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什么是历史
重构论认为,事实就摆在那儿,等着历史学家去发现。但是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是历史学家让事实说话。我们可以说,历史学家有着他的关切,有着他自身的问题和意识,他的这些主观因素投射到过去的某些侧面,才让在幽暗深处的某些事实凸显出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的命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中的一个内涵就是,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眼光投向过去的。史家与史料和事实之间的关系,并非重构论所设想的那样,只是前者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后者,而是双方的交互作用。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都强调,历史学家要以自己的精神去“重演”、“重现”、“重新复活”历史人物的思想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真切地把握过去。
建构论的历史观的要点在于,历史学家必须从特定的视角,以自己的精神体验、理论观照、概念工具来介入历史研究,建构自身的历史图景。与重构论对主观性戒备森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建构论的历史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非但不是警惕防范的对象,反而构成了历史研究的要素。
而后的后现代主义历史观,可以称为结构论历史观,因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把历史和历史学“解构”成了纯粹的文本。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历史和史学理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登•怀特可说是后现代主义史学理论家中的领军人物。他说: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结构,其内容在同等程度上既是被发现的,又是被发明的。”换言之,历史是人们写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它是历史学家从史料、档案中发现出来的,也是他们独具慧眼发明出来的。历史学家在将他们的研究写成历史文本时,必然将自身的思维模式、意识形态立场、审美倾向等因素,或明或暗地注入其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怀特对历史学的关注,集中在历史文本的特性之身上。解构论的历史观,其实就是将历史学文本化。
关于 “重构论史学观”,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重构论史学观产生于19世纪以后,是后来的历史学家从前辈那里领受的一笔重要的遗产。
B重构论史学观以求真的态度,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以期达到客观性的标准。
C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要重建和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就必须收集大量史料,并对其加以严格精详的考订。
D重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从事历史研究必须尽可能地做到客观、中立、不偏不倚,不能掺入主观因素。
对 “建构论史学观”的理解,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建构论史学观认为事实本身不会说话,他的意思是说这些事实究竟反映怎样的历史真相,后人无法得知。
B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总是从当前生活出发、从自己的关切出发,将自己的眼光投向过去的。
C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不能消极地反映和呈现史料和事实,而要让史料和事实双方交互作用。
D建构论史学观认为,历史学家的理论装备、思想高度、移情体验的能力等主观因素不能构成历史研究的要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史学家比尔德所说的 “那个高贵的梦想”,是指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做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
B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说历史学不能脱离现实,它必须为当代的政治服务。
C海登•怀特所说的“历史学乃是一种言辞的解构”,意思是说,历史就是人们写作出来并称之为历史的书籍。
D解构论史学观是后现代主义历史观,他把史学解构成为历史和历史学,所以被称为解构论史学观。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科普阅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教授看门何休
王教授评上教授两年后,学院专业设置走向市场,采煤专业撤消,他又不愿转型,成了闲置的教学资源。学院党委会和院长办公会把王教授作为一个专门的议题来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么内退,要么到保卫处挂个号,守大门。
王教授才四十五岁,不到内退年龄,分管保卫工作的陈副院长找王教授谈话,王教授二话没说就答应了。王教授上岗的那天,大家开玩笑说,这是学院有史以来职称和工资最高的守门员。
看门人一直都是聘请临时工,活儿也轻松,不外乎是为进出车辆开门,登记来访者,为晚归者开门等。上班第一天,王教授就捅了一个不小的娄子:中午,一老乞丐在学生食堂乞讨,被学生食堂管理人员撵了出来后,七弯八拐的跑到学院小餐厅里去了。此时小餐厅里,陈副院长正陪客人吃饭。
保卫处长向陈副院长深刻检讨后,打电话到值班室。王教授却一本正经地说,人是我放进去的,我没有违反工作细则。
保卫处长气咻咻地说,细则上写得很明白,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乞丐来要饭,他不是闲人。至于他是不是杂人,你没提供判断标准,凭我的主观理解,他不是杂人。
保卫处长是转业军人,王教授咬文嚼字,令他一时语塞,便气急败坏地挂了电话,火烧火燎地跑到大门值班室,对王教授说:现在我把工作细则的第五款改掉,凡是非本学院的师生,原则上不得进入校园,来办事的,必须有介绍信,来找人的,必须和相关责任人电话联系上,否则一律不放行。
保卫处长话音刚落,一份“值班人员工作细则补充说明”伸到保卫处长的鼻子底下:处长,请签字。保卫处长哭笑不得,他一边签字一边想,别人说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兵遇到秀才,也难缠啊,这还是个开头,往后还不知道会惹出什么事来。
果然不出所料,半月后,陈副院长接到市政府一位领导的电话,说是建议学院换掉看门人。
陈副院长派保卫处长去调查,很快,保卫处长哭丧着脸来见陈副院长。原来,头天晚上,市委宣传部长吃请后回家,车行驶至学院门前时,内急了,司机跟他出主意,学院里面厕所多。王教授当班,死活不开门。宣传部长摇下车窗,借着酒疯指着王教授的鼻子骂:你一个看门狗,神气个鸟,老子有公干,快开门。
王教授从来没挨过这样的骂,气得脸发紫。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你来公干,拿出介绍信来。
宣传部长急了,一手捂着裤裆,一手掏出手机。把你们保卫处长的电话报来,我给他打电话。不巧的是,保卫处长手机关机,家里座机没人接。僵了几分钟,宣传部长内急难忍,只得喊司机开车,到大街上找一个角落方便。
了解情况后,保卫处长敢怒不敢言,因为王教授把自己签了字的那份“补充说明”放大五倍贴在值班室最显眼的地方。
一个学期下来,保卫处长想在开中层干部会议时,提议把王教授换掉。没有特殊情况,一般都是教务处长与学工处长先发言,保卫处长的发言放最后,所以,保卫处长还未来得及开口,学工处长发言时对王教授大加赞扬,还建议给予王教授“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本不是学工处的事,学工处长哪根神经搭错了吗?当然不是。
近几年,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非常严重,自从王教授看门之后,本院学生通宵上网现象锐减。
晚上十点后,王教授不放学生出门;清晨或上午,只要有面容憔悴的学生进校门,王教授就要验他们的学生证,如果没带学生证,王教授就用数码相机给他们拍照,再叫他们留下班级姓名学号,一丝不苟。有一次,有两个学生捂着肚子诈称生病,要去医院。王教授关切地问,钱带够了没有啊?我这里有五百块钱,你们先拿着,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俩学生拿着王教授的钱,在网吧门前徘徊了半小时,最后还是跑到药店买了一瓶感冒药,乖乖地回学校,把钱还给王教授。
会后,王教授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教授看门,本身就是新闻,加上学工处长的渲染,本地报纸与电视台均对王教授作了专题报道。
再后来,省里下发一份文件,要求至少有一位五十岁以下、正高职称的党外人士充实学院领导班子。在所有教授中,只有王教授两个条件都符合。
王教授只看了一年大门,就成为院长助理,一年后,提为分管学生工作的副院长。王教授,也就是王副院长,在就职演说中慷慨激昂地说,学院的门,是学院的窗口,我们不能小视它的存在。
此后,学院再也没有聘过临时工看大门,据说,这个岗位有很多人明争暗夺着呢。
(选自《当代人》,有删改)

请简要概括王教授的性格特点。(4分)
答:

小说中的情节如果存在读者意料之外的因素无疑会大大增强小说的可读性。请从这一角度赏析《教授看门》的艺术魅力。(5分)
答:

王教授最后被提拔为副院长,作品的结局安排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6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裁判所
(英)王尔德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对那些需要救济的人,你表现得很残酷;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你表现得凶狠无情;贫穷的人向你求助,你不听他们诉说,你不理睬那些受苦的人的哀叫;你将遗产据为己有,把狐狸放进邻人的葡萄园;你夺去小孩们的面包,拿给狗吃;我的那些麻风病人居住在沼泽地里,过着和睦的生活,赞美着我,你却把他们赶到大路上;我用土造出你来,可是你却使的土地上流着无辜者的血。”
上帝打开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我显示出来的‘恶’,你追求它;我隐藏着的‘善’,你却毫不注意,你房的墙壁上绘满了图画,你听见笛声,就从你放荡床上起来。你筑了七个祭坛来奉祀我所受的罪孽,你吃了不应当吃的东西,你衣服上绣着三个耻辱的记号,你崇拜的不是能够久存的金或银的偶像,确是会死去的肉身;你把香膏涂在他们的头发上,又放了白榴在他们的手中;你用番红花擦他们的脚,又在他们面前铺上地毯;你用银粉染他们的眼皮,用草药擦他们的身体,你在他们面前鞠躬到地,你把我偶像的宝座放在不知何处。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又打了人的生命簿。
上帝对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你弄伤抚养你的双手,你轻视给你奶吃的乳房,让向你讨水喝的人忍渴而去;亡命的人晚上把你藏在他们的帐幕里,你没等到天亮就告发了他们;你的仇敌没有害你的性命,你却暗算了他;你的朋友跟你在一块儿走路,你为了得到钱就出卖了他;对那些给你带来‘爱’的人,你却以恨报答。”
人回答说:“我的确做过这些事情。”
上帝合了上人的生命簿,说:“我一定要把你送到地狱里去。”
人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到地狱,你有什么理由?”
“因为我一直住在地狱里在。”人回答道。
裁判所中寂静无声。
过了一会儿,上帝对人说:“既然我不可以把你送进地狱,那么我一定要送你到天堂,我的确得送你一天堂里去。”
人又叫起来:“你不能”。
上帝对人说:“为什么我不能送你进天堂,又有什么理由?”
“因为不论在什么地方,我绝对想象不出天堂来。”
判断所里寂静无声了。
(摘自《打工族》2005年第12期)

下面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里“人”是一个十恶不赦、毫无人性的歹毒者,他只能生存在人性罪恶深渊的“地狱”里,世世代代受到正义和善良的谴责与诅咒。
B.②小说开篇就历数“人”的罪状、残酷、凶狠、贪婪而无情,由于他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失去了原有的和睦与安宁,人们陷于水深火热中。
C.“人”将那些居住在沼泽地里的、过着和睦的生活的、赞美着上帝的麻风病人赶至大路上,是说“人”对穷困潦倒的病人也毫无怜悯之心,而更加丧心病狂地迫害他们。
ycy
D.上帝两次打开“人”的生命簿:前次证实他的以恶报善;后次验明他的逐恶弃善,这些事实都说明他的罪孽深重、恶贯满盈。

E.“人”是一个典型人物,他身上集中了邪恶、罪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代表性。

上帝对人“人”说:“你一生都在做坏事”,“你让太阳看见你的丑行,让月亮看见你的疯狂”,“你以恶报善,用侵害报答仁慈”请就这二句话的含义和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答:

按理说人生活在地狱中应特别向往天堂,为什么“人”却拒绝向往天堂呢?请说明理由。
答:

小说为什么取名为“裁判所”?面对“人”的无理取闹,“裁判所中”却是“寂静无声”,甚而至于“寂静无声了”,请就这些艺术处理手法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海龟
张抗抗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文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在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滥竽充数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只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然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又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
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评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专著,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回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文中有两个悬念,分别是什么?
答:

.这篇小说以“海龟”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答:

这篇小说用明线和暗线相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明线写海龟的故事,暗线写父亲的故事。有人说,这种安排是最佳选择,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请申述你的理由。也有人说,不如用单线来展开故事情节,例如只写父亲的故事,海龟的故事作为陪衬,如果你同意这种说法,也请申述你的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遗言滕刚
1875年6月的一天傍晚,一个专门收购遗言的商贩出现在长江平原南部的一个小城。他挑选护城河边的一个小客栈住下。当天午夜,他在小城的大街小巷张贴了十几张广告。广告这样写道: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黄金有价,遗言无价。一个人的临终遗言是他留给人类最宝贵的财富,本人专门收购遗言,每份遗言10块大洋。欢迎出售遗言,本人服务上门。联系地址:新北门客栈西厢。
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小城,在平静的小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人们首先要核实这一消息的真假。因为这个消息听起来不可思议,居然有人专门收购遗言,而且出这么高的价钱,比废铜烂铁贵100倍。但是去过新北门客栈的人都证实这不是玩笑,是千真万确的。头上扎着红头布的商贩不仅告诉前来打听的人确有其事,而且告诉人们他这一行当的规矩。不是所有的遗言都可以收购的,必须是即将死亡的人向他口授的遗言,他才收购,他才会出这么高的价钱。商贩还向好奇的人们演示了他手中的拨浪鼓。那是一个神秘的装置。把写有遗言的纸从它侧面的缝隙插进去,旋转几下,就卷进去了,再也打不开。商贩说,没人能打开。但是,善良的市民们在证实这一消息的真实性后,很快发现这个事情有许多可疑之处,甚至是个骗局。首先是他为什么收购遗言?对此,商贩的解释和他在广告上说的一样,他一再强调,人间没有什么比遗言更值钱的了。他会反问你,你能说出什么东西比遗言值钱吗?更让人们可疑的是,他出这么高的价钱买遗言作什么用?作为一个商人,他如何赚钱?他把遗言卖给谁?谁会出这么高的价钱买遗言?对这个问题商贩讳莫如深,从不正面回答。不过,他说,不是你们给我钱,是我给你们钱,我骗你们什么呢?
尽管人们对商贩议论纷纷,将信将疑,但有一点人们是坚信不疑的,那就是没有人会出售遗言给他,没有人会为了10块大洋出售遗言给他。何况,一个人的遗言,或多或少会涉及个人及家庭的隐私,人们怎么会把秘密或隐私告诉一个素不相识的商贩呢?
家住城门口的钟表匠,是商贩来小城后,第一个濒临死亡的人。钟表匠当初也和市民们一样,觉得商贩十分可笑十分可疑,坚信不会有人出售遗言给他。但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突然恳求家人把商贩请来,他要出售遗言。家人坚决反对。钟表匠流着泪说,我临死前就这一个要求,请你们满足吧。家人只好把商贩请来。商贩在膝盖上铺一块红布,用纸记下钟表匠的遗言,看着钟表匠吞下最后一口气,把遗言卷进拨浪鼓,丢下10块大洋,扬长而去。
说起来叫人难以置信,以后小城的人临死前都会把商贩叫过去口授遗言,这已经成了小城人死亡之前不可缺少的仪式。商贩就这样,在小城站住了脚,生意越来越红火。人们永远困惑不解的是,商贩收购这些遗言干什么?他怎样赚钱?为什么那些临终的人都会把商贩叫去把遗言卖给他?
1878年7月的一天傍晚,商贩赶着马车离开了小城。商贩一边摇着拨浪鼓一边喊道:“收购遗言,10块大洋一份!”小城的人目送商贩,看着商贩手里那个装有遗言的拨浪鼓,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晃悠晃悠的。

“遗言”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它对本文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答:

为什么钟表匠和小城的人们在临终前都向商贩出售了遗言?
答:

微型小说常常以构思奇巧取胜。请简要分析本文构思的奇巧之处。
答:

小说中人们对商贩收购遗言的目的困惑不解,你认为商贩收购遗言的目的是什么?请写出你的两种猜测并说明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一棵树谢志强
年轻的国王登基,他打算在广场作一次演讲。他有一张能言善讲的嘴。
大臣便按国王的意图去张罗。可是,广场没有演讲台,国王必须站在高处来演讲,那得搭个演讲台。
最后,大臣选定了广场旁侧一棵古老的大树。没有记载那是什么树。不过,大树姿态就是一个演讲台。大树的年龄没谁说得清。似乎都城还没建立,它已存在了。或许是它的存在吸引了居民受它的庇护,聚居起来,渐渐演化出一个城市。它的周围都是最老的房子。
大臣带领几个木匠来锯树。只要齐腰砍断,再用树枝树杈搭个护围,便是一个理想的演讲台了。大树很粗壮,须五六个汉子牵手围定。
离大树不远的一个老人出面阻止,他不让砍树。老人平时沉默寡言,据说,他只跟树讲话,早早晚晚,他坐在树阴下独语,也不知他说些什么,居民已以为常,以为他神经失常。奇怪的是,树似乎有反应,老人讲一阵子,树的枝叶便抖擞着发出喧响,似乎听懂老人的话语,还有点激动。或者,大树发出声音,老人嚅嗫地说起什么。老人和大树之间有着惟有双方知道的秘密。
老人终于阻拦不住了。大树不属于他。老人默默地流泪。演讲台转眼便搭起来了。老人的身影不再出现。居民并没有留意。
国王出现在广场,大树改装的演讲台一下子托起了他的形象,他站在大树剖面的圆台上,话语开了闸一样滔滔不绝。广场上人山人海。
国王正讲在兴头上,突然听到一个声音,是哭泣的声音,很低微的呜咽,似乎又远且近。接着,国王的脚下在颤抖,像沙漠的风暴刮过来,却没有风,而枯萎的大树确实在颤抖,那哭泣有了来源,在国王的脚下。
国王无法继续演讲了,他想着:这是一个什么兆头。哭泣声传染了人们,广场的激昂情绪低落下来,人们感到冥冥之中的惩罚即将降临。广场骚动了。
国王走下了演讲台。大臣进言:可能是老头在作祟。国王来到老头的土坯屋。老人已病在卧床。老人的嘴不停地嚅动着,像在诅咒,或倾诉。老人似乎没看到国王驾到。
大臣动怒,欲指示手下拉起老人。国王摇了摇头。国王俯身,凑近老人的嘴巴。国王闻到一股淡淡苦涩气味,国王想起了那是剖开的大树的气味。
国王依稀听见了老人的叙说:这是一棵经历了数代王朝的古树,现在大树不能再倾听和感受来自沙漠的声音,大树伤心了,大树说永恒的是沙漠。它幼小的时候,听着风声、沐着光线生长着,它吸引了人们。
国王记起了父王的遗愿:要找到名叫一棵树的地方,那是父王的先辈开创王国的地方。他没料到他站在那个发源地——一棵树,一棵古树,一棵默默地见证了一代一代国王的大树。国王发现他演讲像云影一样霎时消逝。
国王忽感自己衰老了许多,只说:老人不能死。

文中“唯有双方知道的秘密”一句中的“秘密”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大树的古老?(6分)

文中的大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5分)

这篇文章能从多方面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现实,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来谈谈你的认识。(6分)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