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会通过的《水电与可持续发展北京宣言》强调,支持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水电的可持续开发,同时要高度重视水电开发对社会、环境及生态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我国能源紧缺,同时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开发利用还不到25%。优先发展水电是我国能源发展的重要方针。近年来,我国总结了建国以来水电开发的经验教训,要求水电工程项目的选择和建设,都要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相协调,真正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新建的水电工程项目都必须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向环保部门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法律规定的审批部门审查通过后,方可立项。
从唯物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分析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15分)
(22分)2011年11月3~4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六次峰会在法国夏纳举行。这次峰会是在欧洲债务危机引发国际全融市场剧烈动荡、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世界经济复苏面临新的复杂因素的大背景下举行的。针对上述复杂形势,各方在峰会上承诺继续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经济增长,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共同维护来之不易的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会上,胡锦涛主席发表了《合力推动增长 合作谋求共赢》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我国对走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加强全球经济治理,实现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的立场和主张。胡锦涛主席提出“五个坚持”,即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简明扼要,切中要害,传递了保增长、促稳定、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明确信号,引起与会领导人的强烈共鸣和高度赞赏。
(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体现了“当代国际社会”哪些知识?(12分)
(2)分析胡锦涛主席提出的“五个坚持”蕴涵的生活与哲学道理。(10分)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决定》的起草工作。历时近6个月的起草过程中,中央有关部门深入37个直辖市区、省会城市和地级市的企业、农村、高校和宣传文化单位进行实地考察,广泛地同各地的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基层群众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8月,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当面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对决定稿的意见和建议。文件稿起草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发扬民主、广开言路的生动实践。
材料二:《决定》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研制,提高我国出版、印刷、传媒、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总之要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以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1)结合材料一,分析《决定》起草民主过程的政治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政府为什么要重视科技自主创新?
图一:2010年8月—2011年9月我国CPI走势和2012我国CPI走势预测
图二: 2006-2011年第三季度GDP总量及增速和2012年GDP增速的预测
注:①对2012年预测数据来源于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对第12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颁奖晚会的数百位经济学家、企业家问卷调查结果。②CPI反映了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总体价格,通常作为观察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国际上通常把3%作为通胀警戒线。③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较大。2011年开始中央把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
材料二: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和通胀压力并存。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以“扩内需、保增长”为主线增加4万亿投资,使2008、2009两年经济总量“保8”目标得以实现,但通胀隐患也就此埋下。2011年,随着物价的“涨”声一片,控物价成为调控重点。进入2012年,伴随着CPI逐渐回落,稳增长、调结构替代控物价,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央指出,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运行。调结构就是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但也有专家指出,通胀压力仍然存在,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转向多元: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还要调结构。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
(2)用发展生产力的意义和科学发展观的知识,说明中央宏观调控“既要稳增长,又要防通胀,还要调结构”的原因。
(3)材料二中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及调整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矛盾分析方法的?
受宏观经济环境影响,2011年下半年以来,安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融资难、生产成本高等诸多困难,引起了各方的高度关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安徽省中小企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62.8%,其主要成分是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在推动安徽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对安徽具有全局和战略性的重要意义。
(1)结合材料一,说明安徽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依据。
材料二
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现状,安徽省政府召开了省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会议。会议决定通过搭建“五五平台”,在融资、开拓市场、缓解企业用工短缺、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供服务等方面为全省中小企业排忧解难。
(2)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省政府做法的认识。(12分)
材料三
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机遇与挑战并存。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企业坚定信心,鼓足勇气,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转型升级,利用好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力措施,就能化解危机,实现中小企业的浴火重生。
(3)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角度分析材料三所述观点的合理性。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安徽某校高二(1)班分成三个时政学习小组围绕全会决定开展探究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聚焦安徽
甲组同学了解到,“十一五”以来,安徽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全国率先完成改革重点任务。目前全省已有401家经营性文化单位实行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的并购重组,培育了一批有实力、有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安排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为转制文化单位和新办文化企业实施补贴;借助独特的科幻和动漫技术培育芜湖方特主题公园等安徽文化品牌;积极推动文化企业进军国际市场,加强出口平台和海外营销渠道建设,安徽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创造了多个全国“第一”。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简析安徽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观点评说
乙组同学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因此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是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请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你对乙组同学观点的认识。
★历程回顾
丙组同学经过探究获悉,中共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有一个认识过程: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的新形势,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文化产业”概念;党的十六次明确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文化建设的认识上实现了重大变破,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党的十七大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高度,对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做出新的部署,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中央把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为国家战略。
(3)结合材料,从“求索真理的历程”角度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