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10分)8.34gFeS04·7H20样品受热脱水过程的热重曲线(样品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78℃时固体物质M的化学式:                         。
(2)取适量380℃时所得的样品P,隔绝空气加热至650℃,得到一种固体物质Q,同时有两种无色气体生成,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某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设计实验,验证(2)中生成的气态物质,并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不考虑装置内空气的影响)。

①试剂X的名称是                               。
②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c→                  
③充分反应后,利用装置III中圆底烧瓶内混合物测定已分解的P的质量,其操作步骤为:第一步:向圆底烧瓶中逐滴加入氯化钡溶液,直至沉淀完全;第二步:过滤混合物,在过滤器上将沉淀洗净后,烘干并冷却至室温,称重。第三步:继续烘干、冷却并称量直至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差不超过0.1g为止。若最终得到沉淀的质量为Wg,则已分解的P的质量                                     (填计算式)                 

科目 化学   题型 实验题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高铁酸钾(K2FeO4)是一种集氧化、吸附、絮凝于一体的新型多功能水处理剂。其生产工艺如下:

(1)反应①应在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进行。因在温度较高时KOH 与Cl2反应生成的是KClO3。写出在温度较高时KOH 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当反应中转移5 mol电子时,消耗的氯气是mol。
(2)在反应液I中加入KOH固体的目的是(填编号)。

A.与反应液I中过量的Cl2继续反应,生成更多的KClO
B.KOH固体溶解时会放出较多的热量,有利于提高反应速率
C.为下一步反应提供碱性的环境
D.使KClO3转化为 KClO

(3)从溶液II中分离出K2FeO4后,还会有副产品KNO3、KCl,则反应③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4)如何判断K2FeO4晶体已经洗涤干净

实验室制取SO2的反应原理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请用下列装置设计一个实验,以测定SO2转化为SO3的转化率:

(1)这些装置的连接顺序(按气体左右的方向)是
(填各接口的编号)。
(2)实验时甲橡皮管的作用与原理是
(3)从乙处均匀通入O2,为使SO2有较高的转化率,实验时Ⅰ处滴入浓硫酸与Ⅱ处加热催化剂的先后顺序是
(4)Ⅳ处观察到的现象是
(5)在Ⅰ处用大火加热烧瓶时,SO2的转化率会(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6)用n mol Na2SO3粉末与足量浓硫酸进行此实验,当反应结束时,继续通入O2一段时间后,称得Ⅲ处增重m g,则本实验中SO2的转化率为

某学生发现氯水能使有色布条褪色,氯水的成分比较复杂,那么氯水中究竟什么成分具有漂白性呢?带着疑问,他做了如下探究:
(1)查找资料后得知氯水的成分有____、___、____、____。
(2)根据资料查阅和实验结果分析, 新制的氯水呈____色,氯水中含有多种微粒.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其中,溶液显红色.起作用的微粒是;过一会儿,溶液的颜色逐渐褪去,起作用的微粒是。该物质之所以具有漂白性,与它的______(填性质)有关。往氯水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起作用的微粒是。氯水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起作用的是.(本小题中除第一个外,其余每个空格处都请填写微粒的符号)
(3)从以上过程可看出,该学生的探究活动体现了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即:

对于下列所示实验操作,完全正确是 ()

A B C

课题式课堂教学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之一,其基本模式为:提出课题→确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总结和评价。下页图是关于“CO的化学性质”的课题式课堂教学“解决问题”阶段中,甲同学设计的证明“CO具有还原性”的实验装置。

(1)气体验纯后开始进行实验,实验时应先点燃   
(填“A”或“B”)的酒精灯。
(2)反应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洗气瓶中的现象为      ,加热的玻璃管里的现象为         
(3)酒精灯B的作用是                    
(4)乙同学提出甲同学设计的装置太复杂,认为可将酒精灯合二为一,去掉B,而将尾气导管口旋转到A的火焰上即可,乙同学的设计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理由是
(5)丙同学质疑“CO能否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同学设计CO通入CuO之前,应先通过澄清石灰水,以排除CO与澄清石灰水反应。试对此作出评价,认为丙的设计(填“必要”或“不必要”),理由是
                   
(6)丁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设计的装置中的尾气处理还可以有其他的方法,请你为丁同学设计一种合理的尾气处理方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