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然纲卒未几,婴复据郡以反,纲何尝能弭东南之盗哉!民行为盗,无以自容,使游泳于非逆非顺之交,翱翔而终思矫翮②;抑且宠而荣之,望其悔过自惩而不萌异志,岂能得哉?张纲者,以缓一时之祸,而不暇为国谋也,何足效哉!
(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危:高
B.率多求兵马率:大都,一般。
C.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延:请
D.六者成败之几几:通“机”,关键。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思以爵禄相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公其深计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余人受命之部杳不知其所之也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A.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B.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C.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D.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
(2)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
(3)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
王夫之认为张纲劝降张婴只是缓解了一时之祸,并不值得效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原文谈谈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翻译下列名句
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 安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3分)
译文:
⑵ 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3分)
译文: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盲者说
[清]戴名世
里中有盲童,操日者①术,善鼓琴。邻有某生,召而吊之曰:“子年几何?”曰:“年十五矣。”“以何时而眇?”曰:“三岁耳。”“然则子之盲也且十二年矣!昏昏然而行,冥冥焉而趋。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山川之流峙,容貌之妍丑,宫室之宏丽,无乃甚可悲矣乎?吾方以为吊也!”
盲者笑曰:“若子所言,是第知盲者为盲,而不知不盲者之尽盲也。夫盲者曷尝盲哉?吾目虽不见,而四肢百体均自若也,以目无妄动焉。其于人也,闻其音而知其姓氏;审其语而知其是非。其行也,度其平陂以为步之疾徐,而亦无颠危之患。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如是者久而习之,吾无病于目之不见也。今夫世之人,喜为非礼之貌,好为无用之观。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贤愚之品不能辨,邪正在前不能释,利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诗书之陈于前,事物之接于后,终日睹之而不得其意,倒行逆施,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卒蹈于罗网、入于陷阱者往往而是。夫天之爱人甚矣,予之以运动知识之具,而人失其所予之之意,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岂独目哉!吾将谓昏昏然而行,冥冥然而趋,天下其谁非盲也?盲者独余耶?余方且睥睨顾盼,谓彼等者不足辱吾之一瞬也。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吾方转而为子悲为子吊也。”
某生无以答。间诣余言,余闻而异之,曰:“古者瞽②、史教诲,师箴,瞍赋,朦诵,若晋之师旷、郑之师慧是也。兹之盲者,独非其伦耶?”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有改动)
【注】①日者:占卜。②瞽:“瞽”即太师,掌管音乐,一般都由盲人充任,故称“瞽”。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语而知其是非审:判断 B.乱之故不能识治:治理
C.间余言诣:拜访 D.若子所言,是知盲者为盲第:只

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谁非盲也孰能讥之乎
B.出则售其术饱其腹其无礼于晋
C.而不知不盲者尽盲也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D.闻其音知其姓氏尽吾志也不能至者

下列各句中,都能说明“不盲者之尽盲也”的一组是()
① 厉害之来不能审,治乱之故不能识
② 不知天地之大,日月之光
③ 事至而不能见,见而不能远
④ 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
⑤ 伥伥焉踬且蹶而不知悟
⑥ 辄假之以陷溺其身者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③⑤⑥

下列对本文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盲者说闻音知姓氏,审语知是非,目的在强调观察世界应该辨明是非,学会推理。
B.盲者说,看世人一眼都是对他自己的一种侮辱,这表现了他强烈的愤世嫉俗之情。
C.文中说的瞍、朦都是指盲人乐师。在古代,这些盲人乐师负有诵诗训导的任务,而师旷、师慧则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
D.本文借盲者之言,讽刺世俗贤愚不辨、利害不审、倒行逆施、无所适从、跌入陷阱而不能自省。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入其所精业,而不疲其神于不急之务,不用其力于无益之为,出则售其术以饱其腹。 
②乃子不自悲而悲我,不自吊而吊我!
③为记其语,庶使览之者知所愧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温造,字简舆。性嗜书,不喜为吏,隐王屋山。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名,书币招礼,造欣然曰:“可人也!”往从之。建封虽咨谋,而不敢以职事。及节度徐州,造谢归下邳,慨然有高世心。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时李希烈反,攻陷城邑,天下兵镇阴相撼,逐主帅自立,德宗之。以刘济方纳忠于朝,密诏建封择纵横士往说济,佐其必。建封强署造节度参谋,使幽州。造与济语未讫,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造还,建封以闻,诏驰驷①入奏。天子爱其才,问造家世及年,对曰:“臣五世祖大雅,外五世祖李,臣犬马齿三十有二。”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复去,隐东都。
长庆初,以京兆司录为太原幽镇宣谕使,召见,辞日:“臣,府县吏也,不宜行,恐四方朝廷。”穆宗曰:“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卿为我行喻意,毋多让。”因赐绯衣。至范阳,总橐郊迎。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兵在颈,由是籍所部九州入朝。还,迁殿中侍御史。
兴元军乱,杀节度使李绛,众谓造可夷其乱,文宗亦以为能,乃授检校右散骑常侍、山南西道节度使,许以便宜从事。帝虑其劳费,造曰:“臣计诸道戍蛮之兵方还,愿得密诏受约束,用此足矣。”许之。命神策将董仲质、河中将温德彝、邰阳将刘士和从造。而兴元将卫志忠、张丕、李少直自蜀还,造喻以意,皆曰:“不敢二。”乃用八百人自从,五百人为前军。既入,前军呵护诸门。造至,欲大宴,视听事,曰:“此隘狭,不足飨士。”更徙牙门。坐定,将卒罗拜,徐曰:“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劳问毕,就坐,酒行,从兵合,卒有者,欲引去,造传言叱之,乃不敢动。即问军中杀绛状,志忠、张丕夹阶立,拔剑传呼曰:“悉杀之!”围兵争奋,皆斩首,凡八百余人。亲杀绛,醢之;号令者,殊死。取百级祭绛,三十级祭死事官王景延等,余悉投之汉江。监军杨叔元拥造靴祈哀,造以兵卫出之。诏流康州。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以功加检校礼部尚书,赐万缣赏其兵。
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卒,年七十,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有删节)
【注】①驲(r1):驿马。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不敢以职事縻:束缚
B.逐主帅自立,德宗之患:以……为担忧
C.恐四方朝廷易:轻视
D.卒有者,欲引去觉:睡觉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寿州刺史张建封闻名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还也
B.①臣犬马齿三十有二②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C.①矍然兵在颈②吾不忍其觳觫,无罪而就死地
D.①亲杀绛,醢之②何?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温造“富有谋略、长于文辞”的一组是
①造欣然曰:“可人也!”
②济俯伏流涕曰:“僻陋不知天子神圣,大臣尽忠,愿率先诸侯效死节。”
③帝奇之,将用为谏官,以语泄乃止
④造为开示祸福,总惧,矍然若兵在颈
⑤吾欲闻新军去主意,可悉前,旧军无得进
⑥后入为兵部侍郎,以病自言,出东都留守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⑤ D.③④⑧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温造尽管自幼喜好学习,不喜欢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却心甘情愿到寿州刺史张建封身边做了官。
B.唐德宗面对李希烈等人的叛乱,密诏张建封挑选纵横士劝说表达效忠的刘济,温造被选中,并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C.长庆初年,温造以太原幽镇宣谕使的身份,为刘总分析了他的处境,让刘总幡然顿悟,归顺了朝廷。
D.节度使李绛被杀,温造前往军队处理事务,他利用智谋查找出了凶手,并对他们进行了处罚。

第Ⅱ卷(共114分)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建封恐失造,因妻以兄子。
(2)朕东宫时闻刘总,比年上书请觐,使问行期,乃不报。
(3)叔元,始激兵乱者也,人以造不戮为恨。

阅读下面的文亩文,完成后面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似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讽:规劝。
B.乐嬉游而惮拘检:约束。
C.若近世之蒙稚者训:教诲。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肆:延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①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不避,卮洒安足辞
D.①毋辄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②人之力而敝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王阳明的教育理念的一组是
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②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③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④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⑤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⑥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以歌诗、习礼、读书等方式进行熏陶渐染,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切时务”论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古人办学的意义。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学业难成并败坏社会风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5分)
(2)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5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