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修养,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请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格物致知,大学之端,始学之事也。一物格则一知至,其功有渐,积久贯通,然后胸中判然不疑所行,而意诚心正矣。”
——《朱子文集》七十二
材料二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王守仁:《王文成公书》卷二《答聂文蔚》
材料三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材料四 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轻刑薄赋,奴隶之幸福也。称颂功德,奴隶之文章也。拜爵赐第,奴隶之光荣也。丰碑高墓,奴隶之纪念物也。
——陈独秀《警告青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朱熹关于修养成圣的主要途径。
(2)阅读材料二,指出王阳明所谓“良知”的实质是什么?该“良知”在形成上与朱熹有什么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对于材料中所说的“孝”应当如何正确认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陈独秀认为青年应当怎样才能破除旧道德,真正实现人的解放?他为什么要大力抨击旧道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三个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2)材料二体现了什么史观?依据此史观指出辛亥革命在“从传统到现代”过程中的主要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条 帝国依据本宪法规定在联邦领土内行使立法权,帝国法律应高于各邦法律。
第十一条 联邦的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
第十二条 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
第十五条 联邦议会的主席职务及其事务的领导权属于由皇帝任命的帝国宰相。
第二十条 帝国议会由秘密投票的普遍和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蒋相泽《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七年,连选得连任。……共和国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公布两院所通过之法律,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统率武装部队。总统任命全体文武官员。
——摘编自《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1)分析材料二,归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法国共和制与德国君主立宪制在选举形式上的不同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公民)大会通过了某项议案,那么这一议案就成为所有公民必须遵循和执行的法律。……其中的一些重要法律要委托大会秘书刻碑存证。碑文的开头必然是“议事会和人民议决”,或仅仅是“人民议决”,……雅典民主政权机关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程序,以及不同构成单位之间的整合关系正是依赖这些法律才得以存在和运行的。
——廖学盛《世界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行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止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材料三《联邦宪法》(指1787年宪法)的制定者们在热切希望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的同时,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于一切形式的专制政治的警惕
——冯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在谈到1787年宪法时说:“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1)材料一中“人民议决”说明了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民主政体的形式、实质。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材料二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三是如何看待1787年宪法的?结合所学知识阐明其依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伯里克利说:“雅典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让一个人担负公职优先于他人的时候,所考虑的不是某一个特殊阶级的成员,而是他们的真正的才能。任何人,只要它能够对国家有所贡献,绝对不会因为贫穷而在政治上湮没无闻。”
材料二雅典居民比例:公民占比例是9%,其他居民所占比例是91%。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伯利克里在这段话中提到的雅典民主制的三个特点?
(2)根据材料二,“其与居民”在雅典指的是哪些人?
(3)根据材料一、二,你如何理解“雅典民主政治是世界上最狭隘,也是最充实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异,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材料二自明太祖认为:“昔秦皇去封建、异三公,以天下诸国合为郡县,朝廷设上、次二相,出纳君命,总理百僚。当是时,设法制度,皆非先圣先贤之道,为此设相。之后,臣张君之威福,乱自秦起,宰相权重,指鹿为马。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朱元璋《明太祖集》卷10《敕问文学之士》
问题:
(1)材料一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你如何看待材料中的观点?
(2)材料二中明朝为防丞相“擅专威福”采取了什么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