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分)下表表示果蝇6个品系(都是纯系)的性状和携带这些基因的染色体,品系②~⑥
都只有一个性状是隐性性状,其他性状都为显性性状。请回答下列问题:
品系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性状 |
野生型 |
残翅 |
黑体 |
|
白眼 |
紫眼 |
染色体 |
|
II(a基因) |
II |
X(b基因) |
III |
II |
(1)如果研究果蝇的基因组,应测定 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2)形成果蝇棕眼、紫眼的直接原因与色素形成有关,形成色素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而每一反应各需要一种酶催化,这些酶分别由相应的基因编码。该实例表明基因控制性状的方式之一是 。
(3)研究伴性遗传时,选择上表中 (填标号)品系之间交配最恰当;用常染色体上
的基因通过翅和眼的性状验证自由组合定律的实验时,选择 (填标号)品系
之间交配最恰当。
(4)让品系②的雌性个体与品系④的雄性个体进行交配,得到的F 的基因型可能有 。
(5)在正常情况下,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但残翅果蝇的数量不到长翅果蝇的5%
请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要分析原因。
(6)某实验小组对果蝇的灰体 (V)与黑体(v)这对相对性状做遗传研究。如果用含有某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果蝇,所有果蝇都是黑体,现有一只用含有这种添加剂的食物喂养的黑体雄果蝇,请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其基因型,写出简要的实验设计思路。
观察下图,回答如下问题:
(1)步骤①和②中常用的工具酶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图中质粒上有抗氨苄青霉素和抗四环素两个标记基因,经过①和②步骤后,有些质粒上的__________基因内插入了外源目的基因,形成重组质粒,由于目的基因的分隔使得该抗性基因失活。
(3)步骤③是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为了促进该过程,应该用_____处理大肠杆菌。
(4)步骤④:将二角瓶内的大肠杆菌接种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C上培养,目的是筛选____________________,能在C中生长的肠杆菌有___种。
(5)步骤⑤:用无菌牙签桃取C上的单个菌落,分别接种到C(含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和E(含四环素)两个培养基的相同位置上,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状况如图所示。含目的基因的菌落位于___(D、E)上,请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上圈出来。
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土壤和水体中分布着高浓度的有机污染物——三氯苯(TCB),为探究TCB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研究人员配制了5组培养液对金藻、角毛藻和扇藻3种单细胞微藻进行独立培养实验。4天后,检测三种微藻细胞数量和细胞中蛋白质的含量,结果如下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由曲线可知,随水体中TCB浓度的增加,对金藻、角毛藻和扁的毒害作用___。受TCB影响最敏感的藻类是___,它可作为监测环境中TCB污染度的指示生物。
(2)表中数据说明,随水体中TCB浓度的不断增加,三种微藻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均下降。蛋白质不仅是构成微藻体细胞的重要成分,而且一些蛋白质还可以作为___和___物质,是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保障,高浓度的二氯苯破坏了蛋白质的______,加快了藻体细胞死亡的速度。
(3)测定三种微藻细胞数目时,使用的实验器具包括:试管、滴管、吸水纸、盖玻片、显微镜和_________。若要测量微藻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需将叶绿素从细胞中提取出来,所用的试剂是______ 。
(4)金藻、角毛藻是某些虾和贝类良好的饵料,下面为某海岛生态系统食物网:
若人的食物有2/3来自农作物,其余来自虾和贝类,则一个人每增加600g体质,按传递效率为10%来计算,生产者要提供_____g的食物。环保人员在岛上的土壤和周边海水中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三氯苯,该物质会沿着_____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害到人类健康。
已知猫的毛色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黑色(B)对黄色(b)为显性,基因B和b其同存在时表现为虎斑色。通常情况下,雌猫的毛色有三种,而雄猫毛色只有黑色和黄色,没有虎斑色。现有虎斑色雌猫和黄色雄猫交配,子代的性别及毛色如睛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控制猫毛色的基因位于___染色体上,亲代中虎斑色雌猫的基因型为___,黄色雄猫基因型为___ 。
(2)若黑色雌猫与黄色雄猫交配,子代性别和毛色表现为_________。
(3)在猫群中偶尔会出一只虎斑色雄猫,但无繁殖能力。在这只虎斑色雄猫的体细胞中多了_________,这种改变称为______。该虎斑雄猫的基因型为___ 。
下图是某些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设有关生物均为二倍体):
(1)表示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图有__;表示减数分裂的图有________。
(2)图A中的细胞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之比为____;图F细胞处于________时期。
(3)图E和图A产生的子细胞分别是____和________________。
(4)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分别是____,不含染色单体的细胞是____。
(5)__ 图中可能发生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李振声院士获得了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其主要成就是实现了小麦同偃麦草的远缘杂交,培育成了多个小偃麦品种,请回答下列有关小麦遗传育种的问题:
(1)如果小偃麦早熟(A)对晚熟(a)是显性,抗干热(B)对不抗干热(b)是显性(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在研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以某亲本与双隐性纯合子杂交,F1代性状分离比为1:1,请写出此亲本可能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决定小偃麦抗寒与不抗寒的一对基因在叶绿体DNA上,若以抗寒晚熟与不抗寒早熟的纯合亲本杂交,要得到抗寒早熟个体,需用表现型为____的个体作母本,该纯合的抗寒早熟个体最早出现在____代。
(3)小偃麦有蓝粒品种,如果有一蓝粒小偃麦变异株,籽粒变为白粒,经检查,其体细胞缺少一对染色体,这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数目变异,如果将这一变异小偃麦同正常小偃麦杂交,得到的F1代自交,请分别分析F2代中出现染色体数目正常与不正常个体的原因:
①F1代通过______能产生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产生正常的F2代;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不正常的F2代。
(4) 除小偃麦外,我国也实现了普通小麦与黑麦的远缘杂交。
①普通小麦(六倍体)配子中的染色体数为21,配子形成时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____;
②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数和染色体组数分别为7和1,则黑麦属于____倍体植物;
③普通小麦与黑麦杂交,F1代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为____,由此F1代可进一步育成小黑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