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琴 王
文/游睿
他很会拉琴。村子里的人都称他叫琴王。
他的琴声太动听了。琴弦拉动,一串串嘹亮的音符就接踵而出。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听他的琴,让人变得澄清。
很少有人见过他,但都听过他的琴声。他会在每个傍晚准时拉动他的琴弦
当夕阳对着山村撒下最后一丝余辉,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扛着满身的疲倦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琴声会在村子的东头悠扬地响起。
琴弦一动,人们马上就陶醉在他的琴声里。白日里所有的疲惫,所有的烦恼和不快,都在他的琴声里渐渐消融,远去。最后人们带着微笑幸福地睡去,直到第二天精神抖擞地开始新的劳作。
因为他的琴声,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
这个傍晚天空被无数道闪电残忍地划破。汹涌澎湃的洪水如凶残的巨蟒将村子死死缠住。老人、小孩,所有人都被逼到村里的一个土包上。洪水一次又一次拍打着人们的脚脖子,像死神跃跃欲试的手。村子在自己的眼前渐渐变小,几块瓦片和木板在水里打旋。有人大声地哭泣,有人唾骂,有人惊叫,有人焦躁地踏着脚步,还有人绝望地准备跳水。天渐渐黑下来。完了,似乎一切都完了。
这时,村子的东头,依旧响起了他悠扬的琴声。那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的潺潺流水,有阳春三月的花开遍地和莺歌燕舞,还有万里碧空的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那琴声像在述说,像在安慰,让人陶醉,让人忘我。
人们开始安静下来,认真地听着。渐渐没有人说话,最后连咳嗽的声音都没有。人们再一次醉了。在他的琴声面前,所有的行为都显得粗俗和浮躁。谁都不敢妄动,生怕打破这份美好。只有安静,才能维持这份隽永。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
终于,远处亮起了一点火光,是救生船来了。所有的人站了起来,但没有人拥挤,也没有人喧哗,因为他的琴声依旧那么悠扬和平静。当船靠近的时候,人们像是有人指导,都乖乖地站好,然后先是老人和小孩上船,再是妇女和男人,一切都井然有序。
最后,在他悠扬的琴声里,人们都顺利上了船。这时水越来越大,村子很快就没了。但直到船顺利启动,他的琴声还在进行,人们还陶醉在他的琴声里。
糟了,还有他!有人忽然回过神来。是呀,怎么漏了他,快喊。
喊,只有琴声在响。再喊,还是只有琴声在回答。他是聋子呀,怎么听得见
对,他就是个聋子。一个老人突然想起。人们这才完全回过神。原来他竟是个聋子!
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
小说中的“琴王”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
他的琴声为什么能让村子里的人们感到幸福和充实?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有人说,这篇小说将一个出色的音乐家放到乡村的背景下,让他在危难时不去逃命而却拉琴,这样的情节设计有失真实;也有人说,琴声给人们幸福和充实,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真实。结合文本并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着两种看法的理解。
下列关于小说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两次写到“他的琴声里,有清晨撩人心扉的第一声鸡鸣犬吠,有山间清澈见底
的潺潺流水……”用了想象和反复的手法,意在突出琴声的美好及给人们内心带来
的愉悦。
B.文中“琴王”在山村即将被淹没、人们慌乱不堪的情况下依然镇定地在拉琴的情节,
主要是为了暗示他由于耳朵聋可能不知道洪水的发生,所以最后才被洪水吞噬。
C.“就在这时,琴声戛然而止”一句,既含蓄地交代琴王应该已经死了,也使作品“戛然
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让读者默默体会“琴王”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
D.琴王的琴声“在人们心里,渐渐装进一湖平静的水”的含义是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

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他们可以安然赴死了。
E.文章结尾才点出他是聋子,向我们暗示人们并不关心他,所以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聋子,
他是属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旨,暗含了对人们冷漠的批判。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病菌影响心理与行为
病菌影响身体,不言而喻;可病菌影响心理和行为,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
病菌导致的传染病给人类和其他动物带来了沉重的生存压力。只有那些拥有能够抵御病菌威胁的身体和行为机制的物种,才能在一个遍布微型捕食者的世界里存活下去。如果把来自病菌的威胁看作一把锁,那么人类至少有两把可以开锁的钥匙。其中一把是我们熟悉的身体免疫系统,而另一把就是行为免疫系统。
不过,生物学家认为,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它不是免费的,需要付出代价。身体免疫可能发生识别错误,结果可能导致对自身正常细胞或者组织的攻击。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需要耗费相当能量,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身体免疫需要让一批细胞担任抗体,从而可能削弱或者破坏这些细胞原有的功能。因此,尽管身体免疫通常很有效,也不能经常使用。否则,没有几个人能受得了。身体免疫还具有滞后的特点,只有在病菌进入人体之后这一系统才会启动。
加拿大心理学家舍勒和邓肯提出了行为免疫系统的概念。这是一套包括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在内的复杂系统,其功能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启动之前,提早发现并远离可能存在病菌的场所或线索,从而减少疾病感染的可能。其实,很多动物都在这么做。比如,牛羊会避免在撒满粪便的草地上觅食,雌性牛蛙会避免跟已经染病的雄性牛蛙交配,一只得了小二麻痹症的黑猩猩会被其他黑猩猩孤立。
舍勒和邓肯指出,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某些个体在形体和动作方面偏离常态,因而可能被无意思地感知为疾病症状,进而导致了针对他们的歧视。
舍勒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人们歧视某些人,是因为把他们当成了病菌携带者。认为自己身子弱容易染病的人,很少跟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他们害怕染病,因此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这些人可能并未携带病菌。
害怕病菌还会导致对陌生人的恐惧。人们对自己人的偏爱,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跟我们携带有相似的病菌,因而不太可能把致命疾病传染给自己。跟自己人相比,陌生人更可能导致疾病感染。同时,陌生人也更可能有意无意违背当地的习俗,而这些习俗不少都是用来防止疾病传染的。舍勒等人发现,人们面对陌生群体,越是觉得容易感染疾病,就越是容易怀有敌意,甚至有可能产生一种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
当然,行为免疫虽然导致携带病菌者被别人孤立,但也给了他们自己观察世界的机会。写《我与地坛》和《病隙碎笔》的史铁生,疾病缠身,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跟轮椅亲密接触。他对世界的观察非常深刻,笔下不时会有富有哲理的句子。无独有偶,进化生物学的创始人达尔文也是一生为病困扰,身体不好,需要妻子照料。他长期深居简出,在孤独中笔耕不辍,完成了不少伟大的作品。
(选自《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下列对“身体免疫不是万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免疫系统在杀死病菌的同时可能会误杀我们体内的正常细胞。
B.身体免疫系统在发动攻击时可能会影响其他身体机能的发挥。
C.身体免疫系统的运作会消耗大量的能量,经常使用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D.身体免疫系统虽然能有效阻止病菌进入我们的身体,但具有滞后的特点。

下列对“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为免疫包含了情绪、认知、动机和行为等因素。
B.行为免疫是在身体免疫系统失败后启动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
C.行为免疫能让人提早发现并远离病菌,从而减少疾病感染。
D.行为免疫可能会导致一些人产生针对他人的歧视心理。

下列对“人类的不少社会心理类似于行为免疫”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形体和动作偏离常态的个体因被怀疑为病菌携带者往往被歧视。
B.一些人因害怕被病菌感染,很少与残疾人、肥胖者、破相者以及年老者交往。
C.由于自己人可能携带更少的病菌,人们往往偏爱自己人。
D.因为对感染病菌的恐惧,一些人对陌生群体怀有敌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晶莹的泪滴
陈忠实
⑴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⑵我要求休学一年。
⑶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板。获准以后我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先生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捉着长杆蘸水笔在一厚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
⑷“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
⑸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拎起我的申请书很快看完了,又专注地把目光停留在纸页下端班主任签写的一行意见和校长更为简洁的意见上面,似乎两个人连姓名在内的十来个字的意见批示,看去比我大半页的申请书还要费时更多。她终于抬起头来问:
“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
⑹“是的。”
⑺“不休学不行吗?”
⑻“不行。”
⑼“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
⑽“亲戚……也都穷。”
⑾ “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
⑿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生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⒀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一本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浮着忧郁气色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只是教务处的一位抄抄写写的年轻职员,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休学一年没啥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搁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突然灰暗起来而没有再开口。
⒁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文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上糨糊后贴在公文存根上。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说:“装好。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
⒂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我听到背后“咣当”一声关门的声音,同时也听到一声“等等”。她拢了拢齐肩的头发朝我走来,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便低着头加快了脚步,她又喊了一声“等等”,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弄丢了。”我点点头。她这时才有一句安慰我的话:“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
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垂下头避开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停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号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感觉到有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起劲儿说:“老师……我走了……”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
⒄我再次虔诚地深深鞠躬,然后就转过身走掉了……
我今天终于把几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了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我便企望自己如女老师那种泪珠的泪腺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
女先生看“我”的休学申请书时,是怎样的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在办理休学手续的过程中,“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概括。
请从表达特色及其作用方面赏析文中画横线的文字。
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几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了,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试结合全文探究“我”为什么“虔诚祈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什么是民间想象呢?苏童认为:“民间想象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现实,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有实用主义的目的。强烈的情感色彩是想象力的靠山,首先它是以一种情感安慰另一种情感,目的在于排遣现实中的诸多不适感。所谓的民间生活不需要思考,却极其需要发泄,类似怨恨、愤怒、惶恐、迷惘这样的情绪累积在一起,使得生活沉重。生活本身不提供彻底排遣的出口,只有寄托在想象上,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无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有希望的现实。”这样的民间想象一方面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另一方面又对抗现实中的不幸,依靠想象完成有希望的人生,浸透着浓郁的审美化人生精神。
②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的具体文本中可能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但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还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的,如经验性与虚拟性的融合。譬如人、鬼、神可以相互转化,天堂、阴间、人世可以相互沟通,并且时空转换中出现的各类鬼、神形象都有人性化的特点,人正是在这种相互转换和沟通中,获得了对抗现实的审美化人生,实现了人的精神愿望和理想。在《西游记》、《聊斋志异》以及民间神话、传说中,都可以看到飞腾的想象力所张扬起的人的内在精神力量以及超越现实的阔大空间世界。
③到了新时期文学,民间想象力的传统开始得到了重视,不少作家在时空转换中的文学想象也潜在地承继着这一传统,想象力开始挣脱拘泥于“事实”的规范,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的世界变得圆融开阔。新世纪以来,莫言的《生死疲劳》充分地发挥了民间想象力的作用,他把民间故事、传说以及传统小说中的阴阳两界、轮回转世等内容作为小说的整体结构框架,主要人物西门闹则在生与死、人与兽、人世与地狱之间穿行游走,不管为牛、为狗、为猪,还是为猴、为人,人有着兽的生活,兽也有着人的判断和道德伦理,这种表现当代生活、历史的想象方式,显然与现实主义的想象有了很大的区别,而有着中国式的民间想象形式,浸透着佛教、道教的某些文化因素。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新世纪文学的民间想象力还应提到苏童新近出版的长篇小说《碧奴》。苏童曾说:“《碧奴》的写作是我模拟民间想象力的一次实践,由于孟姜女哭长城的结果是眼泪哭倒八百里长城,哭泣和眼泪是想象力的核心……我后来的写作过程,其实一直在尾随那样的眼泪,比民间更狂热地描述那样的眼泪……我作为一个写作者,愿意服从来自民间的暗示,追随民间的动机……我其实是乘着民间提供的想象力的翅膀,能飞多高是多高,目的只是和碧奴一起到长城去。”这个想象力的核心就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莫言、苏童作品中的这种民间想象力不仅与中国几千年的民间文化、文学传统建立起了新的意义关系,复苏了民间想象原型在新世纪文学中的价值,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生活方式日益趋同的时候,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有可能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抗拒“欲望审美”、“经验趋同”过程中人们想象力的贫乏,复苏生命中的潜能和力量。
从原文看,下列对“民间想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想象与民间底层的生活相连,又能跳出现实,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B.民间想象对抗现实中的不幸,想象是它的武器,这是一个审美的过程。
C.民间想象在中国文学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D.民间想象不管是在古典文学还是在新时期文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下列对原文结构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引用苏童的话,从民间想象的特点方面,对民间想象这一概念作了界定。
B.第②段举例说明以汉民族为基础的民间想象的一些共同的基本特点。
C.第③段拿莫言和苏童的作品对比,说明了二人在发挥民间想象力方面的不同。
D.文章用说理和举例结合的方式阐述了民间想象的特点、表现形式和艺术效果。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力可以否定一个有希望的现实,然后制造出一个无望的现实。
B.新时期文学中的想象力由物理空间向心理空间拓展,想象世界开阔起来。
C.莫言的作品《生死疲劳》发挥想象力的核心是赋予“眼泪”撼天动地的力量。
D.挖掘和发现民族思维深处的想象力,必将带来目前文学中新的审美因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失落在水中的秘密
(加拿大)洛·卡里埃
我上小学以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我陶醉于学习拼写,把它当作新颖的游戏,而父亲对此却几乎一窍不通(我家的信都由母亲执笔),他觉得我不会再有兴趣听他讲述他在离家远走的漫长日子里遇到的奇事。
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对我说:
“该给你看一样东西了。”
他叫我跟他走。我走在他后面,一语不发,这已成为我们的习惯。他在田野里一丛枝繁叶茂的灌木前面停下来。
“这叫桤木。”他说。
“我知道。”
“你要学会挑选。”父亲指出。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小心翼翼地抚摸着一根一根的桤木枝条,样子十分虔诚。
“你要挑一根好的、十全十美的,像这根一样。”
我看了看,那根枝条和别的并没有什么两样。
父亲打开折叠小刀,割下那根精心挑选的枝条。他剥掉上面的叶片,露出赤裸的枝子,那枝子呈完美的Y字形。
“你看,”父亲说,“这枝子有两条臂,现在你用两手攥住这两臂,用力挤压。”
我按照他的吩咐,握住Y形枝的两叉,那枝叉比铅笔还细。
“闭上眼睛,”父亲命令道,“再使点劲挤……别睁眼!你觉出什么了吗?”
“枝子在动!”我惊讶地喊道。
桤木枝在我握紧的手指间扭动,宛如一条受惊的小蛇。父亲看出我想扔掉它。
“攥住,别动!”
“枝子在扭动,”我又说一遍,“我听见一种声音,像小河流水!”
“睁开眼。”父亲命令。
我猛地一惊,好像从梦中被他唤醒。“这是怎么回事?”我问父亲。
“这就是说,在我们脚下,就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淡水泉。如果我们挖下去,就能喝到泉水。我刚才是教给你怎样找泉水。这是我父亲教我的,你在学校里根本学不到的。再说这本领绝不会没有用:人不写字不做算数能过日子,可要是没水就不行。”
很久以后,我才发现父亲在这一带颇有名气,因为人们说他有一种“天生的才能”。他们打井之前总要请教我父亲。他们总是看着他闭着眼睛,紧握桤木枝的两叉,在田野里或山岗上四处走动,探测水源。父亲停在什么地方,他们就在那里做上记号,然后向下挖掘,清泉水就会从那里喷涌出来。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上过几所学校,到过一些国家,生儿育女,撰文著书,而可怜的父亲此时已长眠地下,安息在他多次找到过清泉的地方。
一天,有人着手摄制一部记录我的村庄和乡亲的影片。正是从乡亲们那里,我悄悄地搜集到那么多的写作素材。我和摄制组的工作人员一起去访问一位农场主,以便留下他伤心的形象:他花费了毕生精力为子女准备下一份遗产──当地最好的农场,可是他们却不愿意继承。在技师们安放摄影机和扩音器的时候,那位农场主搂住我的肩膀说:
“我过去和你父亲很熟呢。”
“噢!我知道。村里的人都互相熟识……谁也不觉得是外人。”
“你知道你脚下是什么吗?”
“是地狱吧?”我笑着问。
“你脚下有一眼井。打井之前我请来农业部门的专家。他们调查了一番,还分析了一锹泥土,最后写出报告说我的地里没有水。我有一大家子人,有牲口,有庄稼,我需要水啊。看到那些专家什么都没找到,我就想起你的父亲,于是请他来一趟。他起初不肯来;我知道他是厌烦我,因为我先请了专家而没请他。最后他还是来了。他走进地里,割下一根枝条,然后闭上眼睛在四处转了一阵。他忽然停下来,注意听一种我们听不见的声音,然后对我说:‘你就在这里挖吧,水有的是,足够你饮牲口用,还够淹死那些专家的。’我们挖下去,找到了水,而且是没有污染过的净水。”
摄制组已做好准备,他们招呼我就位。
“我要给你看一样东西,”农场主说,示意我不要走。“你在这里等着。”
他钻进一间一直用来存放杂物的小屋,然后拿着一根树枝走回来,把树枝递给我。
“我从来不扔东西。我一直保存着你父亲帮我找水时割下的桤木枝。我真不明白,它竟然没有干枯。”
我抚摸着主人出于一种莫名的虔诚保存下来的树枝(它确实没有干枯),心情十分激动,觉得父亲就站在我身后看着我。我站在父亲发现的泉水之上,紧闭双眼,等待枝子扭动。我希望耳边能响起潺潺的水声。
桤木枝在我手中纹丝不动,地下的泉水也拒绝歌唱。
在从童年的村庄开始的生活道路上,不知从哪里开始,我忘却了父亲教我的本领。
“不要难过,”农场主说,他肯定是联想起自己的农场和自己的童年,“现在父辈有什么也难传给下一代了。”
随后,他从我手中拿走桤木枝。
文章开头写我上小学后,父亲变得少言寡语,为什么?以此开头有何作用?
文章有几次叙写父亲用桤木枝寻水源的绝活?请用简要语言加以概括。
从选材和主题的角度分析一下有关农场主的笔墨是否多余?
文章以“失落在水中的秘密”为题,蕴涵了怎样的深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一本枯萎的书包利民
窗外的长风流淌过满树的叶子,每一片都摇曳生姿,载满了缕缕的阳光。阳光透过窗子照在那本书上,书在奶奶手中,她看得很专注,脸上有一种极恬静的神情,仿佛时光静止,如一只憩在花间的蝶。
从没见过爷爷长什么样子,记事起,就知道奶奶捧着那本书细细地看。后来年龄渐长,慢慢地知道,奶奶也曾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她读了几十年的那本书,是《宋词三百首》。每次看过书,她都把书放进一个小木盒里,动作很慢,就像收拾一种心情,收藏一份记忆。那本书,从不让我们染指。
奶奶不到三十岁的时候,爷爷就去世了,她带着几个孩子辗转如蓬。只是无论乱世兵戈,还是荒年流离,许多东西都已失落,却不曾弃了手中的那本书。真不知在书中,究竟有什么东西让她如此难以割舍离弃。我对宋词产生兴趣,与奶奶有很大的关系。
听父亲说,那本书就是奶奶的命根子。有一年老宅失火,奶奶不顾安危地冲进房中,将书抢出。此后,几乎随身携带,近年来见再无火灾之忧,才将其收入盒中。书已经极古旧,如那些泛黄的日子,可奶奶依旧用清澈如水的目光,一遍遍濯去上面岁月的尘埃。曾多次动过偷偷翻阅的念头,终是没有,我怕自己猝然的目光,会惊飞栖息于其间的那些往事。
那时我已经读了许多本宋词,《宋词三百首》更是熟记于心,只是不知奶奶的那本中隐藏着一阙阙怎样的故事。偶尔也会寻愁觅恨填上几首,有时奶奶看见,便会一一标上出律之处。我想,她的词一定填得很好吧,问她,便笑而不语。
有一次,奶奶生病住院,夜里,我陪在她床前。寂寂长夜,她丝毫没有倦意,在昏黄的灯下翻那本看了几十年的书。每翻一页,都小心翼翼,似乎怕吵醒那些过往,又怕不经意触痛时光的裂痕。不知何时,奶奶睡着了,书放在胸前。我轻轻拿下书,给她盖上被子。夜静而长,终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冲动,悄悄拿起书,很轻很柔,就像捧起奶奶少女时的心事。
书虽然极旧,却极平整,连一点儿的痕都没有。让我惊讶的是,书间的空白处,竟写了许多零散的词句,那是奶奶的笔迹。有的字迹年代久远,有的却新鲜如昨。逐一看去,那些词句虽不完整,却柔肠百结,如水之曲,如竹之幽,像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穿透茫茫岁月,敲打在我的心湖。只是,那个让奶奶千回百转、几十年来念念情深的那个人,会是谁?我想,不会是爷爷吧,爷爷是不识字的粗人,一直以为,他们的结合,也许正是奶奶所有忧伤的来源。奶奶不会用如此锦绣的文字来怀念爷爷的一切。我将书轻轻合上,放在她的枕畔,思绪如蝶翻飞,想去追溯奶奶远逝的飘摇岁月。
奶奶是在一个寂静的凌晨去世的,那时,天上有一钩淡黄的月。透过她安详的容颜,我仿佛看见遥远的当年,看见她的青春红颜,青丝如思念飞扬。经历了那么多的分散流离,无论怎样的际遇,她都不曾让心上生起层层的茧,在她生命最柔软的地方,依然满溢着最初的凄清与深情。
整理遗物时,我竟在那个装书的盒子里,发现了一本奶奶早年的日记。日记里,所有的心事都压成了岁月的书签。在少女的心中反复出现的那个隐隐约约的身影,越到最后便越清晰。竟真的是爷爷,原来,爷爷在奶奶的生命中竟是如此的完美而真挚,原来,情感的沟通并不一定非要那些纸短情长,原来,那本《宋词三百首》是爷爷送给奶奶唯一的礼物!
含着笑,带着泪,再次翻起那本书,每一页都如深秋的落叶般枯萎憔悴。可书里,那些奶奶写上去的词句,就如永不凋零的花朵。那些无边清怨,那些思念与眷恋,使得奶奶走过的所有艰难的足迹中,都盈盈盛满了一曲曲直入人心的骊歌!
一本在流年中枯萎了的书,已尘封了一段往事,而在流年中刻在心中的那份真情,却永远鲜活如初。
文章第一段有哪些作用?
请赏析文章中划线的句子。
分析、概括文中的“奶奶”的形象特点。
文章以“一本枯萎的书”为题,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谈谈你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