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训俭示康①
司马光
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应之曰:“孔子称‘与其不逊也宁固’;又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又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嘻,异哉!”
近岁风俗尤为侈靡,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吾记天圣中先公为群牧判官,客至未尝不置酒,或三行五行,多不过七行。酒酤于市,果止于梨、栗、枣、柿之类;肴止于脯、醢、菜羹,器用瓷、漆。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近日士大夫家,酒非内法,果、肴非远方珍异,食非多品,器皿非满案,不敢会宾友,常数月营聚,然后敢发书。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嗟乎!风俗颓弊如是,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御孙②曰:“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是以居官必贿,居乡必盗。故曰:“侈,恶之大也。”
昔正考父饘粥③以餬口,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季文子相三君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君子以为忠。……石崇以奢靡夸人,卒以此死东市。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其余以俭立名,以侈自败者多矣,不可遍数,聊举数人以训汝。汝非徒身当服行⑤,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节)
【注释】
康:指司马康,司马光的儿子。御孙: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正考父饘粥:正考父,春秋时期宋国的大夫,孔子的远祖。饘,稠粥。粥,稀粥。④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季孙行父。三君,指鲁文公、鲁宣公、鲁襄公。⑤服行:实行。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不以为病病:疾病 |
B.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非:不对 |
C.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丰: 丰收 |
D.孟僖子知其后必有达人达:显达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作者“以俭素为美”的一组是( )
①人皆嗤吾固陋,吾不以为病 ②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
③居位者虽不能禁,忍助之乎 ④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⑤夫俭则寡欲 ⑥聊举数人以训汝
A.①③⑤ | B.②③⑤ | C.③⑤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中第一段多处引用孔子的话语,又把“古人”与“今人”对“俭” 的不同态度作对比,目的都是为了能更明确地提出论点。 |
B.文中叙举“先公”宴客从俭之事,是以长辈的身分,从家风的角度进行正面教诲,娓娓而谈中尤显亲切,让人更易接受其主张。 |
C.文章最后一段举正考父、季文子的例子是从正面说明“以俭立名”,举石崇、寇莱公的例子则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不俭”必“自败”。 |
D.从这篇深入浅出的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光已敏锐地洞察到,一个人对待物质生活的态度,将会影响到他事业的成功或失败。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古人以俭为美德,今人乃以俭相诟病。(3分)
(2) 汝非徒身当服行,当以训汝子孙,使知前辈之风俗云。(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给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选出正确的一项 ()
(1)悟已往之不谏(2)世与我而相违
(3)园日涉以成趣(4)审容膝之易安
A.进谏互相成功审查 |
B.挽回偏指一方成为明白 |
C.规劝观察形成审问 |
D.谏言面貌完成审视 |
选出下列各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
A.问征夫以前路:问被征召服役的人,前面的道路(有多远)。 |
B.策扶老以流憩:拄着拐杖,一会儿行走,一会儿休息。 |
C.既窈窕以寻壑:有时沿着幽深曲折的溪水进入山谷。 |
D.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而了却此生。 |
对《归去来兮辞》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提到‘“松菊犹存”,后又写到“抚孤松而盘桓”,借松、菊表现了诗人傲世遗俗的精神面貌。 |
B.“归去来”即归去之意,表现了诗人远离官场,“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不与封建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精神。 |
C.“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一句是说,陶渊明心里害怕到远方去服徭役。 |
D.“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暗引了楚接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意思是说出仕已错,而归隐还不晚。 |
翻译下列句子
①田园将芜,胡不归?
②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③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拘于时,学于余。(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序”,回答“序”后的问题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①,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②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③,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对加粗加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生生所资(维持生活) | B.脱然有怀(霍然,忽然) |
C.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找) | D.因事顺心(顺遂心意) |
判断“以”字用法,正确的选项是( )
①耕植不足以自给②诸侯以惠爱为德
③家叔以余贫苦④足以为酒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
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
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 )
A.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等到过一些日子,便产生留恋故园的怀乡感情 |
B.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本性任其自然,这是勉强不得的 |
C.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到痛苦 |
D.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 |
下列选项是对本文文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原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
C.陶辞官而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
D.当然其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疾:强 |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的风尚 |
C.君子不齿 不齿:极度鄙视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惑:糊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顺风而呼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以学习的作用来论述“学不可以已”。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来阐说,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
B.《劝学》选段连用四个生活中常有的经历来设喻,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无法容忍的批判态度。 |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图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