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宋明理学 新文化运动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哈尔滨第六中学的前身是从德女子中学。1924年,文化领域的领军人物朱雅志、付润成等人募集经费,准备振兴国民教育。他们找到了哈尔滨东省特别区的市政管理局,局长马忠骏非常支持这一“爱国举动”,他的夫人刘秀颖女士思想前卫,希望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对兴办女子学校满腔热情,积极奔走。闻听要筹建“女中”,时任东省特别区行政长官朱庆澜大力协助,他对担任哈尔滨自治临时委员会的委员长傅润成讲:要办成一所有影响的学校。为建女生学校,朱雅志等人设立了董事会,傅润成任董事长,刘秀颖是董事会的校董。当时人们习惯把从德女子中学称为“女中”。
女中创立于1924年9月,校址在道里西十三道街路北,中央大街与新城大街(今尚志大街)的中间(在现道里区哈尔滨铁路五中处),是一所初级中学。女中初创时学生达到40余人。学生年龄从十岁至十五六岁不等,按年龄分作3个班级。
女中当时的课程设置有国文、美术、英语、体育、公民教育、商科。校歌是“从德兮,松江滨,广厦宏开,气象新,学子莘莘,先生谆谆。莫道女儿身,亦是国家民,养成了勤朴敏捷高尚德,方为一个完全人。”女中初创时的校训是“诚敬勤朴整洁贞顺”。当时女学生在校生变数非常大,不少学生不到毕业就中途退学,多是回家结婚而终止了学业。
女中毕业的学生多从事教师工作,这一时期培养出了日后有“30年代文学洛神”之美誉的萧红。还有女中的“五虎将”——上世纪30年代的最红体育明星,她们是孙桂云、刘静贞、吴梅仙、萧淑苓、王渊……
依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历史,就从德女子中学的办学宗旨展开评论,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864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波及新疆,新疆各地豪强趁机而起。喀什噶尔首领马木提艾来木占据称王。不久,柯尔克孜族部落头目司迪克逐马木提艾来木。马木提艾来木致书中亚的浩罕汗国,欲借助外部势力驱逐司迪克。司迪克引来阿古柏予以对抗,并于1867年建立“洪福汗国”盘踞新疆。
左宗棠认为“既事关君国,兼涉中外,不能将就了局”,准备收复新疆。采用“缓进速决”战略。既积极治军,筹措军饷,整顿军队,又考虑国库空虚,必须速战速决。左宗棠为了对付阿古柏军的洋枪洋炮,仿造了德国的螺丝炮和后膛七响枪,改造了中国的劈山炮和广东无壳抬枪。欲收复新疆,引起“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等人力主海防,以日本为主要假想敌,主张放弃塞防。左宗棠则是塞防派,指出西北“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寇进尺”,尤其招致英、俄渗透。左宗棠说服帝和后。
当时伊犁被俄占据。左宗棠认为“欲收伊犁,必先克乌鲁木齐”。左宗棠还分析:“俄虽国大兵强,难与角力,然苟相安无事,固以度外置之。至理喻势禁皆穷,自有不得已而用兵之日,如果整齐队伍,严明纪律,精求枪炮,统以能将,岂必不能转弱为强,至此劳师袭远之寇乎?”。
1876年攻下乌鲁木齐、达板城和托克逊城,阿古柏先逃亡,后服毒自杀。此时朝廷,发出休兵敕令。左宗棠上疏抗旨,据理力争。再次说服慈禧太后,令其继续收复领土。仅一年多时间,左宗棠就攻克了被外寇侵占的南疆八城,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领土。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当地人还把左宗棠及其部下种植的柳树称为“左公柳”。左宗棠后又支持曾纪泽收回伊犁。左宗棠上书朝廷,力陈在新疆设省的主张,被朝廷采纳。1884年新疆省正式建立。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中后期新疆地区出现“边疆危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出左宗棠取胜的原因,并指出左宗棠进军新疆的意义。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集体安全是一种保障所有国家生存与国际和平的制度。在这种机制下,每个参与国都认为破坏和平是对所有参与国共同的挑战,即参与国认为其他国家的安全是所有国家的安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4)……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所需的最低限度。(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14)为了大小国都能够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联盟。——(美国)威尔逊《世界和平纲领的“十四点原则”》1918年
不符合有关国家人民的愿望,不得改变他们的领土状况;所有国家的人民,愿意在何种形式的政府之下生活,都有权自由选择;……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任何国家如侵略威胁他人,则须解除其军备。一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
材料二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
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界公民权利的观
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诞的权利表现方式,而是为公开的一般人类权利、并且也是为永久
和平而对国家权利与国际权利的不成文法典所作的一项必要的补充。唯有在这种条件之
下,我们才可以自诩为在不断地趋近于永久和平。——康德《论永久和平》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西洋宪章》比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在构筑集体安全方面更为务实。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当今集体安全的展望有何看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法国《1791年宪法》将《人权宣言》置于篇首,在正文中规定:“主权属于国民”;“立法权委托给由人民自由选出的暂时性的代表们所组成的国民议会”;“行政权委托给国王”;“司法权委托给由人民按时选出的审判官行使之”。
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委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1)根据上述材料,比较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1791年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两国民主力量 与专制势力的斗争历程。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历史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