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①先人之遗体:代指兄弟和自身。因为都是父母所生,等于是从父母身上分离遗留下来的。②已身之分气:指兄弟,因为自身和兄弟是“连气”,是父母这同一“气”所分。③群从:指族中的兄弟子侄辈。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九族,皆本于三亲焉 本:来源 |
B.二亲既殁,兄弟相顾 殁:去世 |
C.如雀鼠之不恤 恤:忧虑 |
D.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 行路:走在路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有父子而后有兄弟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
B.①分形连气之人也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 |
C.①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D.①兄弟之际,异于他人 ②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
译文:
(2)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
译文:
(3)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之救哉?
译文: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21—24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7—20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摄乎大国之间③且知方也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也同
18.对文中加点的四个“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②毋吾以也③则何以哉④加之以师旅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③④全相同 C.①③同,②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
19.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20.这段文字中,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他为何“哂”子路?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翱,字九皋,盐山人。(永乐)帝时欲定都北京,思得北士用之。翱两试皆上第,大喜,特召赐食。宣德元年,以杨士奇荐,擢御史,四年,处州贼流劫广信,命翱往捕,尽俘以还。是年冬,松潘都指挥赵谅诱执国师商巴,掠其财,与同官赵得诬以叛。其弟小商巴怒,聚众剽掠。命翱及都督李安军二万征之。而巡按御史白其枉,诏审机进止。翱至,出商巴于狱,遣人招其弟,抚定余党,而劾诛谅,戍得,复商巴国师。松潘遂平。七年冬,提督辽东军务。翱以军令久弛,寇至,将士不力战,因诸将庭谒,责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斩之。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翱乃躬行边,缮城垣,浚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练将士,室鳏寡。军民大悦。天顺改元,翱专部事。吏部主事曹恂已迁江西参议,遇疾还。翱以闻,命以主事回籍。恂怒,伺翱入朝,捽翱胸,掴其面,大声诟詈。事闻,下诏狱。翱具言恂实病,得斥归,时服其量。翱在铨部,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非朔望谒先祠,未尝归私第。每引选,或值召对,侍郎代选。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论荐不使人知,曰:“吏部岂快恩怨地耶。”自奉俭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孙以荫入太学,不使应举,曰:“勿妨寒士路。”婿贾杰官近畿,翱夫人数迎女,杰恚曰:“若翁典铨,移我官京师,反手尔。何往来不惮烦也?”夫人闻之,乘间请翱。翱怒,推案,击夫人伤面。杰卒不得调。其自辽东还朝也,中官同事者重翱,赆明珠数颗,翱固辞。其人曰:“此先朝赐也,公得毋以赃却我乎?”不得已,纳而藏焉。中官死,召其从子还之。成化元年进太子太保,雨雪免朝参。屡疏乞归,辄慰留,数遣医视疾。三年,疾甚,乃许致仕。未出都卒,年八十有四。赠太保,谥忠肃。(《明史•王翱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松潘都指挥赵谅诱执国师商巴执:争执 |
B.练将士,室鳏寡 室:为……成家 |
C.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 第:住宅 |
D.夫人闻之,乘间请翱 间:机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王翱善于为政与勤于为政的一组是()
A.①出商巴于狱,遣人招其弟,抚定余党 ②归虽暮,必至署阅所选,惟恐有不当也 |
B.①皆惶恐叩头,愿效死赎 ②谢绝请谒,公余恒宿直庐 |
C.①中官同事者重翱 ②翱乃躬行边,缮城垣,浚沟堑 |
D.①景帝知其贫,为治第盐山 |
②疾甚,乃许致仕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乐帝想定都北京,要重用北方的读书人。王翱考试成绩优秀,皇帝高兴,特地赐予食物。 |
B.王翱奉命前往松潘为商巴伸冤,他很圆满地完成了任务,而诬陷者或被弹劾诛杀,或被流放去戍边。 |
C.吏部主事曹恂殴打谩骂王翱后,只是被贬斥回家,这与王翱的宽宏有着直接的关系。 |
D.王翱在吏部的时候,刚正无私,最终也没有把女婿调到自己身边来。从外回朝后,王翱不得已接受同事赠送的明珠,最后却又忠诚自守的归还给了同事的侄子们。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其先辽东襄平人。密趣解雄远,多策略,散家赀养客礼贤不爱藉。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密至,谋曰:“今天子远在辽左,若鼓而入蓟,直扼其喉,高丽抗其前,我乘其后,不旬月赍粮竭,举麾召之,众可尽取,然后传檄而南,天下定矣,上计也。关中四塞之地,彼留守卫文升,易人耳。若径行勿留,直保长安,据函、崤,东制诸夏,是隋亡襟带,我势万全,中计也。若因近趣便,先取东都,顿兵坚城下,不可以胜负决,下计也。”玄感曰:“公之下计,乃吾上策。今百官家属皆在洛,当先取之,以摇其心。且经城不拔,何以示武?”密计不行。玄感至东都,所战必克,自谓功在旦暮。既获内史舍人韦福嗣,遂任之,故谋不专密。福嗣耻见执,策议皆持两端。密揣其贰,谓玄感曰:“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请斩以徇。”不从。
时东郡贼翟让聚党万人,密因介其徒王伯当以策干让曰:“今主昏于上,人怨于下,锐兵尽之辽海,和亲绝于突厥,南巡流连,空弃关辅,此实刘、项挺兴之会。足下资豪桀,士马精勇,指罪诛暴,为天下先,杨氏不足亡也。”让由是加礼,遣说诸贼,至辄下。因为让计曰:“今禀无见粮,难以持久,卒遇敌,其亡无时。不如取荥阳,休兵馆谷,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让听之,遂破金堤关,徇荥阳诸县,皆下。荥阳太守杨庆、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合兵讨让,让素惮须陀,欲引去。密曰:“须陀健而无谋,且骤胜易骄,吾为公破之。”让不得已,阵而待。密率骁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须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伏发,与游军乘之,遂杀须陀。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适:恰好 |
B.顿兵坚城下顿:驻扎 |
C.此实刘、项挺兴之会会:时机,机会 |
D.项陀素轻让,引兵搏之,让少却少却:稍稍休息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密“趣解雄远、多策略”的一组是()
①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②公之下计,乃吾上策。
③福嗣穷,为我虏,志在观望。
④公初举大事,奸人在侧,事必败。
⑤待士逸马肥,乃可与人争利。
⑥密率骤勇常何等二十人为游骑,伏千兵莽间。
A.①③⑥ | B.①④⑤ | C.②③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碰见骑着黄牛,一边走一一边读书的李密,赞叹他勤奋好学;与他交谈后,认为他见识过人,谋略出众。 |
B.杨玄感在黎阳发动兵变,李密为他提出三条计策,但玄感认为李密所说的下计才是最佳策略。 |
C.翟让接受李密的建议,连续取得了多次胜利后,对李密礼遇有加。 |
D.李密不仅谋略过人,而且勇气可嘉,亲自带兵采用伏击的方式杀死河南讨捕大使张须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齐桓公求管仲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君加惠于臣加:增加
B.治国家不失其柄柄:根本
C.是以滨于死滨:同“濒”,迫近
D.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生:活着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
B.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C.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D.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10.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A.文章叙述了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派人迎回管仲的故事,表现了鲍叔对管仲之才正确而深刻的了解。
B.文章叙述鲍叔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理由,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赞颂鲍叔举贤荐能的高风亮节。
C.文章通过叙述齐桓公倾听鲍叔推荐管仲的理由并采纳他建议的过程,赞扬了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的博大胸怀。
D.文章选取了鲍叔和齐桓公关于求取贤才管仲的一段精彩言论,语言时而缜密,时而简括,充分显现了先秦历史散文的特点。
11.以上两则文言文中划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3分)
译文:
(2)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4分)
译文:
(3)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3分)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