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渗透到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某中学高三(2)班的
同学以“网络与生活”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走访、上网、咨询、查阅等途径获得如下信息:
信息一:网络民主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明的新鲜符号。许多同学都认为网络民主做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的话(好话、坏话、正确的、错误的)都能说,各种意见(赞成的、批评的、反对的)都能发表,不担心戴帽子、打棍子、抓辫子,不担心“秋后算帐”,不同意见能争个你死我活的,不需要统一思想、统一口径。
(1)据此,有同学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网民热议中走失” 。请你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这种观点。
信息二: “晒黑族”是热衷于揭“黑”的特殊网民,他们将政府、社会上不平事在网上进行披露,以警示他人。“晒黑族”所晒之“黑”的范围下至关系民生的吃穿住用行,上至政府官员的权利泛滥,就像他们的口号所说的那样:“只有不想晒的,没有不敢晒的。”
(2)结合政治生活的知识,请你对网络“晒黑族”如何理性“晒黑”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曾几何时,一部进口大片就能横扫内地电影票房,而今天那些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俱强的国产影视佳剧已经压倒进口影片……纵观十几年来影视产业的发展,通过市场化改革和市场竞争机制,释放了文化创造力,使文化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中国影视产业由此走向繁荣.总之,市场使方方面面都从中得益。
(l)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阐明“市场是怎样使方方面面都从中得益的”。
材料二:我国文化在“走出去”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由于中外文化背景不同,经济政治条件不同等原因,部分国家未能透彻领会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髓,使得我国文化“走出去”效果不尽人意。
(2)从认识论角度分析我国文化“走出去”效果不尽人意的原因。
材料三:2015年1月10日,新华社发文《标记当代中国文化新高度——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述评》。文章提出,一年来,各地各部门高扬改革旗帜,把握文化大势,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扎实推进、全面深化。
(3)结合材料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产品和企业在市场经济中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典型的产品生命周期如下图中实线所示,它常常也成为一个普通企业的生命周期,而创新驱动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可以表现为下图中的虚线。
(1)指出企业创新的内外驱动力,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结合图1分析企业创新对个人消费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
材料二:2014年6月9日,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2)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从全民阅读两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到今年两会首提“书香社会”的概念,再到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中畅谈读书体会,并“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这不仅是彰显时代文明,提升民族素质的内在要求,更是使我们每个人成为中国梦参与者和书写者的“梦之队”一员的现实需要。
材料一:自古以来,中国就不乏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之类的读书故事和“开卷有益”的社会共识。但曾几何时,国人这种爱读书的文化传统似乎已风光不再。一组调查数据或可佐证当下的读书危机:中国每年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2.37本,韩国11本,俄罗斯超过20本,日本32本,以色列最多达62本。谈及“阅读危机”的成因和推动全民阅读时社会上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人怪罪快节奏的生活让人没有大把时间去读更多的书;有人说是信息科技惹的祸,它诱发了一目十行、浅尝辄止的浏览式、跳跃性和碎片化的“浅阅读”陋习;有人认为全民阅读氛围难以形成,阅读危机积重难返,阅读的软硬件差,人们爱读书的习惯不可能再培养起来。
材料二: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他年轻时就非常喜欢读书。当知青的时候,可以走30里地,去向另一个知青借一本《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俄罗斯作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普希金的《叶普盖尼▪奥涅金》,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法国作家雨果的《悲惨世界》都是他喜欢的作品。他还强调,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谈谈对“不同声音”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说明习近平如此喜欢读书的原因。
(3)请你就推动“全民阅读”设计两项活动并说明理由。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材料一:该《意见》的出台意味着对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制度的全面改革正在加速,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统筹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改革和发展,将使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日益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更好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拥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发展机会。促进劳动力加速从低效率的农业部门向城镇高效率的二、三产业转移。大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之后,消费倾向和消费结构将发生变化,购买力和对工业品的需求将大幅提升,可以形成巨大的消费需求,同时还会产生基础设施和住宅等方面的巨大投资需求。逐步消除制约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发展和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化解劳动力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我国加快从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进一步释放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推行户籍制度改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材料二:《意见》提出,要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依法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合法权益,不得采取强迫做法办理落户。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是法律赋予农户的用益物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是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当享有的合法财产权利。要加强户籍管理和居民身份证管理,严肃法纪,做好户籍制度改革的基础工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9月9日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表示,他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认为“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2015年两会上,有委员指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有根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今天的发展也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和时代精神结合、与时代的发展结合才能使文化继续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对青少年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