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石钟山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①,北音清越,桴②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③,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④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⑤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⑥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②桴:鼓槌。 ③栖鹘:宿巢的老鹰。
④噌吰:形容钟声洪亮。 ⑤涵澹澎湃:波浪激荡。 ⑥窾坎镗鞳:击物声和钟鼓声。
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①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②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
B ①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②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 
C ①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  ②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险。
D ①至莫夜月明    莫:同“暮”,傍晚。       ②空中而多窍          窍:窟窿。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②送之至湖口     ③徐而察之 ④汝识之乎    ⑤周景王之无射也

A.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各不相同。

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       ) 

A.今以钟磬置水中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D.得双石于潭上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
B.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
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
D.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出“事不目见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

翻译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将下列课文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5分,每小题3分)
(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
(2)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宪问》)
(3)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
(4)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
(5)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梁惠王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5分)
薛奎,字宿艺,绛州正平人。进士及第,为隰州军事推官。州民常聚博僧舍,一日,盗杀寺奴取财去,博者适至,血偶涴衣,逻卒捕送州,考讯诬伏。奎独疑之,白州缓其,后果得杀人者。徙仪州推官,尝丁夫运粮至盐州,会久雨,粟麦渍腐,奎白转运卢之翰,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之翰怒,欲劾奏之。奎徐曰:“用兵久,人疲转饷,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之翰意解,凡民所失,悉奏除之。
知并州,改秦州。州宿重兵,经费常不足,奎务为俭约,教民水耕,岁中积粟三百万。知益州,秦民与夷落数千人列奎治状,请留,玺书褒谕,不许。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奎出俸钱与之,戒曰:“若复失养,吾不汝矣!”其母子遂如初。尝夜宴,有戍卒杀人,人皆奔走,奎密遣捕杀之,坐客莫有知者。临事持重明决,多此类也。
召为龙图阁学士,遂参知政事。帝谕曰:“先帝尝以为卿可任,今用卿,先帝意也。”俄迁给事中。帝尝谓辅臣曰:“臣事君鲜有终者。”奎曰:“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历数唐开元、天宝时事以对,帝然之。
奎性刚不苟合,遇事敢言。真宗时数宴大臣,至有沾醉者。奎谏曰:“陛下即位之初,励精万机而简宴幸。今天下诚无事,而宴乐无度,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真宗善其言。
(《宋史卷二百八十六·列传第四十五·薛奎》)
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州缓其狱:案件
B.尝丁夫运粮至盐州部:率领
C.若复失养,吾不汝矣贷:借给
D.臣事君鲜有终者克:能够

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表现薛奎遇事敢言的一组是( )(3分)
①白州缓其狱②请纵民还州而偿所失
③凡民所失,悉奏除之④臣事君鲜有克终者
⑤保终之道,匪独臣不然也⑥大臣数被酒无威仪,非所以重朝廷也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个赌徒身着血衣在杀人劫财的案发现场被捕,被人指认为凶手,赌徒服罪,但薛奎觉得案情可疑,力请缓决,最终抓获了真凶。这体现薛奎断案明察。
B.他能体谅因雨造成军粮毁损的丁夫,请求上司停运。上司起初虽怒而欲弹劾薛奎,但最终被他说服,并免除了丁夫赔偿损失。这体现薛奎体察百姓疾苦。
C.在军费负担沉重的秦州,他力求节俭,教百姓改进耕作方法,发展生产。因此,在他调任时,百姓极力争取他留任。这说明薛奎深得百姓爱戴。
D.他拿出自己的薪俸资助弃养自己母亲的不孝儿,要他好好供养母亲;对于杀人造成社会动乱的戍卒,他能沉稳处置,果断决策。这体现薛奎为政恩威并用。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幸兵食有余,安用此陈腐以困民哉!
(2) 成都民妇讼其子不孝,诘之,乃曰:“贫无以为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邓晨字伟卿,南阳新野人也。父宏,预章都尉。晨初娶光武姊元。王莽末,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少公颇学图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公刘秀乎?”光武戏曰:“何用知非仆耶?”坐者皆大笑,晨心独喜。及光武与家属避吏新野,舍晨庐,甚相亲爱。晨因谓光武曰:“王莽悖暴,盛夏斩人,此天亡之时也。往时会宛,独当应耶?”光武笑不答。
及汉兵起,晨将宾客会棘阳。汉兵败小长安,诸将多亡家属,光武单马遁走。遇女弟伯姬,与共骑而奔。前行复见元,趣令上马。元曰:“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会追兵至,元及三女皆遇害。汉兵退保棘阳,而新野宰乃污晨宅,焚其冢墓。宗族皆恚怒,曰:“家自富足,何故随妇家人入汤镬中?”最终无恨色。
更始立,以晨为偏将军。与光武略地颍川,俱夜出昆阳城,击破王寻、王邑。又别徇阳翟以东,至京、密,皆下之。更始北都洛阳,以晨为常山太守。会王郎反,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光武曰:“伟卿以一身从我,不如以一郡为我北道主人。”乃遣晨归郡。光武追铜马、高胡群贼于冀州,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
晨好乐郡职,由是复拜为中山太守,吏民称之,常为冀州高第。十三年,更封南變侯。入奉朝请,复为汝南太守。十八年,行幸章陵,征晨行廷尉事。从至新野,置酒酣宴,赏赐数百千万,复遣归郡。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鱼稻之饶,流衍它郡。明年,定封西华侯。二十五年卒。乘舆与中宫亲临丧送葬。谥曰惠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晨列传》)
注①元:光武帝刘秀姊,邓晨妻子。②积射士:汉代寻迹而射的兵士。积﹐通"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舍晨庐舍:住宿 B.最终无恨色。恨:仇恨
C.至京、密,皆下之。下:攻克 D.流衍它郡衍:扩展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邓晨对光武帝刘秀“有情”“有义”的一组是()
①舍晨庐,甚相亲爱②行矣,不能相救,无为两没也
③最终无恨色④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⑤晨发积射士千人,又遣委输给军不绝⑥晨兴鸿郤陂数千顷田,汝土以殷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少公从面相学的角度,认为刘秀将来会成为天子。在座的人都认为这只是说笑,只有邓晨相信并感到高兴。
B.在汉军起事时,邓晨就带领宾客响应。汉军兵败后,妻女遇害,家庭及祖先冢墓都受到牵连,宗族的人都为他感到不值,但邓晨却没有怨言。
C.光武帝从蓟到信都后,邓晨主动到巨鹿要求跟从。但光武帝认为他与其一人跟随,不如回到郡中,成为自己北方道路上的主人,能为自己提供更大的帮助。
D.邓晨喜欢担任郡守的官职,在光武帝时期,他先后担任过常山太守、中山太守、汝南太守等职务。特别是任中山太守和汝南太守时治理有方,获得赞誉。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宴语。
(2)光武自蓟走信都,晨亦间行会于巨鹿下,自请从击邯郸。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叔略,陈留人也。父欢,仕魏为南兖州刺史、阿阳侯。属高氏专权,将谋兴复之计,为高氏所诛。叔略时在髫龀①,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身长九尺,志气不凡,颇为高氏所忌。内不自安,遂奔关西。
周太祖见而器之,引置左右。寻授都督,袭爵为侯。大冢宰宇文护执政,引为中尉。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累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护诛后,齐王宪引为园苑监。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建德五年,从武帝伐齐,叔略部率精锐,每战身先士卒。以功加上开府,进封清乡县公,邑千四百户。拜汴州刺史,号为明决。宣帝时,于洛阳营建东京,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宫室制度,皆叔略所定。功未就而帝崩。
尉迥之乱,高祖令叔略镇大梁。迥将宇文威来寇,叔略击走之。以功拜大将军,复为汴州刺史。高祖受禅,加位上大将军,进爵安定郡公。在州数年,甚有声誉。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百姓为之语曰:“智无穷,清乡公。上下正,樊安定。”征拜司农卿,吏人莫不流涕,相与立碑颂其德政。自为司农,凡种植,叔略别为条制,皆出人意表。朝廷有疑滞,公卿所未能决者,叔略辄为评理。虽无学术,有所依据,然师心独见,暗与理合。甚为上所亲委,高颎、杨素亦礼遇之。性颇豪侈,每食必方丈,备水陆。
十四年,从祠太山,行至洛阳,上令录囚徒。具状将奏,晨起,至狱门,于马上暴卒,时年五十九。上悼惜久之,赠亳州刺史,谥曰襄。(《隋书·循吏》)
[注]①髫龀(tiáochèn),儿童时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被腐刑,给使殿省被:遭受
B.以叔略有巧思,拜营构监拜:授予官职
C.吏人莫不流涕涕:鼻涕
D.高颗、杨素亦礼遇之礼:用礼节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周太祖见而器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为高氏所诛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C.以叔略有巧思臣以供养无主
D.叔略击走之均之二策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樊叔略在孩童时就因为父亲的案件被牵累,遭受残酷的刑罚,后被派作官府的杂役,就这样还是被疑忌,只好逃走。
B.樊叔略为人多智,经常为上级出谋划策,从而得到他们的信任和赏识;而且他作战勇敢,多次获得军功,被封高官。
C.樊叔略为官清明果决,奉命营建宫殿,规划设计都出于他的精巧构思,百姓称赞他智慧无穷,品行端正。
D.樊叔略虽然不擅长书本学问,不会引经据典,但是因为能够深入思考,所以得出的独到的见解往往与道理相契合。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邺都俗薄号曰难化朝廷以叔略所在著称迁相州刺史政为当时第一上降玺书褒美之赐物三百段粟五百石班示天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叔略多计数,晓习时事,护渐委信之,兼督内外。(3分)
(2)时宪素有吞关东之志,叔略因事数进兵谋,宪甚奇之。(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身量苗条,体格风骚
C.吾从而师之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吾从而师之”中“师”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天下云集响应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君子生非异也
数罟不入洿池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C.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或师焉,或不焉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选出句式结构特点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相同的一项是

A.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B.蚓无爪牙之利
C.未之有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耻学于师 B.北收要害之郡
其皆出于此乎  并吞八荒之心
C.知明而行无过矣 D.请以战喻

吾尝终日而思矣   斧斤以时入山林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