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22分)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陶渊明
君讳嘉,字万年,江夏鄂人也。君少失父,奉母、二弟居。娶大司马长沙桓公陶侃第十女,闺门孝友,人无能间,乡里称之。冲默①有远量②,弱冠,俦类成敬之。同郡郭逊,以清操知名,时在君右,常叹君温雅平旷,自以为不及。逊从弟立,亦有才志,与君同时齐誉,每推服 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焉。由是名冠州里,声流京邑。
太尉颍川庾亮,以帝舅民望,受分陕之重,镇 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日:“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武昌,并领江州。辟君部庐陵从事。下郡还,亮引见,问风俗得失。对日:“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亮以尘尾掩口而笑。诸从事既去,唤弟翼语之曰:“孟嘉故是盛德人也。”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旬有余日,更版为劝学从事。时亮崇修学校,高选儒官,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
举秀才,又为安西将军庾翼府功曹,再为江州别驾、巴丘令、征西大将军谯国桓温参军。君色和而正,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游龙山,参佐毕集,四弟二甥成在坐。时佐吏并著戎服,有风吹君帽堕落,温目左右及宾客勿言,以观其举止。君初不自觉,良久如厕,温命取以还之。廷尉太原孙盛为谘议参军,时在坐,温命纸笔,令嘲之。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孝宗穆皇帝闻其名,赐见东堂,君辞以脚疾, 不任拜起③,诏使人扶入。
不任拜起③,诏使人扶入。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
赞曰:孔子称:“进德修业,以及时也。”君清蹈衡门④,则令闻孔昭⑤;振缨公朝⑥,则德音⑦允集。道悠运促,不终远业,惜哉!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选自《陶渊明集》,有删节)
[注]①冲默:淡泊恬静。②远量:大量。③不任拜起:不能担任拜见的礼节。④清蹈衡门:指隐居在家之时。⑤令闻孔昭:美好的名 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⑥振缨公朝:指出仕为官。⑦德音:道德声誉。
声很显著(即美名远扬)。⑥振缨公朝:指出仕为官。⑦德音:道德声誉。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是名冠州里冠:位居第一 | B.时亮崇修学校崇:重视 | 
| C.有风吹君帽堕落堕落:脱落 | D.文成示温,温以著坐处示:告诉[来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孟嘉“冲默”品性的一组是
①人无能间,乡里称之②嘉不知,还传当问从吏③君既辞出外,自除吏名,便步归家
④以君望实,故应尚德之举⑤奉使京师,除尚书删定郎,不拜⑥君辞以脚疾,不任拜起
| A.①④⑥ | B.③⑤⑥ | C.②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嘉虽然少年丧父,但是对母亲非常孝顺,对兄弟友爱,得到了乡里人的称赞;他恬淡且有气量令同辈人敬重。 | 
| B.盂嘉与同郡的郭逊及其堂弟郭立在当时的名声相当,但二人对孟嘉十分推重与佩服,都认为自己的才德不如孟嘉。 | 
| C.孟嘉曾任江州别驾、巴丘县令、征西大将军谯国人桓温的参军。蟊嘉被桓温看重,是因为他为人和气而且正派。 | 
| D.孟嘉无论在朝做官还是隐居在家,道德声誉都很高;但由于早逝,因而没能成就一番大业,让人感到十分可惜。 |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在朝隤然仗正顺而已门无杂宾尝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后以疾终于家年五十一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母在堂,兄弟共相欢乐,怡怡如也。(3分)
(2)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4分)
(3)仁者必寿,岂斯言之谬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水势很大 | 
| B.渺渺兮余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渺渺:悠远的样子 | 
|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扬 | 
| D.山川相繆,郁乎苍苍苍苍:(草木等)深绿色 | 
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歌窈窕之章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吟。 | 
| B.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 C.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伴侣。 | 
| D.寄蜉蝣于天地蜉蝣:名词作状语,像蜉蝣那样。 | 
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B.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 C.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 
| D.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是 ( )
  例句:何为其然也?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 
| C.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 
| D.而今安在哉? | 
《赤壁赋》中对于水和月作了反复的描写,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A.因为文章写的是一次夜游赤壁的经历,作为记游写景的文章,必须要写当时当地之景,水和月就是赤壁这个地方的特有景物,所以反复描写。 | 
| B.以景抒情,融情入景。开篇写水的澄澈和月的皎洁与多情,以及全景的迷离浩瀚,是为了表现作者此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的游江之乐。 | 
| C.第二段“击空明兮溯流光”的诗句,是就《月出》之诗生发而来的,由月而美人,由美人而政治理想。表现了作者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 | 
| D.第三段“客”借夜游赤壁所见的长江、明月的无穷,与英雄人物与英雄业绩的易逝,生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与“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幻想。 |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译文: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公孙丑曰):“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公孙丑上》
 (1)翻译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无若宋人然今日病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 非徒无益 
 (2)结合选段,说说孟子认为浩然之气要如何培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有如此者,国君不得而友,天子不得而臣。大者定天下,其次定一国,必由如此人者也。故人主之欲大立功名者,不可不务求此人也。贤主劳于求人,而佚于治事。
 齐有北郭骚者,结罘[1]罔,,捆蒲苇,织萉屦,以养其母,犹不足,踵门见晏子曰:“愿乞所以养母。”晏子之仆谓晏子曰:“此齐国之贤者也。其义不臣乎天子,不友乎诸侯,于利不苟取,于害不苟免。今乞所以养母,是说夫子之义也,必与之。”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辞金而受粟。
 有间,晏子见疑于齐君,出奔,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北郭骚沐浴而出,见晏子曰:“夫子将焉适?”晏子曰:“见疑于齐君,将出奔。”北郭子曰:“夫子勉之矣。”晏子上车,太息而叹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不知士甚矣。” 晏子行。
晏子行。
 北郭子召其友而告之曰:“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 。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吾闻之曰:‘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著衣冠,令其友操剑奉笥[2]而从,造于君庭,求复者[3]曰:“晏子,天下之贤者也,去则齐国必侵矣。必见国之侵也,不若先死。请以头托白晏子也。”因谓其友曰:“盛吾头于笥中,奉以托。”退而自刎也。其友因奉以托。其友谓观者曰:“北郭子为国故死,吾将为北郭子死也。”又退而自刎。
 齐君闻之,大骇,乘驲[4]而自追晏子,及之国郊,请而反之。晏子不得已而反,闻北郭骚之以死白己也,曰:“婴之亡岂不宜哉?亦愈不知士甚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1]罘(fú),捕兽的网。  [2]笥(sì ),一种容器。
),一种容器。  
 [3]复者,负责通报的人。  [4]驲(rì),一种车。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之国郊 及:到 | 
| B.晏子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 遗:赠送 | 
| C.夫子将焉适 适:到,往 | 
| D.养及亲者,身伉其难伉:承当 | 
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 A.①于利不苟取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 
| B.①闻北郭子之以死白己也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 
| C.①婴之亡岂不宜哉 ②报养刘之日短也 | 
| D.①其友因奉以托②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
是()
| A.“使人分仓粟、分府金而遗之”,反映了晏子救助危难、尊重贤士的胸怀。  | B.北郭骚“辞金受粟”表现了他孝顺母亲但绝不贪心的品格,在晏子出奔来辞时“沐浴而出”,又体现了他对恩人的敬重。 | 
| C.北郭骚决心“以身死白之”的原因是晏子曾帮助自己奉养母亲,而且还是国之栋梁,他的出亡会使齐国遭受侵犯。 | |
| D.晏子两次感叹“不知士”,都反映了对不了解北郭骚之义的愧疚。 |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说晏子之义,而尝乞所以养母焉。
 ②今晏子见疑,吾将以身死白之。
解释下列加点字意思。
 (1)夙遭闵凶()(2)则刘病日笃()
 (3)而后乃今将图南 ()(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
 (5)时矫首而遐观 ()(6)披绣闼,俯雕甍 ()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共13分)
 陈王曹植
 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可不勉与!”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植尝乘车行驰道①中,开司马门②出。太祖大怒,公车令坐死。由是重诸侯科禁,而植宠日衰。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③之甥也。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选自陈寿《三国志·陈思王植》)
 注释:①驰道:也称御道,专供天子行车之路。②司马门:即宫门,每门有司马主管,故名。 
 ③袁氏:指袁绍、袁术。对“文帝御之以术”和“并为之说”两句中的“之”字所指代的对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都指曹植 | B.都指文帝 | C.曹植、文帝 | D.文帝、曹植 | 
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诵读诗论②言出为论 ③植既以才见异④太祖既虑终始之变
| A.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也相同 | 
| B.两个“论”字相同,两个“既”字不同 | 
| C.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也不同 | 
| D.两个“论”字不同,两个“既”字相同 | 
曹植未能被立为太子的原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曹植以丁仪、杨修等为羽翼,使曹操心有疑虑。 | 
| B.文帝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并刻意修饰自己。 | 
| C.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说曹植的坏话。 | 
| D.曹植饮酒不节,终因酒醉而不能受援救曹仁之命。 | 
翻译:(4分)
 “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