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文明经过了漫长曲折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的界定十分模糊,倒是皇帝圣旨、朝廷法令、祖宗遗训更具有威力。因为法自君出,皇帝钦定法律,皇权置于法律之上,法律对皇权约束作用微乎其微。法律遇到开明皇帝有些用,一遇到昏庸暴君,无法无天,所谓“人亡政息”。
——史仲文《中国人走出死胡同》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材料二 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遇擦身而过。 ——笑蜀《历史的先声——半个世纪前的庄严承诺》
(2)据材料二(三次机遇任选一次)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因。
材料三 该图是某博物馆陈列的新中国国徽设计的两种方案。方案①以玉璧为主体,图案中有国家名称、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方案②是改进后的方案,保留了红色五星、金色齿轮、金色嘉禾等要素,加入了天安门的图案。
(3)天安门在中国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结合20世纪以来的影响中国文明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谈谈你对方案②加入天安门图案的理解。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这一点,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作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措施的相似点。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影响。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两晋、唐、宋时北方人口的流动多是在战乱发生、生命受着威胁的情况下南迁的,迁移的方式往往是整个家族的行为即举族迁移,并在迁移地聚族而居、聚乡而居。明清时期湘、鄂、赣地区特别是江西的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除了个别特定时期,他们基本上不存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问题,他们是为寻求更为优越的生产和生活环境而流动的。因而,这种流动更具有经济特色而更少政治特色,或者说,他们是经济移民而非政治移民。即使在洪武大移民时期,也是将人口密集地区的人口迁往人口稀少地区。人口流动的方式,一般是个人或小家庭的流动,即使是同一家族乃至同一家庭的成员,也未必聚族而居,更不用说聚乡而居。他们融入当地居民之中,或与他乡移民、他省移民杂居。从这一意义说,他们更少安土重迁的情结。从中也可以看出社会进步所发生的作用。
——方志远 《明清湘鄂赣地区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商品经济》
问题: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移民的阶段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继畬《瀛寰志略》的撰写开始于1843年,1848年在福州第一次付印。从该书体例上讲,继承了中国从《汉书》开始的地理志传统,是中国人完成的第一部具有成熟性的体系完整的世界地理志。在徐继畬之前,魏源于1842年在林则徐《四洲志》基础上完成《海国图志》一书,然而,魏源注重的是“制夷”,尽管他也继承了地理志传统,但粗疏而不严密。
徐继畬与魏源一样,他首先收集已经翻译成中文的西方书籍和新出现了的以中文发表的新闻纸(报纸),也包括绘有地图之类的西文原版资料,互相进行比较,并且询问、请教了可以遇见的有学问的西方人士,甚至询问、请教了曾经远航的中国水手。就欧亚地区和非洲东海岸地区,他进行了一系列考证,不仅纠正了中国以往的许多错误,而且也弥补了西方地理学的缺憾。
材料二《瀛寰志略》第一卷为“地球”,徐继畬清晰地勾勒了整个世界的地理基本格局,然后,其他九卷就各大洲进行详细分述,对每个国家内部的各个区域(政区、地形)进行探讨。同时,对当时世界的人文、物产及海路交通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的历史的介绍,综合起来就是一部世界史……他评价罗马帝国:“肇造邦土在成周中叶,混一在西汉之中,分裂在东晋之末,宗社之墟在明景泰间,祚数之长,泰西无其比也。”这意味着向中国人指出,即使从老大帝国立场看远古、中古,西方也有着比朝代频繁更替的中国要辉煌的事实存在。他介绍巴黎的图书馆、医院和大学:“城内有大书院,藏印本书三十六万册,钞本书七万册。又设医院十四所,选名医居之,各国学医者皆裹粮赴巴勒。又有繁学院,居各项艺术之师,如学兵法、开河道、造器物之类。”他向中国人指出了蒸汽机的作用,并已经注意到了新发明的火车:“先是,欧罗巴诸国织布多用火轮机,能者推广其法,遂造为火轮船。近年米利坚又推广其法,造火轮车,而溶铁为路以速其行,亦可谓精能之至矣。”
在《瀛寰志略》中,徐继畬尤其表现出了对没有帝王及有限王权的国家政制的偏好倾向。他介绍古希腊“不立国王”,介绍古罗马“废国王,立公会”,介绍英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徐继畬最推崇的是“天时之正,土脉之腴,几与中国无异”的美国及其开国总统华盛顿,认为“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继畬《瀛寰志略》成书的历史背景。
(2)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并评价徐继畬及其著作《瀛寰志略》的历史贡献。
材料公元8年,西汉外戚王莽代汉建新。建国后,王莽试图缓和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王莽改制”。
公元9年,王莽颁布了一道著名的变法诏令:“古者,设庐井八家,一夫一妇田百亩,此唐、虞之道,三代所遵行也。秦为无道,厚赋税以自供奉,罢民力以极欲,坏圣制,废井田,是以兼并起,贪鄙生。又置奴婢之市,与牛马同栏。奸虐之人因缘为利,至略卖人妻子,逆天心,悖人伦,缪于‘天地之性人为贵’之义。……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属’,皆不得卖买。其男口不盈八,而田过一井者,分余田予九族邻里乡党。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诏令发布后的第三年,宣布取消“王田”、“私属”制度:“诸名食王田,皆得卖之,勿拘以法。犯私买卖庶人者,且一切勿治。”
——《汉书 ·王莽传》
(1)根据材料指出王莽改制的目的。并概括公元9年王莽变法诏令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王莽改制失败的主要原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事年表 |
|
1946年 |
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 |
1947年 |
关贸总协定建立 |
1948年 |
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 |
1967年 |
欧共体建立 |
1970年 |
绿色和平组织建立,以“保护地球、环境及其各种生物的安全及持续性发展”为使命 |
1981年 |
艾滋病被发现 |
1982年 |
美国主张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没有获得国会批准 |
1992年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开始建立 |
1993年 |
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签定 |
1995年 |
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
2000年 |
世界人口达到60亿 |
2001年 |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1年 |
恐怖分子袭击美国 |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文明史观辩证阐述二战以来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要求:史实运用合理;文字表述逻辑清楚;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