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亩文,完成后面题。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王阳明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瘘。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似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
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若近世之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
选自王阳明《传习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读书以开其知觉讽:规劝。
B.乐嬉游而惮拘检:约束。
C.若近世之蒙稚者训:教诲。
D.设诈饰诡以其顽鄙肆:延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②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B.①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威仪而已②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C.①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②臣死不避,卮洒安足辞
D.①毋辄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②人之力而敝之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体现王阳明的教育理念的一组是
①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
②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
③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④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⑤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
⑥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②③④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阳明认为儿童教育要多措并举,以歌诗、习礼、读书等方式进行熏陶渐染,从而达到激发志意、严肃仪容、开发智力的目的。
B.在王阳明看来,把对儿童进行“歌诗”“习礼”教育视为“不切时务”的观点是错误的,“不切时务”论者并没有真正理解古人办学的意义。
C.王阳明主张儿童教育要根据其年龄特点,顺应他们爱嬉戏玩耍的天性,因势利导,使他们内心愉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
D.王阳明批评了当时的教育存在的违背规律、多施惩罚等错误做法,认为那样做会导致学生学业难成并败坏社会风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5分)
(2)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5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
刘敞,字原父,临江新喻人。举庆历进士,廷试第一。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通判蔡州,直集贤院,判尚书考功。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顺州山中有异兽,如马而食虎豹,契丹不能识,问敞。敞曰:“此所谓駮也。”为说其音声形状,且诵《山海经》、《管子》书晓之,契丹益叹服。使还,求知扬州。
扬之雷塘,汉雷陂也,旧为民田。其后官取潴 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敞据唐旧券,悉用还民,发运使争之,敞卒以予民。天长县王甲杀人,既具狱,敞见而察其冤,甲畏吏,不敢自直。敞以委户曹杜诱,诱不能有所平反,而傅致益牢。将囚,敞曰:“冤也。”亲按问之。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相传以为神明。
敞以识论与众忤,求知永兴军,拜翰林侍读学士。大姓范伟为奸利,冒同姓户籍五十年,府县短长,数犯法。敞穷治其事,伟伏罪。未及受刑,敞召还,判三班院,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
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积苦眩瞀,屡予告。帝固重其才,每燕见他学士,必问敞安否;帝食新橙,命赐之。疾少间,复求外,以为汝州,旋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御史台。熙宁元年,卒,年五十。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注】①潴:蓄积。②傅致:罗织。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长县王甲杀人鞫:审问
B.将囚论:讨论
C.府县短长 持:挟制
D.卒之付御史决:判决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
②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
③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

A.①且②则③所 B.①以②则③因
C.①且②于③因 D.①以②于③所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B.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C.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D.其后官取潴水而不偿/以它田主皆失业/然塘亦破决不可/漕州复用为田。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它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
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 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 ,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者其民已甚蠹:损害
B.是必吾门大:光大
C.而羌夷之患未弭:顺从
D.夫可则 因:沿袭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B.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C.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D.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最后只杀掉了相关的16位将领。
D.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蔡道宪,字元白,晋江人。崇祯十年进士。为长沙推官。地多盗,察豪民通盗者,把其罪而任之。盗方劫富家分财,收者已至。召富家还所失物,皆愕不知所自。恶少年闭户谋为盗,启户,捕卒已坐其门,惊逸去。吉王府宗人恣为奸,道宪先治而后启王。王召责之,抗声曰:“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王悟,谢遣之。
十六年五月,张献忠陷武昌,长沙大震。承天巡抚王扬基率所部千人,自岳州奔长沙。道宪请还驻岳州,曰:“岳与长沙唇齿也,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扬基曰:“岳,非我属也。”道宪曰:“弃北守南,犹不失为楚地。若南北俱弃,所属地安在?”扬基语塞,乃赴岳州。及贼入蒲圻,即遁去。湖广巡抚王聚奎远驻袁州,惮贼不敢进。道宪亦请移岳,聚奎不得已至岳,数日即徙长沙。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聚奎不从。贼果以八月陷岳州,直犯长沙。先是,巡按御史刘熙祚令道宪募兵,得壮丁五千训练之,皆可用。至是亲将之,与总兵官尹先民等扼罗塘河。聚奎闻贼逼,大惧,撤兵还城。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时知府堵胤锡入觐未返,通判周二南摄攸县事,城中文武无几。贼薄城,士民尽窜。聚奎诡出战,遽率所部遁。道宪独拒守,贼绕城呼曰:“军中久知蔡推官名,速降,毋自苦。”道宪命守卒射之毙。越三日,先民出战,败还。贼夺门入,先民降。道宪被执,贼啖以官,嚼齿大骂。释其缚,延之上坐,骂如故。贼曰:“汝不降,将尽杀百姓。”道宪大哭曰:“愿速杀我,毋害我民。”贼知终不可夺,磔之,其心血直溅贼面。健卒林国俊等九人随不去,贼亦令说道宪降。国俊曰:“吾主畏死去矣,不至今日。”贼曰:“尔主不降,尔辈亦不得活。”国俊曰:“我辈畏死亦去矣,不至今日。”贼并杀之,四卒奋然曰:“愿瘗主尸而死。”贼许之,乃解衣裹道宪骸,瘗之南郊醴陵坡,遂自刎。道宪死时年二十九,赠太仆少卿,谥忠烈。
(节选自《明史忠烈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盗方劫富家分财,者已至 收:收购(赃物)
B.并力守岳则长沙可保,而衡、永亦无虞:担忧
C.通判周二南攸县事 摄:代理
D.道宪被执,贼以官 啖:利诱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B.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C.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D.道宪曰/贼去岳远/可缮城以守/彼犯岳/犹惮长沙援/若弃岳/长沙安能独全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道宪不畏权势。吉王府的族人恣意为非作歹,道宪先加以惩处,然后才向吉王通报。吉王召道宪来责问,道宪高声批评吉王,促使吉王醒悟。
B.蔡道宪能恪尽职守,从容应对危机。张献忠攻陷武昌后,承天巡抚王扬基、湖广巡抚王聚奎都惊慌失措,无胆拒敌,无策应敌,道宪则力主抵抗,并强烈提议扼守岳州。
C.蔡道宪深受部下敬爱。他遇害后,他手下的四个被俘士卒以死请求,希望贼寇们能掩埋主人的尸体。在贼寇解下衣服裹住道宪的尸骸掩埋之后,四卒自刎而死。
D.蔡道宪坚贞不屈。尽管贼兵来势汹汹,他仍坚守长沙;尽管兵败被俘,但他不改气节,不接受贼寇利诱,不惧贼寇的威胁。最后,他壮烈殉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今四海鼎沸,寇盗日滋。王不爱民,一旦铤而走险,能独与此曹保富贵乎?
⑵道宪曰:“去长沙六十里有险,可栅以守,毋使贼逾此。”又不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相州昼锦堂记
[宋]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 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释:①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A.世有德,为时名卿令:美,好
B.其言以快恩仇、名誉为可薄矜:注重,珍重
C.惟德生民而功施社稷被:及,遍及
D.不动声色而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安排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得志当时匹夫之有重社稷也
B.又刻诗于石遗相人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所以遣将守关者
D.而喜天下道也化而为鸟,其名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
B.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
C.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闾里之荣”。
D.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

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
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
——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从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莫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帝崩,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畀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B.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
无留者/是不遁也。
C.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留
者/是不遁也。
D.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留

者/是不遁也。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醮:道教祭祷仪式。其法为设坛摆供,焚香、化符、念咒、上章、诵经、赞颂,并配以烛灯、禹步和音乐等仪注和程式,以祭告神灵,祈求消灾赐福。
B.疏:奏章。古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
C.自号:指人的名、字以外的自称,又称别号。旧时给自己取号或别人给取的,大都是士大夫和文人墨客,因均属通晓翰墨之人,无不别出匠心,各有所爱所好。
D.酹:将酒倒在地上,表示祭奠或立誓。例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不媚上官。代理南平县教谕时,对前来视察的御史不跪拜;在淳安任上,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嚣张违法,他断然予以处置,并上报总督。
B.海瑞直言敢谏。世宗不上朝听政,专意斋醮,群臣无人敢言,海瑞买好棺材,诀别妻儿,大胆上疏,世宗最终被感动,将他比作古时的比干。
C.海瑞仕途不顺。张居正掌权时,他曾不被赏识,尽管有内外朝臣的举荐,但最终也没被召用;皇帝多次想要重用他,也遭当政大臣暗中阻止。
D.海瑞官威远镇。巡抚应天十府时,下属官员摄于他的威势,那些有贪污劣迹的全都自动离职,那些有权势的将自家朱漆的大门涂成黑色。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2)素疾大户兼并,力摧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