克思一日烦躁得暴跳如雷的时候,别人吓得销声匿迹,她竟能“直入狮穴”,“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于是狮子就变得比羊还驯服”。她是与马克思一家风雨同舟的战友,她一生对马克思的帮助不是用文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而马克思在“畏友”面前,顿改弊病,从善如流。
4.所谓“密友”,就是不但在平日友好往来,而且于危难之际,也能相互依托,生死与共。能交上“密友”将是莫大的幸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同的事业中结成了举世无双的“密友”。列宁曾评价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他们的终生合作,不但为无产阶级带来了光明,而是使他们度过了平生一段苦卓绝的岁月。真挚的友谊有着迷人的魔力。马克思被疾病纠缠的时候,只要收到恩格斯的一封信,或者恩格斯陪他走走逛逛,他的疾病即会十去八九。正如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所说:“他在卡尔身上所起的作用,比任何药物都大得多。”
5.所谓“昵友”,就是那些互相奉承、互相吹捧、吃喝玩乐的酒肉朋友。“昵友”除了他们自己欢心得意、乐于口腹外,对人类和国家毫无益处。亲昵的面孔,最容易掩藏祸心;郁烈的醇酒,最容易使人陶醉。社会上的流氓盗窃集团多是以“昵友”的面孔拉人下水的。“昵友”不“昵”,是可信的真谛。
6.所谓“贼友”就是那些利害倾轧、两面三刀的人。当你一帆风顺时,他以朋友的面孔出现,阿庚奉承,亲热异常;当你有个三灾六难时,他又会为了自己的得失,出卖灵魂,落井下石。与这种人交朋友,正如纸娃子玩火,不难自焚!
7.马克思在赞扬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时说:“人类的兄弟情谊在他们的中心 a词句, b真实。 c人类的高贵从那被劳动锻炼得刚强的形象中向我们发出光辉来。”这“真实”二字,对交友来说,是极有分量的。俗话说:“浇树要浇根,交友要交心。”待人不诚,言而无信,怎么会找到知己的朋友呢?我们所提倡的这种“交心”,就是一颗纯纯净净的同志之心。
8.交朋友首先要注重于政治上的考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见到有的人交了朋友,后来关系又破裂了。出现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同其他事物一样,人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朋友之交绝不是一成不变的。真正的友谊,在斗争中得到巩固和发展,虚伪的友情,在斗争中将会以断交而告终。在前进的征途上,当同路的伴侣倒行逆施而又可救药时,一刀两断、各奔前程是很自然的事情。卢格是马克思的朋友,但当他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大肆攻击和诬蔑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时,马克思便毅然地同这位曾一度“志同道合”的朋友彻底决裂了。在马克思看来,政治上的敌对与个人之间的友谊是不可并存的。
9.交朋友不是为了满足私欲,不是搞交易。有的青年人把交朋友当成谋求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人在开学就业、入党入团或者购置什么缺货时,自鸣得意地说什么:“没问题,我有知心朋友,好办……”如若目的达不到,私欲落空,就转而牢骚满腹,甚至骂出声来:“真他妈的不够朋友!”这种友谊价值究竟如何,大家可以想像得到。可见,私欲是侵蚀纯真友谊的蛀虫。
1.要慎择友,交诤友。真正的友谊,其力量是无穷的!·
1.仔细阅读文章,联系内容,解释第2段的加点字:
规——;托——
饴——;攘——
2.在第7段空格处分别填上三个虚词:
a:___________ b:__________ c:__________
3.第7段中“这种交心”批的是□□。
4.分别概括文中所提到的四类朋友:
a.畏友是□□□□□□□□□□□□□□□□□□□□的朋友。
b.密友是□□□□□□□□□□□□□□□□□□□□□的朋友。
c.昵友是□□□□□□□□□□□□□□□的朋友。
d.贼友是□□□□□□□□的朋友。
5.本文正确的分层应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在序号中间划“/”)
6.第五段中画线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提出的中心论点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常在河边走,必然要湿鞋吗?
1.说到当今社会上的一些腐败现象,有人便说:“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认为有的干部大权在握,有人求办事,有人望提拔,送钱送物不可避免,时间长了,贪污受贿在所难免。真是这样吗?看来,对那些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能正确认识的人,很有进一言的必要。
2.纵观古今中外,历代百朝,风云变幻,沧海桑田。在河边“湿鞋”者的确有之,但不“湿鞋”者更多如繁星。古代有铁面无私、肝胆照人的包青天;有大权在握、两袖清风的诸葛亮。现代的有日理万机、大公无私的周总理等等。他们哪一个不是大权在握却不尘不染,他们之中有谁“湿了鞋”呢?
3.妇孺皆知的诸葛亮 a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b临终遗言只示一棺、一窟(仅容棺),而不要一件葬品。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临终遗嘱,把骨灰撒向江河大地,更是令人敬仰。正是由这些“常在河边走,却能不湿鞋”的人主宰着历代百朝的沉浮,才使得我们民族不断繁荣昌盛。
4.持“常在河边走,怎能不湿鞋”的观点的人,如果是当事者,则是为自己的错误推卸责任;如果是旁观者,则是以偏概全,主次颠倒:“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5.现在,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以江泽民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掌舵,清浊水、除腐朽已大见成效,大得人心。因此,该在持悲观论调的人背上猛击一掌,使之醒悟,而那些“湿鞋者”则应看清形势,悬崖勒马,否则,等被污水吞没,后悔亦晚矣。
1.文章以问题作题目,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又引用俗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看法。
2.给第3段的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a: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
3.本文中引号的作用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请各试举一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作者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_________,但所选的论据却有欠妥当。对照前文提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缺少了一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据。请同学试着补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第3段着重分析了诸葛亮和周总理的事例,提出了□□□□□□□□□□□□□□□□□□□□□□□□□□□□□□□□□□□□□□□□的看法(不得超出格子)
6.此文是作者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问题提出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论证方式看,此文应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