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四山童先生七十寿序
(明)吴廷翰
先生与予交最早,而亦最久。予少先生七岁,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三十后奔走旅食,去先生者十余年。迨归休,又二十年。中间赖以周旋规诲者,盖五十年如一日也。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得其手书,未尝不佩服,正襟以读也。
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或与谋议,则开心见诚,负屈者辄伸之,少有不平,若使之必直而后已。闻时事有疵,必加详驳,虽朝议阙失亦然。曰“如吾意则当如何如何”,观其辞旨气象,如古人引裾折槛,剖心漆身,使得志,皆能为之,将必以矫矫之声闻于天下也。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而先生谠直无所依违,以故不能作举业语,遂弃之,曰“焉用是儿女子为哉!”
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日以披靡,间有特立独行能不为俗所变者,率皆沉滞。予取友四方,见其瑰玮卓荦、聪明特达、负经济之才、淹贯之学者,云集雾滃,予敢少之哉?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矣。而使先生遂不能一振以见,予又以慨时格之未足以尽人才,岂独为先生哉?
今先生养高遵晦,偃仰林麓,躬耕以自给,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或负斧而樵,或举艇而渔,随其所之,无不如意,则与徇时遂好,兀然而丧其所守者,所得孰多少哉?
先生居于江之滨,足不履城郭,人罕见其面。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曰:如我平生交,惟子知我,亦惟我知子。予曰:“先生知予,能以道义相益予者多。予知先生,而竟不能一援手以益,奈何?”曰:“子知我,我岂用世之人哉?”相与嗟叹久之。因设榻,予以事亟归,则谓之曰:“今年先生寿七十,四月八日当复来,为数日欢。”先生许诺。既而予绊不果行。乃陈君继直,予中表兄,先生之妻兄弟也。谓予当有言。予让不获命,曰:“是岂可属之他人哉?”乃历叙先生之生平如此。陈君持往以贺曰:“是不独为先生寿,可以观志士之风,君子之交矣。”
先生姓童氏,名贡。字宗夏,别号“四山”云。
注释:(1)脂韦软熟:脂韦,油脂和软皮。《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絜楹乎?”后因以“脂韦”比喻阿谀或圆滑。软熟,谓性情柔和圆熟。对下列句子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迨归休,又二十年迨:等到 |
B.每与先生言,未尝不悚听悚:恭敬 |
C.予每观天下人才,多为一时风气所移移: 推移 |
D.予以事亟归亟:急切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惜也时格以脂韦软熟为文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B.自十五六时,即与先生同笔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
C.或饭牛而歌,或披蓑而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D.然而直节不挠,正论不阿者,则固凤毛麟角也。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童先生为人正直诚恳,喜欢评议时事和表达自己的见解,言辞忠诚激烈,但也正因为其性格耿介不能或不愿写出迎合世俗喜好的文章,最终没能完成举业。 |
B.作者与童先生从十五六岁时就相识相交,五十年来从未分开过,因而相交甚厚;同时作者也从童先生那里得到很多规劝教诲,对童先生敬佩有加。 |
C.作者对童先生隐居山林的生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作者认为童先生与那些委屈自己,曲全世俗的喜好,却不能保住自己的性格操守的人相比,是值得的。 |
D.童先生了解作者,并能够在做人的道义方面给作者以帮助和引导;作者了解童先生,却感慨不能给童先生什么帮助,虽有作者自谦的成分,亦可见两人的君子之交。 |
把原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生负性甚刚,遇事果决无滞,人有过,面折之不少贷。
(2)予尝以大雪造其庐,乃与予道寒暄,语少年事,历历不忘,甚款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送李愿归盘谷序
[唐]韩愈
太行之阳有盘谷。盘谷之间,泉甘而土肥,草木丛茂,居民鲜少。或曰:“谓其环两山之间,故曰‘盘’。”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势阻,隐者之所盘旋。”友人李愿居之。
愿之言曰:“人之称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泽施于人,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进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供给之人,各执其物,夹道而疾驰。喜有赏,怒有刑。才畯满前,道古今而誉盛德,入耳而不烦。曲眉丰颊,清声而便体,秀外而惠中,飘轻裾,翳长袖,粉白黛绿者,列屋而闲居,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当世者之所为也。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才畯满前 畯:通“俊”。 | B.妒宠而负恃,争妍而取怜恃:动词,依仗。 |
C.采于山,美可茹茹:吃。 | D.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维:束缚。 |
下列均是写隐居之乐的一项( )
①其在外,则树旗旄,罗弓矢,武夫前呵,从者塞途。
②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③起居无时,唯适之安。
④吾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⑤盘之阻,谁争子所?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
A.①③⑤ | B.②④⑥ | C.①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第一段以简练的笔墨叙写盘谷得名的由来,描绘了一个清静幽美、超脱尘俗的境界。 |
B.李愿所说的话描述了三种人:“遇知于天子”者,“不遇于时”者,“伺候于公卿”者。作 者借李愿之口,对这三种人均持批判态度。 |
C.最后一段作者用极富韵味的诗歌来唱叹盘谷的环境之美、隐居之乐,表达了作者的企 慕向往之情。 |
D.本文从正反两方面着笔,隐居者心灵之高洁与小人灵魂之卑污,形成鲜明对照,作者 |
的爱憎褒贬之情态不言自明。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
(2)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小题。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
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疠,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 | B.则虽死不恨恨:仇恨 |
C.女为说己者容容:打扮 | D.今日之事,臣固伏诛伏:服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豫让“忠义”的一组是( )
①去而事智伯②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
③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④我故国士报之
⑤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
A.①④⑤ | B.②③⑤ | C.①③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智伯被襄子灭掉后,豫让为报答知遇之恩一心为智伯报仇。他改变姓名,到宫中充当“刑人”,清扫厕所,想在襄子如厕时,趁其不备杀死他,结果被襄子识破。 |
B.赵襄子开始放掉行刺未果的豫让,是因为豫让是个义士,后来赵襄子不想释放再次行刺的豫让,是因为赵襄子认为自己对待豫让已经仁至义尽了。 |
C.豫让伏剑自杀前作了最后一搏,三次跳起来向赵襄子扑去,但只是刺破了赵襄子的衣裳,最终未能替智伯报仇。 |
D.豫让要舍命为智伯复仇,用生命捍卫智伯的尊严。他是一个未能成功的刺客,但这个失败的过程却成就了他的人格。 |
把阅读材料中或课内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
(2)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4)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 选择题每小题3分 )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然数奇,屡试辄蹶。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表上,永陵喜。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计,皆出其手。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於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云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於诗。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虽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摸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馀态”者也。间以其馀,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然文长竟以不得志於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古今文人牢骚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独身未贵耳。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胡为不遇哉?
注:①曲蘖:蘖,音niè。曲蘖,酒曲,这里指酒。②石公:即作者自己。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对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数奇,屡试辄蹶。奇:音jī,命运不好 |
B.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
C.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属:音zhǔ,嘱托,吩咐。 |
D.文长皆叱而奴之奴:奴婢。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项王按剑而跽曰 |
B.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
C.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
D.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
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文长虽然才华出众,但个性自负高傲。虽然在山阴县做生员的时候,声名狼藉,但胡宗宪赏识他的才能,把他当作客人邀请到自己的幕府。 |
B.本文作者认为徐文长的文章往往见解非凡、气势深沉而且文笔谨严,是属于韩愈、曾巩一流的作品,但因为他不迎合时兴的调子,且不把当时所谓的文坛领袖放在眼里,所以他的名声没有传出越地。 |
C.徐文长多才多艺,不但文章写得好,而且书法、绘画均有一定成就。他的书法作品与其诗文风格相似,奔放苍劲,且不乏媚人之姿。 |
D.作者虽然对徐文长的命运遭际深表同情,认为古今文人的抑郁不平、遭遇困苦,没有比他更厉害的,但同时也否定了那种认为徐文长完全是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观点。 |
翻译下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车千秋,本姓田氏,其先齐诸田徙长陵。千秋为高寝郎。会卫太子为江充所谮败,久之,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曰:“子弄父兵,罪当笞;天子之子过误杀人,当何罪哉!臣尝梦见一白头翁教臣言。”是时,上颇知太子惶恐无他意,乃大感寤,召见千秋。谓曰:“父子之间,人所难言也,公独明其不然。此高庙神灵使公教我,公当遂为吾辅佐。”立拜千秋为大鸿胪。数月,遂代刘屈氂为丞相,封富民侯。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丞相封侯,世未尝有也。
千秋为人敦厚有智,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初,千秋始视事,见上连年治太子狱,诛尤多,群下恐惧,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乃与御史、中二千石共上寿颂德美,劝上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上报曰:“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巫蛊之祸流及士大夫。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虽然,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敬不举君之觞!谨谢丞相、二千石各就馆。书曰:‘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有复言。”
后岁余,武帝疾,立皇子钩弋夫人男为太子,拜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磾、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千秋,并受遗诏,辅道少主。武帝崩,昭帝初即位,未任听政,政事一决大将军光。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每公卿朝会,光谓千秋曰:“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千秋曰:“唯将军留意,即天下幸甚。”终不肯有所言。光以此重之。每有吉祥嘉应,数褒赏丞相。讫昭帝世,国家少事,百姓稍益充实。
千秋为相十二年,薨,谥曰定侯。
(节选自《汉书•车千秋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以一言寤意特:只。 |
B.见上连年治太子狱狱:案件。 |
C.朕之不德,自左丞相与贰师阴谋逆乱德:恩德。 |
D.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曩:从前。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车千秋“敦厚有智”的一组是
①千秋上急变讼太子冤②公独明其不然
③思欲宽广上意,尉安众庶④劝上施恩惠,缓刑罚
⑤居位自称,逾于前后数公⑥千秋居丞相位,谨厚有重德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千秋为人敦厚,敢于直言。他在担任护卫汉高祖陵寝郎官期间,恰遇卫太子受江充谗害而败亡,事情过了很久,仍没有放弃上呈奏书为太子申诉冤情。 |
B.车千秋“特以一言寤意”而取相封侯。皇上看了车千秋的上书,认为是高庙的神灵让他来开导自己,于是立即封车千秋为大鸿胪,不久又任命他为丞相。 |
C.车千秋处事智谋,居位尽责。看到武帝对太子一案无法释怀,就借祝寿机会宽解皇上;还经常赞颂皇上的美德,劝皇上广施恩惠,减缓刑罚,怡养精神。 |
D.车千秋位居丞相,顾全大局。武帝驾崩,他与霍光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幼主,朝政全部由大将军霍光决断,他对此始终没有发表异议,因此很被霍光敬重。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朕日一食者累月,乃何乐之听?痛士大夫常在心,既事不咎。
(2)始与君侯俱受先帝遗诏,今光治内,君侯治外,宜有以教督,使光毋负天下。
文言文阅读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于是舍人相与谏曰相与:共同,一齐。 |
B.徒慕君之高义也高义:高尚的品德。 |
C.其势不俱生俱生:共同生存。 |
D.臣等不肖不肖:不像。 |
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2分)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游视听之娱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③④∕②⑤ | B.①③⑤∕②④ |
C.①②③∕④⑤ | D.①②④∕③⑤ |
关于舍人们与蔺相如的谈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舍人们认为蔺相如胆小怯懦,蔺相如举廷叱秦王的事,证明自己并不缺乏勇气。 |
B.舍人们觉得蔺相如的避让有辱身份,蔺相如的回答表现了以国事为重的高风亮节。 |
C.舍人们的劝谏是心胸狭隘的表现,蔺相如的话表现出他先处理国事再计较私仇的胸怀。 |
D.舍人们以辞去为由劝谏蔺相如,蔺相如用有理有据的一席话来消除舍人们的误解。 |
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3分)
(2)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