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琴 王
文/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着两种看法的理解。
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 的潺潺流水……”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及给人们内心带来 的愉悦。 |
B.文中“琴王”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 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
C.“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既含蓄地交代琴王应该已经死了,也使作品“戛然 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琴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
D.琴王的琴声“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 |
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可以安然赴死了。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
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太空中的水资
水是地球上最宝贵的资源,在航天中也如此,水是维持航天员生命和进行正常工作的最基本条件。航天飞行中每名航天员每天的用水标准是21.6千克,如果以3名航天员飞行200天计算,水的供应量近13吨。这么多的水完全从地面带上去是很难实现和不经济的,因此,凡是准备进行长期载人航天的国家都需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利用航天飞行中产生的废水,通过再生式生保系统变废为宝,成为可以供航天员饮用和使用的水。航天员飞行中产生的汗液,呼出的气体和排泄出的尿液就成为宝贵的水资源。
美国宇航局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一座楼房内,有一间特殊的房间,里面放着一个与国际空间站一样的模拟舱,舱内有一个ECLSS模拟器,以及自行车、划船器和脚踏车等运动器材。工作人员正在那里用力地锻炼,只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多出汗,将自己的汗液收集到一个容器里。他们这么做是为了进行一项生保系统设备的验证实验。
这套系统的全称是再生环境控制与生命支持系统,或者称为ECLSS模拟器。这个系统是由马歇尔中心美国宇航局的工程师们负责设计和改进的水再生系统,用途是回收国际空间站的废水,其中包括航天员的汗液、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和尿液,将它们再生出可饮用的水,供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们饮用。
参加此实验的有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100多名工作人员,他们每天在舱内要进行1小时的实验。实验中被试者的汗液、呼出的水蒸气和整夜挂在舱内浸满汗水的衣服和毛巾蒸发出的水蒸气都是这次实验的宝贵材料,被收集到ECLSS模拟器的液体收集装置内。
2009年,国际空间站上的航天员将从3人增加到6人,人增加了,原来空间站上的一个厕所就显得紧张了。美国宇航局最近斥资1900万美元为空间站新增加了一套厕所系统。新厕所不仅可供航天员排泄,还可以将他们的汗液、尿液以及生活废水等收集起来并处理转化成为纯净水。此厕所由俄罗斯制造。这个太空厕所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昂贵最复杂的厕所,就像在地球建造一个市政处理中心一样,是一项很复杂的工程。最复杂之处是它要将航天员的尿转化成饮用水,而不是像之前那样把小便撒向宇宙空间。2008年11月,新厕所已由美国航天员带到了国际空间站的美国舱段。目前,从尿液储存容器中回收的水已可以用作其他用途,但是否可以供航天员饮用,还需特水的样品送回地球,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纯度检验。下列对“太空中的‘水资源’”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航天飞行中产生的废水,通过再生式生保系统再生出可供航天员饮用和使用的水。 |
B.航天员飞行中产生的汗液,呼出的气体和排泄出的尿液是太空中宝贵的水资源。 |
C.ECLSS模拟器将太空飞行中的废水转化为可饮用水,为航天员提供宝贵的水资源。 |
D.以前,航天员排出的尿液往往直接撒向太空,这是对太空提供水资源的一种浪费。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3名航天员飞行200天的水供应量近13吨,因此太空中的水资源极为宝贵。 |
B.马歇尔太空飞行中心的一项实验将被试者的汗液等收集到ECLSS模拟器内。 |
C.ECLSS模拟器是专为回收国际空间站的废水,并将其再生出可供饮用的水而设计的。 |
D.俄罗斯为国际站制造的一套新厕所系统能将航天员的尿液转化成饮用水。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航天员太空中的用水问题是每个准备进行长期载人航天的国家都需要解决。 |
B.能将航天飞行中产生的废水收集起来再生出可饮用水的设备是国际空间站需要的。 |
C.ECLSS模拟器模拟成功,将可为国际空间站的航天员提供饮用和使用的水 |
D.美国为国际空间站选用俄罗斯制造的太空新厕所表明俄罗斯在这一领域领先美国。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题
狂人简说
孟隋
“狂”在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上俨然成为了一项传统。在古代中国,多数懂得洁身自好的文人、士人骨子里都或多或少有些狂狷之气。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在夫子看来,“狂”简直成为紧靠最高美德的次优选择,可见,他也是喜欢“狂人”的。狂人一般都身兼二任,既狂又狷。狂指的是自视甚高,懂得进取,超越流俗;而狷则指性格耿直、洁身自好、有所不为。
曾经“凤歌笑孔丘”的楚狂接舆大概是最早被记录在案的狂人。他坚决地避开庸俗、混乱的政治,终身不仕。庄子秉承了这个传统,身处乱世,而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楚王请他任国相,面对这样的诱惑,庄子竟然“持竿不顾”,依旧悠闲地钓鱼!他还说,自己宁愿像沼泽里的一只乌龟那样拖着尾巴自由地游弋。这是先秦之狂,在这里,狂主要表现为“洁身自好”的一面。
秦汉时期当首推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命的司马迁为狂人之代表,他的狂表现为一种隐忍、一种顽强、一种激奋。随后的魏晋时期绝对是一个盛产狂人畸士的年代。一部《世说新语》写尽了当时的“名士风流”,其中最不乏的就是狂人——刘伶故意赤身露体,还自称是“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阮籍喜欢驾车漫无目的地出行,遇到了歧路就“痛哭而返”。像这样的狂人畸行在《世说新语》中还多得是。嵇康可能是最狂的一个吧。他因为喜好“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激怒了残暴的司马氏,可是当权者最终把嵇康送上刑场之时,嵇康依旧是狂放的,大气的。他潇洒地弹奏了一曲《广陵散》之后,长叹一声:“《广陵散》于今绝矣!”乃引颈就戮,颜色不变。他一生都是爽直狂放的、潇洒慷慨的,临死仍然不改其本色。魏晋时代的狂是面对黑暗、面对虚无的生命之舞,名士们在死神的嘴边纵情抒发自己的生命力。他们的狂是一种追求生命本真状态的冲动,他们用荒诞的行为控诉那个不合理的世界。正如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所言,“崇奉礼教的看来似乎很不错,而实在是毁坏礼教;不信礼教的,表面上毁坏礼教者,实则倒是承认礼教,太相信礼教。”这些狂放不羁的名士虽然自称“非汤武而薄周孔”,但是他们却是真正的信仰周孔的,他们的信仰是发自良心的信仰。
“狂人传统”经由唐之李白、宋之苏轼、元之关汉卿以后,到明代中后期终于又得到一次大爆发。疯癫的唐寅、激奋的李贽、神经质的徐渭、唯美的汤显祖……无不是以狂自命之人。以狂为特征的中、晚明文人们,其实是以疯癫的行为发动了一场思想启蒙革命,来推翻古典理性的统治。徐渭用荒诞去讽刺传统禁欲主义的虚伪与困境,表明禁欲的古典理性不能达到道德的完善。唐寅则以艳情与世俗之趣,以装疯卖傻的癫狂,自绝于政治;李贽激烈地反对对孔子进行个人崇拜,为当世所不容,最终自杀于狱中。总之,这是一个真性情的年代,是一个追求口无遮拦、追求“童心”、“本色”的年代。庄子呼唤的“真人”在晚明大规模地出现了。
“狂”总是与“真”联系在一起,狂人就是忠实于自我的人——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想就怎么做。社会那套虚伪的做派、政治那黑暗的现实对他们都无可奈何。狂人是直面中国的存在主义者,他们追求生命的本真状态,他们向死而生。难怪在1918年鲁迅会借一个狂人之口来说出中国历史“吃人”的秘密!狂人总是忠实于道德的本性去反抗社会的不合理。中国古代,道德中心与权力中心总是合二为一的,道德从来都是权力的衍生品。那些政客强人们以暴力、卑鄙为手段取得成功人士的地位以后,即使放纵、残暴,也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道德成为装饰品的时候,狂人就成了说真话的消极反对派。在那样的世界中,说“狂人传统”守卫着这个民族的良心,一点也不为过。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因为文人、士人骨子里都或多或少有些狂狷之气,所以“狂”在中国文人的精神谱系里形成了传统。 |
B.孔夫子认为,狂者自视甚高,有进取心,超越流俗,是一种较为高尚的道德。 |
C.狂者虽有进取心,但又不愿做官,表现出一种清高气质,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性格矛盾的两面。 |
D.狂者实际上有很高的道德追求,而这种追求一旦不能实现,他们就采取消极避世的态度。 |
E.狂人向死而生,他们以生命为代价,使“狂人传统”成为我们民族良心永恒的守卫者。下列对文章中狂人行为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刘伶故意赤身露体,表达出一种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求。 |
B.阮籍遇到了歧路就“痛哭而返”,表达了他面对黑暗、虚无的社会的反抗。 |
C.嵇康叹息“《广陵散》于今绝矣”,对他们所坚持的狂人传统的断绝表达了深沉的悲哀。 |
D.李贽激烈地反对对孔子进行个人崇拜,体现了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在风、太阳、水流和潮汐之后,挪威一家公司准备利用另一种自然现象——淡水和海水碰面时释放能量——来生产洁净的电能。
这使挪威在这个星球追求洁净能源的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步,该国已经向世人展示了位于奥斯陆海峡堤岸上的全球首个渗透能发电厂原型。这个项目规模不大,但能证明渗透能的巨大潜力。
Statkraft能源公司该项目负责人斯泰因•希尔哈根说:“这是可再生能源的—种形式。与太阳能和风能不同的是,不论天气如何,它都能产生可以预计的数量稳定的能源。”
渗透能依据的是自然总是在寻求平衡的原理,该原理也适用于浓度不同的液体。当淡水和海水在薄膜(一种会留住盐分但让水通过的薄膜)两侧相遇时,淡水就会被引向海水—侧。这股水流向海水一侧施加压力,而这个压力能被用来驱动涡轮机,从而生产电力。
渗透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它使得植物能够通过叶子吸收水分,在工业中被用来淡化海水。但是挪威的这项试验(其原型产生的电力只够带动一台咖啡机)将是渗透现象首次被用来产生能量。
该电厂刚开始可能只产生2到4千瓦的功率。希尔哈根表示:“目前重要的事情是测试和验证此项技术,而不是产生大量电力。”该公司希望在2015年前建成具有商业规模的发电厂,生产足够1万户家庭使用的电力。
该公司表示,渗透能每年在全球具有产生1700万亿瓦时电力的潜力,相当于目前欧洲半年的电力产量,或者是中国2002年的能源消耗总量。
Statkraft能源公司自己也承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首先要找出制造能效更高的薄膜的办法。
目前这个发电厂的效率水平是每平方米薄膜的发电功率为1瓦。该公司表示,它计划在—段时间后,安装每平方米发电功率达到2到3瓦的薄膜,但要使渗透能有利可图则需要到每平方米5瓦的效率水平。
特文特大学薄膜研究所的热拉尔德•晋尔塞利说:“这肯定是我们继续努力的方向。”他还表示,假以时日,薄膜的效率水平会达到每平方米5到6瓦。
(选自2009年11月24日《参考消息》)下列关于渗透能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渗透能可以产生于不同浓度的液体相遇时为达到平衡而形成的压力。 |
B.渗透能是一种洁净、可再生的能源。 |
C.渗透能比太阳能、风能更稳定,更可预计。 |
D.渗透能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它具有巨大的潜力。 |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利用渗透能之前,人们已尝试过利用风、太阳、水流和潮汐产生洁净的电能。 |
B.在研究渗透能发电方面,挪威在理论研究和实践上都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
C.挪威的渗透能发电厂原型只能产生极少的电力,却能够证明渗透能的巨大潜力。 |
D.渗透能发电现在还处于测试和验证阶段,不能供社会实际使用。 |
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植物通过叶子吸收水分这一过程也可以用来生产电能为人类服务。 |
B.Statkraft能源公司研究渗透能发电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开发渗透能的商业价值。 |
C.商业规模的渗透能发电厂建成后全球将每年生产1700万亿瓦时的电力。 |
D.将来能否利用渗透能产生大量电力,决定于能否制造出高能效薄膜。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敬畏伦理与社会和谐
在中国,“伦”“理”二字的合用,最早见于秦汉之际成书的《札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所谓“敬畏伦理”,是指人类在面对具有必然性、神圣性的对象时所遵循的警示、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敬”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它促使人们“自强不息”、有所作为;“畏”显示的是一种警示的界限和自省的智慧,它告诫人类应“厚德载物”、有所不为。
敬畏伦理是在人类特有的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敬畏感不是与生
俱来的自发情感,即是说它不是单纯依附在人与动物身上的自发的畏惧或恐惧的感觉,而是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性情感。它是社会、文化、历史的产物,是一切善恶观念的基础。敬畏感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的。敬畏感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没有敬畏感的时代是野蛮的时代,没有敬畏伦理规范的社会是无序的社会。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客观必然性、不可抗拒性,使得人类有足够的理由去敬畏它,而不是去冒犯和亵渎它。对必然性的认识、敬重与遵循,有利于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和谐。
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中国哲人对“天人合一”境界的向往、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都凸显了敬畏伦理为人类自身立法的恢弘气象。对神圣事物或力量的敬畏,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而且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在人类进化的历程中,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从而对自然的合理演化、社会的有序发展、人类的文明进化起着积极的作用。东西方贤哲们大多都表达过他们的“敬畏”之情。孔子曰“君子有三畏”,其首畏是“畏天命”,即对不可抗拒之必然性的敬畏;老子则表现出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海德格尔认为,“畏之所畏就是世界本身”。正是出于敬畏之心,出于人性中蕴涵的与宇宙万物共生共荣的内在诉求,人们才崇奉被称为敬畏伦理的道德规范,并将拥有这种道德品格的人称为君子、圣贤。
当今时代,随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水平愈来愈高、改造世界的能力愈来愈强,一些人的敬畏感却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也在逐渐弱化。这种趋势的存在,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张扬了人的主体性,但也相应地滋生、助长了人类病态的痴狂,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云:“狂性自歇,歇即菩提。”正是人类明智的“狂性自歇”才使得敬畏伦理的智慧之光普照大地,人类也才不至于毫无顾忌地为所欲为,进而才得以拥有自己的自然和精神家园。
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公民的人格完善,而公民的人格完善取决于仁爱之心的培育、社会责任感的加强、道德境界的提升和对必然性律令的敬畏。人类应该有所敬畏。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即对人的狂妄浅薄、妄自尊大、不自量力等予以合理规约。这种限制和规约,有助于人类心灵的净化、人格的完善,特别是在人的主体性已得到极大张扬的今天,尤为必要。下列各项不属于“敬畏伦理”的表现的一项是()
A.《礼记》中对“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的记载。 |
B.康德对“头上的灿烂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令”的敬畏。 |
C.中国哲人对“慎独”“敬其在己者”的崇尚。 |
D.《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四》中对“狂性自歇,歇即菩提”的表述。 |
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是人类用以规约自身言行的道德规范和伦理准则,人们在它的约束下有所为或有所不为。 |
B.敬畏伦理是在人类敬畏感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自然、社会、文化和历史的产物。 |
C.敬畏感始终处于生成的过程之中,它不是愚昧、猥琐的代名词,而是人类拥有伦理智慧的象征。 |
D.对和谐与秩序的追求是人性使然,这种追求使得人类必须对自身的言行进行约束和规范。 |
下列关于人类要有“敬畏伦理”的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敬畏伦理”不仅是人类的伦理义务和责任,也是人类自身生命情感的内在诉求。 |
B.“敬畏伦理”警示着人们的思想,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是人类培养理想人格、安身立命的根本。 |
C.当今时代,一些人的敬畏感愈来愈淡漠,“敬畏伦理”所具有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逐渐弱化,这增添了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
D.对敬畏感的褒扬,并不意味着宣传愚昧与迷信、抹杀人的主体能动性,而是主张对人的主体性加以适度限制。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
曹晖
所谓“视觉文化时代”,也称“读图时代”,是指全球化以来,文化出现了一种从以文字和语言为‘中心的理性形态,转向以图像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形态的变迁。20世纪最后十年,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审美日益摆脱精英姿态而向社会生活领域渗透和泛化,最终结果是艺术和审美的生活化、普泛化,而其伴随的表现形态就是生活世界的视觉化、图像化。可以说,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正在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然而应该引起注意的是,在视觉文化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作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创造力的美育,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我们以当代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电影中“奇观”效果以及“暴力美学”为例,分析美育在内容和方法上面临着何种冲击与影响。
在视觉文化时代,电影格外青睐一种被称为“奇观化”的艺术表现方式。“奇观化”主要指电影借助高科技手段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奇幻影像,作为一种电影表现手法,它轻叙事而重场景,因此契合了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视觉文化时代的电影更将奇观效应作为电影构成的主要支撑,注重场景的铺陈和空间的展示,弱化时间,突出空间,大幅度地削弱情节和叙事。如张艺谋导演的《英雄》,该片给观众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电影所呈现的场景奇观:在色彩上运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交替铺陈画面来营造视觉交响,黄叶漫天、红衣舞动、湖面如镜,武者交流;粗犷的敦煌沙漠、壮阔的内蒙古胡杨林,秀美的九寨沟风景。在《英雄》中,一切都是视觉的震撼以及对于高科技媒介的顶礼膜拜。
奇观虽然带来了审美的震撼,满足了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但它往往忽视了这种奇观丧面下人们对精神和文化的审美需求,忽视了一部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因为以图像来传达意义,注重眼睛的“可视”而忽视了人脑的“可思”,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将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形成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这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暴力美学”是一种在纯粹暴力趣味的追求中发展起来的美学,在电影艺术中,它主要发掘枪战、武打动作或其他一些血腥暴力场面的形式感,并将这种形式感发扬到精美绝伦的程度。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在影片中规避直接的道德评价,因此它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由于图像时代的全面来临,暴力美学与现实世界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关系,它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对美育造成了不少负面影响。暴力美学通过对暴力内容的美学化的处理,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宣扬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所以,尽管暴力影片在形式上眩目诱人,但它严重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
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美育在内容、特征和方法上发生着诸多变化。图像渗透至社会生活,以其感官性(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和听觉)、生动性(图像使人身临其境)、普泛性(图像的接受不受主体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实现图像面前人人平等)等特点为人所接受,在带给人极大的感官享受的同时,实现了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在图像的审美接受过程中人的整个感性生命投入其中。但不可忽视的是图像中“奇观化”和“暴力美学”对现代美育构成了冲击,这是视觉文化时代美育遭受的困境之一,这昭示着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与时代同步对其进行调整和改善。这样审美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在视觉文化时代恢复人性完整,唤醒人的感性,建构全面和谐人格,按照美的内在尺度塑造人类文化的创造主体,促使人类文化健康发展。
(2009年10月18日《光明日报》)
注:①于于:悠然自得的样子。②步斗:步行转折,形容脚步踉跄。下列不属于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的一项是()
A.作为电影的一种表现手法,“奇观化”重场景而轻叙事,给人以视觉审美的震撼,契合视觉文化时代影像的诸多特征。 |
B.“奇观化”带来了对美育的消解,使审美停留在视听享乐中,导致大众的被动思维和平面思维。 |
C.“暴力美学”竭力弱化艺术作品的教化功能,干扰了人的道德评价,宣扬了人们内心潜藏的暴力倾向,放大了人们对血腥的本能嗜好。 |
D.“暴力美学”美化了暴力内容,一定程度上放大了人们“嗜血”的本性,宣扬了人们潜在的暴力倾向,降低了作品的社会功能。 |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伴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地向人类社会渗透,图像的展现方式、价值取向、审美趣味已深刻地影响和规范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与现代生活的逻辑形式。 |
B.当代视觉文化的表现形式为电影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 |
C.“奇观化”这种电影表现手法是把“双刃剑”,既能满足观众追求视觉刺激的猎奇心理,带来审美的震撼,又忽视了作品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力量,导致当代大众思维方式的退化。 |
D.“暴力美学”是在追求纯粹暴力趣味中发展起来的美学,是一种把美学选择和道德判断还给观众的电影观。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电子媒介广泛深入到社会生活中,一个“读图时代”必将到来,美育的内容、特征和方法上也会发生诸多变化。 |
B.传统美育在现代性进程中虽然仍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它本身有不足之处,在冲击之下其作用显得有些弱化。 |
C.作为现代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图像美育注重人的感性特征,而图像中的“奇观化”和“暴力美学”正是追求人的视觉刺激,因而是现代图像美育的具体体现。 |
D.警惕视觉文化对美育的负面影响,改善“奇观化”的表现手法,反对“暴力美学”,有利于民族、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进而促进整个人类文化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