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进入了山区,山路崎岖不平,颠得人五脏六腑都翻腾出来。车上只有十几个乘客,坐在后几排的乘客,因为颠得吃不消,都挪到了前排。
他却主动移到了最后一排,五个座位连在一起,正好可以躺下。他太需要休息了。这段日子,工作丢了,谈了好几年的女朋友也吹了,整个人完全处在心灰意懒中,连续十几天吃不下睡不着,他觉得自己走到了人生的绝境,自己是那么渺小,存不存在都不重要。此行,他想回老家看看父母,年迈的双亲培养出他这个大学生很不容易
。他决定在了断自己之前,再看一眼可怜的双亲。
他站起来,探身准备往外跳,可是,因为他的移动,车厢猛烈地颤动了一下。他突然意识到,如果自己跳下去,整个汽车可能因为重心失衡而坠落。前面的乘客发出惊呼:你不能跳,不然我们可就都完了!
是的,他不能只顾自己跳出去,那将置一车人于死地。可是,如果不马上跳出去,汽车可能随时坠落,那自己将与大家同归于尽。他不怕死,他这次回乡,就已经做好了死的打算,只是没想到会是这种死法。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他冷静地判断了一下形势。中学时,他的物理成绩就很好,他知道,在现在这种情况下,车头和车尾重量的稍稍改变,都可能使平衡打破,而致车毁人亡。其他乘客都在汽车的前半部分,车尾只有他一人,他是这个平衡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他这一生,从来也没有这么重要过!
现在,唯一可行的自救办法是,他保持不动,维持这个平衡,让前面的乘客,慢慢往后移,再从窗户逃出险境。
他对大家说,我不动,你们一个一个从前面挪过来。千万不能挤,不要慌张,一个一个来!
在他的指挥下,离他最近的一位乘客,一点一点,向车尾爬过来。汽车轻轻摇晃着,每一次抖动,都揪着大家的心。
第一位乘客,成功地移到他身边,从窗户跳了出去。又一位乘客,爬了过来。十几位乘客都获救了。受伤的司机,也从驾驶室爬了出来。
他最后一个从窗户跳了出来。汽车晃了晃,没有坠落。
惊魂未定的乘客们,都安全获救了。看着摇摇欲坠的客车,大家的脸上,流露出劫后余生的欣慰。等大家定下神来,才想起坐在最后一排的那个小伙子。如果没有他的沉着和勇敢,不敢想象,会是怎样不堪的后果。大家四处找他,要向他表达谢意,却没有找到。
他已经悄悄走了。他的家就在离此地只有几公里的山坳里,上中学时,为了省路费,他就常常一个人从这条山路步行回家。十年前,也是从这条山路,他走出了大山,他是他们山寨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曾经令多少人为之自豪啊。
落日的余晖洒满山林。他拐进一条小路,这样可以早一点到家。归巢的鸟儿们,成群结队,从头顶掠过。他要从这里,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文章一开头交待“山路崎岖不平”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何作用?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析
“他”在两种不同情境下的内心活动。
(1)他深深地吸了口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已经悄悄走了。小说中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减。)
这篇小说以“你有多重要”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选择一个方面探究,陈述你的观点并作一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日前批准了一种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大脑定速器”技术,这一无痛型疗法通过在病人大脑中植入微型装置,把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传递到大脑深层结构的目标区域以控制患者的震颤,帮助恢复正常行动能力。“大脑定速器”技术由总部位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美敦力公司开发,被美国神经医学界认为是近30多年来帕金森氏症治疗研究中最重要的进展。作为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大脑定速器”治疗对象是10多万病情严重、不能靠药物彻底控制症状的患者。
帕金森氏症的起因尚不清楚,但其症状源于制造多巴胺的大脑细胞等神经细胞的退化。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信号传输物质,它使与运动控制有关的大脑细胞能够相互交流。在人类大脑的深层,存在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两个生理结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会变得活动亢进,“大脑定速器”的作用是依靠电流刺激来控制大脑深层结构中的紊乱神经细胞网。在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的18个医学中心进行的临床试验表明,“大脑定速器”显著改善了帕金森症重症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而这一效果是仅靠药物所不能达到的。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神经学专家马克斯说,“大脑定速器”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有效途径。此前帕金森氏症患者所依赖的是左旋多巴等暂时对病人起作用的药物,此类药物有很多副作用。
美敦力公司开发的这种颤抖控制疗当已经率先在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使用。目前全世界大约有1.5万帕金森氏症病人植入了“大脑定速器”。
1.下列对“大脑定速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大脑定速器是把微型装置植入大脑以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震颤的无痛型疗法。
B.大脑定速器是植入大脑深层结构的以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微型装置。
C.大脑定速器是植入大脑的能够传递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以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震颤的微型装置。
D.大脑定速器是能够产生精密控制的电激脉冲从而无痛治疗帕金森氏症的微型装置
2.对第二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一般说来,仅依靠药物治疗,不能彻底控制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
B.对于病情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来说,药物治疗已没有效果。
C.植入大脑定速器作为辅助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帕金森氏症药物在重病者身上的用。
D.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和大脑定速器技术,对控制帕金森氏症重症患者的症状可收到显著效果。
3.下列对原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美国批准使用大脑定速器技术之后,加拿大、欧洲和澳大利亚率先将这项技术用于临床。
B.大脑定速器针对帕金森氏症患者的丘脑下核与苍白球会变得活动亢进的情况而设计。
C.大脑定速器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帕金森氏症重症患者的运动控制能力和灵活性。
D.大脑定速器得到美国官方和医学界的认可,为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有效途径。
4.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帕金森氏症的起因尚不清楚,因而大脑定速器缺乏充分的科学根据,需要进一步研究。
B.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症有很多副作用,使用大脑定速器将不会出现副作用。
C.大脑定速器可以彻底控制病情严重的帕金森氏症患者的症状,人类可望从此根治帕金森氏症。
D.作为帕金森氏症药物治疗的补充手段,大脑定速器不能取代药物治疗,帕金森氏症的治疗研究任重道远。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愿化泥土
巴 金
近年来我非常想念家乡,大概是到了叶落归根的时候吧。
有一件事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三年半了。我访问巴黎,在一位新认识的朋友家中吃晚饭。朋友是法籍华人,同法国小姐结了婚,家庭生活很幸福。我们在他家谈得畅快,过得愉快。可是告辞出门,我却摆脱不了这样一种想法:长期住在国外是不幸的事。一直到今天我还是这样想。几十年来有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我的心。一九二七年一月在上海上船去法国的时候,我在《海行杂记》中写道:“再见吧,我不幸的乡土哟!”一九七九年四月再访巴黎,住在凯旋门附近一家四星旅馆的四楼,早饭前我静静地坐在窗前扶手椅上,透过白纱窗帷看窗下安静的小巷,在这里我看到的不是巴黎的街景,却是北京的长安街和上海的淮海路,还有成都的街口有双眼井的那条小街……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好像我每天回国一次去寻求养料。这是很自然的事。
我经常提到人民,他们是我所熟悉的数不清的平凡而善良的人。我就是在这些人中间成长的。我的正义、公道、平等的观念也是在门房和马房里培养起来的。我从许多被生活亏待了的人那里学到热爱生活、懂得生命的意义。越是不宽裕的人越慷慨,越是富足的人越吝啬。然而人类正是靠这种连续不断的慷慨的贡献而存在、而发展的。
近来我常常怀念六七十年前的往事。成都老公馆里马房和门房的景象,时时在我眼前出现。一盏烟灯,一床破席,讲不完的被损害、受侮辱的生活故事,忘不了的永远不变的结论:“人要忠心。”住在马房里的轿夫向着我这个地主的少爷打开了他们的心。老周感慨地说过:“我不光是抬轿子。只要对人有好处,就让大家踏着我走过去。”我躲在这个阴湿的没有马的马房里度过多少个夏日的夜晚和秋天的黄昏。
门房里听差的生活可能比轿夫的好一些,但好得也有限。在他们中间我感到舒畅、自然。后来回想,我接触到通过受苦而净化了的心灵就是从门房和马房里开始的。只有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我才懂得了通过受苦净化心灵的意义。我的心常常回到门房里爱“清水”恨“浑水”的赵大爷、马房里的轿夫老周的身边。人已经不存在了,房屋也拆干净了。可是过去的发过光的东西,仍然在我心里发光。
现在我明白了,受苦是考验,是磨炼,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它不是形式,不是装模作样。主要的是严肃地、认真地接受痛苦。“让一切都来吧,我能够忍受。”我没有想到自己还要经受一次考验,我摔断了左腿。我没有能好好地过关。在病床上,在噩梦中,我一直为私心杂念所苦恼。以后怎样活下去?我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漫长的不眠之夜仿佛一片茫茫的雾海,我多么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忽然我看见了透过浓雾射出来的亮光:那就是我回到了老公馆的马房和门房,我又看到了老周的黄瘦脸和赵大爷的大胡子。我发觉自己是在私心杂念的包围中,无法净化自己的心灵。门房里的瓦油灯和马房里的烟灯救了我,使我的心没有在雾海中沉下去。我终于记起来,那些“老师”教我的正是去掉私心和忘掉自己。被生活薄待的人会那样地热爱生活,跟他们比起来,我算得什么呢?我几百万字的著作还不及轿夫老周的四个字“人要忠心”。(有一次他们煮饭做菜,我帮忙烧火,火不旺,他教我“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我多么想再见到我童年时期的脚迹!我多么想回到我出生的故乡,摸一下我念念不忘的马房的泥土。可是我像一只给剪掉了翅膀的鸟,失去了飞翔的希望。我的脚不能动,我的心不能飞。我的思想……但是我的思想会冲破一切阻碍,会闯过一切难关,会到我怀念的一切地方,它们会像一股烈火把我的心烧成灰,使我的私心杂念化成灰烬。
我家乡的泥土,我祖国的土地,我永远同你们在一起接受阳光雨露,与花树、禾苗一同生长。
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1983年6月29日
(选自《随想录》,有删节)
1.第2段作者认为的“这是很自然的事”,所指的“事”是什么?他为什么要说“很自然”?
2.文中穿插有“十年动乱的‘文革’”的交代。试简要回答作者这样着笔的用意。
3.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将“想抓住一块木板浮到岸边”还原为非比喻句。并结合该句所在段,简要回答这一设喻的作用。
4.从全文看,作者唯愿“化作泥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试简要概括(不少于3点)。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短文。
(1)不沉的心 ——简析《愿化泥土》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表现。
(2)平凡的人 ——谈谈《愿化泥土》中劳动者的形象及其意义。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指人与自然达成和谐的相处方式。表现为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不断改善,也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承认自然界内在价值,首先要承认价值的双重效应。既要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效用价值,又要承认人对自然界的效用价值。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而和谐也是关系范畴。要处理好双方的关系,达到和谐共融的状态,必须靠双方的共同“努力”。如果一方处于霸主地位,另一方处于奴仆地位,无伦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自然之间都是不可能达到和谐的。价值关系虽然有主客体之分,但构成某种价值关系的主客体各自都存在内在价值,即其自身的功能,属性都对对方有有用性,否则就构不成价值关系。因为关系都是双向的,如土地对人有用,是土地能生长出粮食,蔬菜,水果等食物为人提供生命动力,但如果人们不去维护土地的这种功效,即为土地服务,最终土地将失去其原有的功效,不能为人类效力。从这种意义上讲,土地为人服务和人为土地服务是同时存在于一对价值关系之中的。过去我们之所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处于紧张状态,从价值哲学的角度讲,就在于只承认自然界对人的有用性或功效,而不承认人对自然界的有用性;只强调人对自然界征服,改造,不重视人对自然界的顺应和保护。在挖掘自然界最大程度的效用价值的同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尊重自然物的存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是经过几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发展而确定下来的,它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它的合理性和有用性,也就是它的效用价值,随意地破坏或消灭任何一个物种都是对自然界地“不敬”。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中无数种群地一个,虽然比其他种群和物质更有“灵性”,但应该承认生物地平等性乃至整个世界的平等性。正因为人有思想意识,就更应该懂得物质之间双向地效用价值地平等性,而不应该居高临下,或以世界霸主地身份、或以救世主地身份看待其他生物或物质。在一定意义上,我们要“敬畏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还要求尊重自然界的规律。规律是客观地,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规律,更不能违背规律。这些道理一般人都懂得,但在具体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时,则往往要显示人的“特殊性”,结果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使自然界一次又一次地“报复”我们。所以,人类必须在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地基础上,顺应规律,在顺应中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
(选自《新华文摘》2006年第7期)
1.下列不属于“价值的双重效应”的一项是
A.承认土地为人服务与人为土地服务。
B.承认自然界对人有用与人对自然界有用。
C.强调人征服改造自然与顺应保护自然。
D.要求利用规律与创造规律。
2.对“人与自然的和谐”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了更多的社会财富。
B.和谐是关系范畴,必须靠双方共同“努力”。
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以其他种群或物质更有“灵性”自然物为人类效力就是和谐的相处方式。
D.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顺应规律,在顺应中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哲学的冰峰
伍恒山
①我赞美哲学,但哲学教我们应当这样,应当那样,也许最终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什么也不能收获。
②我喜欢哲学,就是因为它的玄想特征,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休憩和慰藉,也许有时还能
使我们的思想在人类肉眼望不到的天边任意翱翔,翻腾起数不清的波涛,直至淹没凡俗的世界,而与形而上的精灵永存。
③有人说,哲学是带给人类智慧的,事实上也应该这样,但智慧的接受者因为资质的差
异而有浅深的表现,有的任凭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但取其沾溉已足,有的则闳中肆外,博览广收,至于发动处,则如鲲鹏之展翅,磅礴九万里,而不肯休止。尼采说:谁能够接受我的思想,他应当有非常强健的体魄,否则非但从中得不到力量,而且反会受到这种力量的伤害。 因为他的声音是高寒冰山上的最强音,在冷冽而稀薄的空气下,具有强烈的攻击习性及力量,一般的体质是无法抵拒的。如果你没有最好的体质,那就不要靠近他。让有强健体魄的人去和他表示亲近吧。普通的人是只能和普通的哲学相安无事的。最好的哲学也在寻觅着最好的接受者,最高的智慧总是诞生在有着强健精神的思想者之中。尼采快接近智慧的高峰了,但他的体质不允许他继续攀登,因而他从云端中掉了下来,到命运的收留地去寻找他 遗失多年的记忆去了。我们从地上看到尼采的影子,那是一缕飞扬的轻烟,在清明大阳的照射下显出透澈的本质,而倏忽融入浩渺无际的宇宙之身心里,那强烈的亮光使他最后的一刹那显得非常的美丽。
④然而从尼采的思想里我们能找到那超越时空的玄想吗?能找到壮美的色彩吗?我想
我们像走进一个清明透亮的童话境界中,也许这个童话有着非常残酷的特质,里面也许有些
普通人无法触及的神秘的东西,也许只是一个发狂者偶发的一场梦呓。但我们毕竟看到了
一个与普通人有着相当大距离的近乎超人的哲学家在振臂疾呼,这个世界大平庸了,应当有
些鲜明的色彩,有些活跃的声音,出来点缀这个沉闷的现实,于是这个哲学家就填充了不平
庸的位置,确实在他所经历的处所,有些像地震一般的震动,也许有毒气弹,也许有成千上万被他视作劣等的人被杀,也许有数不清的血影刀光在我们的周围舞动,也许有无量数的腥风血雨在我们周围徘徊,然而我们仍会振臂高呼,啊,这个宇宙最伟大的哲学家,是你给予我们的力量,是你赐予我们的智慧,我们在你的思想里呼吸、生息,即使我们遭到了惩罚,我们也不会就此趴下来。我们还会接过你扔过来的拐棍,向那座也许永远无法攀缘而上的冰山顶峰奋力地攀登而去。•
⑤尼采的价值是使人不要趴下来。但普通人在前进的路上不由自主地倒了下来,前面
是一派荒漠的戈壁滩,没有水草,没有道路,没有车驼,没有人踪,穿过了千里无人烟的沙漠, 然后才能到达那洁净的冰山。你是用自己的一双赤脚去穿越那沙漠吗?你会不会感到寂
寞,感到畏惧,感到颓丧?你有力量穿越这片荒漠而不会中途倒下来吗?我内心发出这样的
疑问,或许吧,我或许不会受这无边的寂寞的侵迫,用准备好了的宽实的肩膀去扛命运的重
负,但这只是一种可能的估计,我能有把握穿越这无人的沙漠吗?我能不受到外物的诱惑而走到终点吗7.
⑥我知道我有时会犹豫,有时会害怕,有时会停滞下来,有时简直就想朝来路飞奔回去,
不过,我知道这都只是心中的幻影,只是短暂休息途中的错觉而已,我的心中已经有鲲鹏展翅飞翔,我的思想中已经有“九万里风斯在下矣”的宽阔境界,我不会被这个沙漠般的荒凉之境所吓倒,我知道哲学在前面向我发出邀请的信函,“小伙子,你的梦想就要实现了,干吗不再加把劲呀?”于是,我就奋力加了一把劲,玄想从我的肩膀上站了起来,带着我向冰山跋涉而去。
⑦然而我仍在想,我到达冰山顶上的时候,是取一瓢饮,只求沾溉已足,还是挥斥八方,
展其自由翱翔之翅膀呢?但沙漠是不听我思索的,它用无边的怒号、飞扬的沙土回答我说:“走吧,再不快走,我就要将你淹没起来了。”我于是只好飞速向前奔行而去。
1.细读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1)“最好的哲学也在寻觅着最好的接受者”,这“最好的接受者”应该是什么样的人?(4
分)
(2)“尼采的价值是使人不要趴下来”,你对“趴下来”是如何理解的?(4分)
2.文章中多次提到“玄想”,作者是如何追求“玄想”的?请分条概括。(6分)
3.阅读第七段中划线部分的文字,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经历,谈谈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
(4分)
4.文章多处论及哲学家尼采,尼采也是文章唯一论及的哲学家。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4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春的感知
严 阵
前些天友人从江南为我带来几株兰草,并附来一封短信,信上说:从电视上看到,北京正在下雪,而此时的江南,却已春意浮动,因此希望通过这几株兰草,给我带来一些春的感觉。
友人带来的兰草,是放在蒲叶编织的包里外加草绳裹起来的,所以虽经路途遥远,我打开时,包里的泥土却依然保持着江南空气里的那种柔润。看到兰草根部的那一团褐里透红的泥土,我不由想起江南那些如淡墨一样微微隐现于云影中的小山,我想,正是这些小山,正是这些小山的泥土,培育出了我面前的这些兰草吧。
当我把这几株兰草,小心地栽进一只青花瓷盆里时,才发现兰草的根部居然已经发出几支小小的尖尖的裹得紧紧的青玉一样的花苞,看到这几支在窗外皑皑白雪映照下显得极其珍贵的花苞,想起胡适先生有关兰草的那首诗以及他面对从山中带来的兰草,一日看三遍,苞也没一个的失望和无奈,我不由感到春色乍然光临的那种幸运和喜悦。
我想,这也许正是友人不远千里为我带来兰草的用意所在吧!其实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节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划分为二十四个段落。节气一到,大地春回,又有何处何地不在春天的萌动之中呢?
因此,面对这几株兰草,我不免浮想纷涌。
那么,雪里也有春色吗?有的。只要大的气候到了,雪里也充满春意,你看到那些雪里的白杨吗?它戴雪的梢头,正孕满了三春的绿意。你看到那些冰上的垂柳吗?它挂冰的枝条,正蕴含着柔情万千。你看到那些梅园吗?你看到那些竹园吗?你看到那些樱桃园吗?你看到那些玫瑰园吗?此时此刻,它们也都在或深或浅的积雪里,忙碌地编织着它们春天的梦境,它们知道,在这个新的春天里,人们需要多少梅花,人们需要多少绿竹,人们需要多少樱桃,人们需要多少玫瑰。
那么,风里也有春色吗?有的。把皮帽摘下来,把棉帽摘下来,你便会感觉到这些依然带有寒意的风里,正怎样百般地将你爱抚。你的发丝、你的衣袖、你的领口以及你的每一粒纽扣上,都会悄悄留下它带来的有着二十四番花信的憧憬。难道不是吗?千万不要错过,不要错过此时此刻正从我们身边似乎是默默的但却是一涌而过的人间最美丽最值得品味的风景。
那么,雨里也有春色吗?有的,把沉重的雨衣收起来,把雨伞也收起来。不要遮住那些雨,不要挡着那些雨,去接受那满面的嫣红吧,去接受那满身的姹紫吧。要知道,此刻在你面前出现的每一颗雨点里,都藏着一个开放的故事,此刻在你面前消失的每一阵雨声中,都留下了一片发展的辉煌。
你知道山也有声音吗?你知道我们所有的山脉,此刻正在说什么吗?你当然知道水声,但你知道我们所有的水系,此刻正在说什么吗?那些美玉,那些青瓷,那些琴弦,那些绘画,那些溶化,那些凝固,那些打造,那些建筑。那些普普通通的车轮,那些普普通通的道路,那些普普通通的脚印,那些普普通通的汗水和泪水,还有那些几乎司空见惯的普普通通的微笑里,普普通通的握手里和普普通通的呼吸里,都布满了留待你去解密的这个正在到来的全新的春天的数码。
你注意到南极冰盖上那一面正在飘动的五星红旗吗?
应该说,所有这一切,都蕴含在我面前的这些欲开未开的兰草的花苞里。
由此,我不由深深地感谢送我兰草的这位江南友人,因为这时我才知道,他送给我的,决不仅仅是几棵兰草,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春的感觉,而是一个人足以永生珍惜的对春天的感知。
1.作者写“春的感知”,为何要从几株兰草写起?
2.作者在第三段由眼前的“兰草”想到了胡适的有关兰草的诗及其看兰草的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面对兰草,作者纷涌了哪些“浮想”?(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从整体构思来看,这些“浮想”间有何关系?
4.文章结尾写道:“他送给我的,决不仅仅是几棵兰草,也决不仅仅是一种春的感觉,而是一个人足以永生珍惜的对春天的感知。”请结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对《春的感知》这篇文章进行赏析,300字左右。
(1)春色有情
――试析《春的感知》的描写手法
(2)从“感觉”春天到“感知”春天
――试析《春的感知》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