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某活动课程小组拟用50 mL NaOH溶液吸收CO2气体,制备Na2CO3溶液.为了防止通入过量的CO2气体生成NaHCO3,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
a.取25 mL NaOH溶液吸收过量的CO2气体,至CO2气体不再溶解;
b.小火煮沸溶液1~2 min,赶走溶解在溶液中的CO2气体;
c.在得到的溶液中加入另一半(25 mL)NaOH溶液,使其充分混合反应.
(1)此方案能制得较纯净的Na2CO3,写出c步骤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此方案第一步的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2)加入反应物前,如何检验整个装置的气密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大理石与盐酸制CO2,则装置B中盛放的试剂是_____ 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实验室通常制法中,装置A还可作为下列______ (填序号)气体的发生装置.
①HCl ②H2 ③O2 ④NH3
(5)已知所用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0%,室温下该溶液密度为1.44 g/mL,假设反应前后溶液的体积不变,不考虑实验误差,计算用此种方法制备所得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 mol/L.
用18 mol/L 的浓硫酸配制100 mL 3.0 mol/L 稀硫酸的实验步骤如下:
①计算所用浓硫酸的体积②量取一定体积的浓硫酸③溶解
④检漏、转移、洗涤⑤定容、摇匀
回答下列问题:
(1)所需浓硫酸的体积是,量取浓硫酸所用的量筒的规格是(用下列编号填空)。
A.10ml | B.25ml | C.50ml | D.100ml |
(2)第③步实验的操是。
(3)第⑤步实验的操作是继续向容量瓶中注入蒸馏水至离刻度线;改用向容量瓶中滴加蒸馏水至为止。塞紧瓶塞,倒转摇匀并装试剂瓶。
(4)转移溶液和直接加蒸馏水于容量瓶中要注意“两靠”:一靠是盛溶液的烧杯口靠在玻璃棒上部,二靠是玻璃棒下端靠在。
(5)下列情况对所配制的稀硫酸浓度有何影响?(用“偏大”、“偏小”、“无影响”填写)
①容量瓶用蒸馏水洗涤后残留有少量的水;
②所用过的烧杯、玻璃棒未洗涤;
③加水超过刻度线后,用胶头滴管吸出多余的液体。
(10分)为提高氯化铵的经济价值,我国化学家设计了利用氢氧化镁热分解氯化铵制氨气并得到碱式氯化镁(MgOHCl)的工艺。某同学根据该原理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装置A中发生反应生成碱式氯化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装置B中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
(2) 反应过程中持续通入N2的作用有两点:一是使反应产生的氨气完全导出并被稀硫酸充分吸收,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装置C的试管中产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某化学小组拟用粗氧化铜(含少量氧化亚铁及不溶于酸的杂质)制取无水氯化铜,其实验流程如下图所示:
(1)步骤①中氧化铜与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步骤①、③的过滤操作中,除用到铁架台(带铁圈)外,还需要使用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__。
(3)已知:
氢氧化物开始沉淀时的pH |
氢氧化物沉淀完全时的pH |
|
Fe![]() |
1.9 |
3.2 |
Fe![]() |
7.0 |
9.0 |
Cu![]() |
4.7 |
6.7 |
提供的试剂:a. NaOH b. H![]() ![]() ![]() ![]() |
参照表中给出的数据和试剂,请回答:
步骤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
步骤③中调节溶液pH的范围是__________,试剂Y是__________(填字母)。
(4)在步骤④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步骤⑤要得到无水氯化铜,需要在干燥的HCl气流中加热CuCl·2H
O,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白粉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_______;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__________。
a |
b |
c |
d |
|
Ⅰ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Ⅱ |
碱石灰 |
硅胶 |
浓硫酸 |
无水氯化钙 |
Ⅲ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湿润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干燥的有色布条 |
(4)设计装置D、E的目的是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当向D中缓缓通入一定量氯气时,可以看到无色溶液逐渐变为__________色,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大于溴。
(5)打开活塞,将装置D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
(6)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有人提出,F中的药品可改用足量的NaHSO溶液,判断改用NaHSO
溶液是否可行__________(填“是”或“否”)。如果答“否”,用离子方程式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答“是”则不用解释)。
Ⅰ.中学课本中介绍了如下实验: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放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待铜丝表面变黑后立即把它插入盛有约2 mL乙醇的试管里,反复操作几次。
请你评价若用上述方法制取乙醛存在哪些不足(写出一点即可)。
Ⅱ.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图中铁架台等装置已略去,粗黑线表示乳胶管。请填写下列空白:
(1)甲装置常常浸在70~80℃的水浴中,目的是。
(2)若试管丁中用水吸收产物,则要在导管乙、丙之间接上戊装置,其连接方法是(填戊装置中导管代号):乙接、_______接丙;若产物不用水吸收而是直接冷却,应将试管丁浸在 _____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