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邓禹及诸将多知之。数相荐举,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光武将发幽州兵,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禹曰:“间数与吴汉言,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即拜汉大将军,持节北发十郡突骑。更始幽州牧苗曾闻之,阴勒兵,敕诸郡不肯应调。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北州震骇,城邑莫不望风弥从。遂悉发其兵,引而南,与光武会清阳。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光武曰:“属者恐不与人,今所请又何多也?”诸将皆惭。
明年春,率骠骑大将军杜茂、强弩将军陈俊等围苏茂于广乐。刘永将周建别招聚收集得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建等遂连兵入城。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俱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建、茂出兵围汉。汉选四部精兵黄头吴河等,及乌桓突骑三千余人,齐鼓而进。建军大溃 ,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反还城。汉长驱追击,争门并入,大破之。
明年,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 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诸将乃服,曰:“不战而下城,非众所及也。”冬,汉率建威大将军耿弇、汉忠将军王常等,击富平、获过二贼于平原。明年春,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因追讨余党,遂至无盐,进击渤海,皆平之。
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及得召见,遂见亲信亲信:亲近,信任 | 
| B.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激怒:激起愤怒 | 
| C.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突击:突然出击 | 
| D.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相率:一个接一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②汉乃将二十骑先驰至无终 | 
| B.①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②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 | 
| C.①夜召邓禹,问可使行者②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 | 
| D.①遂悉发其兵,引而南②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 | 
下列的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吴汉“勇鸷有智谋”的一组是(    )
①曾以汉无备,出迎于路,汉即为兵骑,收曾斩之,而夺其军 ②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 ③汉乃勃然裹创而起 ④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 ⑤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 ⑥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
| A.①②⑤ | B.③④⑥ | C.①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汉在邓禹和诸将领多次举荐后,才得以被光武帝召见,并最终成为光武帝最信任的人。 | 
| B.吴汉打败幽州牧苗曾,收降了北方州郡并得大量的人马,其他将领纷纷要求分得一部分,被刘秀呵斥后,惭愧不已。 | 
| C.吴汉在于敌军交战时摔伤了膝部,在形势极为不利的情况下,他振作精神,鼓舞士气,最后取得胜利。 | 
| D.鬲县五姓杀死地方长官造反,吴汉不但不攻打他们,反而向他们道歉。最后五姓感动一同出城归降。 | 
断句和翻译
⑴用“/”给下文断句。
诸将望见汉还士马甚盛皆曰是宁肯分兵与人邪及汉至莫府上兵簿诸将人人多请之
⑵翻译划线句子
①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自达。
②贼众虽多,皆劫掠群盗,“胜不相让,败不相救”,非有仗节死义者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9分,每小题3分)
 魏节乳母者,魏公子之乳母。秦攻魏,破之,杀魏王瑕,诛诸公子,而一公子不得,令魏国曰:“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节乳母与公子俱逃,魏之故臣见乳母而识之曰:“乳母无恙乎?”乳母曰:“嗟乎!吾奈公子何?”故臣曰:“今公子安在?吾闻秦令曰:‘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匿之者,罪至夷。’乳母倘言之,则可以得千金。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乳母曰:“吁!吾不知公子之处。”故臣曰:“我闻公子与乳母俱逃。”母曰:“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故臣曰:“今魏国已破,亡族已灭。子匿之,尚谁为乎?”母吁而言曰:“夫见利而反上者,逆也。畏死而弃义者,乱也。今持逆乱而以求利,吾不为也。且夫凡为人养子者务生之,非为杀之也。岂可利赏畏诛之故,废正义而行逆节哉!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遂抱公予逃于深泽之中。故臣以告秦军,秦军追,见争射之,乳母以身为公子蔽,矢着身者数十,与公子俱死。秦王闻之,贵其守忠死义,乃以卿礼葬之,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赐金百镒。君子谓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夫慈故能爱,乳狗搏虎,伏鸡搏狸,恩出于中心也。诗云:“行有死人,尚或墐[注]之。”此之谓也。
 【注】墐:jì埋。
 (节选自《列女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匿之者,罪至夷夷:灭族 | 
| B.则昆弟无类矣类:幸存 | 
| C.祠以太牢,宠其兄为五大夫祠:供奉 | 
| D.废正义而行逆节哉逆节:违背节义 | 
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有能得公子者,赐金千镒 乃使从者衣褐 | 
| B.遂抱公子逃于深泽之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 
| C.乃以卿礼葬之 斧斤以时人山林 | 
| D.尚谁为乎 |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乳母坚守忠义的一组是
 ①吾不知公子之处②知而不言,则昆弟无类矣③吾虽知之,亦终不可以言
 ④今持逆乱而以求利⑤妾不能生而令公子禽也⑥节乳母慈惠敦厚,重义轻财
| A.①②⑥ | B.③④⑤ | C.①③⑤ | D.②④⑥ |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断句。(5 分)
分)
 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取材于《问说》)
阅读课外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叔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人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kūn)钳(qián),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宜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入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越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疲弊。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疲弊,不忍出战,而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孟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虫出:指死不得葬。对下面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席地而坐,像个簸箕,借指态度傲慢。 | 
| B.王长者,不倍德倍:背离,背叛 | 
| C.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微:假如没有。 | 
| D.士争临城死敌敌:敌人,仇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 B.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 
| C.孟舒岂故驱战之哉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 D.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 | 
失其所与,不知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长者也⑤王长者,不倍德
| A.②④ | B.①③④ | C.③④ | D.①②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被高祖任用。 | 
|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 
|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护士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 
|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 
阅读课内文言文语段,回答下面题目。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②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乘 | 
| B.终已不顾回头看 | 
| C.沛公已去,间至军中从小道 | 
| D.张良入谢表示谢意 | 
下列句中划线字与“撞而破之”中的“破”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 
|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 
| C.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 
| D.项伯杀人,臣活之 | 
与例句“荆轲和而歌”中“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 
| B.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 
| 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进 | 
| D.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 
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吾属今为之虏矣”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子及其宾客知其事者 | B.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 
| C.沛公安在 | D.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迳道亡,归璧于赵。
  ——取材于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均:比较 | 
| B.负其强,以空言求璧负:仰仗 | 
| C.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倨:傲慢 | 
| D.大王必欲急臣急:急切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要是把和氏璧给了秦国,不但秦城得不到,还要眼睁睁看着他们欺负人 | 
| B.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秦国用城池来换和氏璧,我们不答应的话,理亏的一方就在我们赵国了 | 
| C.相如曰:“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蔺相如说:“大王果真没有可用之人的话,我愿意带上和氏璧出使到秦国 | 
| D.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舍 | 
秦王想想,觉得终究不能强夺,就答应斋戒五天,安排相如到客馆休息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王名义上以城池交换和氏璧,实际上是想利用权势从赵国强取豪夺。 | 
| B.经人引荐,蔺相如临危受命出使秦国,并保证无论如何也要“完璧归赵”。 | 
| C.因蔺相如以死相拼和毁璧相胁,无礼、贪婪的秦王才暂时放弃骗璧的念头。 | 
| D.蔺相如猜到秦王不会死心,利用斋戒的机会机智地把璧悄悄运回了赵国。 | 
用“/”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仆 以 口 语 遇 遭 此 祸 重 为 乡 党 所 笑 以 污 辱 先 人 亦 何 面 目 复 上 父 母 之 丘 墓 乎 虽 累 百 世 垢 弥 甚 耳 是 以 肠 一 日 而 九 回 居 则 忽 忽 若 有 所 亡 出 则 不 知 其 所 往 每 念 斯 耻 汗 未 尝 不 发 背 沾 衣 也!
 ——取材于司马迁《报任少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