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反映出近代中国对外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是 ( )
|
1895年 |
1913年 |
增长 |
货物性质 |
中国进口 |
1.7亿 |
5.7亿 |
3.3倍 |
生活消费品占85%,生产资料占15% |
中国出口 |
0.28亿 |
1.66亿 |
5.9倍 |
农产品、手工业品占96%,工业品占4% |
A.中国民族工业两次发展都是外向型的
B.民族工业发展利用了大量外资
C.帝国主义不愿中国实现工业化,而要中国永远作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
D.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进行压制
据古碑记载:“汉建成二十年设沛国于相(今淮北市),颁布‘酒榷’,在濉溪口、柳孜专设税官,征收盐酒税。”材料表明汉代
A.开始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B.盐酒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
C.实行坊市完全分置政策 |
D.对市场交易已经进行了严格管理 |
有学者说:这种生产结构“虽然脆弱,……但破坏了极容易复活和再生,……古人所说‘乱’而后‘治’,其中一个缘由,便是这种……生产结构在起作用。”“这种生产结构”的特点是
A.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 B.男耕女织分工合作经营 |
C.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 D.以重农抑商为主要政策 |
明代江南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但也潜伏着诸多的社会危机,对下表解读最正确的是
弘治、嘉靖年间江西的人口户数及朝廷在江西的征税统计表
时间 |
人口户数 |
官民田地山塘 |
夏税米 |
农桑丝 |
折绢 |
秋粮米 |
弘治年间 (1488-1505) |
148.7万户 |
399270顷 13亩余 |
86600 石余 |
3970 斤余 |
3175 匹余 |
2560270 石余 |
嘉靖年间 (1522) |
130.3万户 |
398566顷 35亩余 |
82965 石余 |
4264 斤余 |
3411 匹余 |
2576888 石余 |
A.明弘治、嘉靖年间农业税收方式未反映出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B.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人口减少政府税收也相应大幅削减
C.明弘治、嘉靖年间社会经济凋敝,农业衰退
D. 明弘治、嘉靖年间江西成为朝廷重要的税收来源地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往往足君子之泽,数世而斩。所谓‘千年土地八百主’的谚语正是惯见人世沧桑之后的概括。”文中的谚语实质上反映了中国古代
A.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 B.地主士地私有制的变迁 |
C.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 D.土地所有权的非连续性 |
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经济思想出现的主要社会背景是
A.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 B.商业经济繁荣发展 |
C.农商并重格局形成 | D.西学东渐现象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