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9是一张历史学习活动宣传海报的配图。判断,下列标题中最适合于这份海报的是
| A.超越时空的梦想 | B.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
| C.普朗克的假说与验证 | D.比萨斜塔——亚里士多德力学学说的终结 |
近代中国的广大内陆地区仍然使用竹排或牛羊皮筏子等原始工具运输载客,而不用轮船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西方影响程度不同 | B.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
| C.地理环境不同 | D.人们思想意识不同 |
史料记载:1937年8月至1938年3月,上海工厂被毁2000多家;在1937年可以购买两头牛的法币(国民政府发行的货币)到1947年只能买一只煤球,民族工业遭到巨大打击。对上述现象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帝国主义侵略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 B.封建势力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 C.恶性通货膨胀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 D.三座大山是民族工业的主要障碍 |
清朝末年,民族资本家为了逃避政府苛税和官吏的勒索,或将企业设在租界里,或“假托洋商之名”,或“船头悬着英国国旗,船尾悬着中国龙旗”。这反映了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春天的到来 |
|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全面萎缩 |
| C.封建主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力 |
| D.西方列强支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甲午战争后)“今天,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压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引自姚贤镐编《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
|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 D.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
中央电视台历史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写道:17世纪,英国“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已经率先到达了现代文明的入口处……在下两个世纪里,它将傲视全球。”英国“抢占了先机”和“傲视全球”的典型表现分别是
| A.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
| B.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航海条例》加强了海外贸易 |
| C.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了海上霸主和世界殖民霸主的地位 |
|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工业革命成为最发达的工业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