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天才的水利工程师——河狸》一文,完成文后12-14题。
①你知道会拦河筑坝、开凿运河的动物吗?在北半球森林河谷中生活着一种半水栖的哺乳动物——河狸,它能根据栖息环境的变化与自身活动的需要,拦河筑坝、开凿运河,改善居住环境,以适应生存的需要。
②河狸又名海狸,是一种大型的啮齿类动物。河狸的身体肥胖溜圆,拖着一条扁平的披有细小鳞片的椭圆形大尾,足趾间生长有宽阔的蹼,使河狸成为水中蛟龙,游泳、潜水无一不精。它们全身披以粗长的针毛和浓密的绒毛,在林缘河岸挖洞穴居。河狸能根据栖息地水位的变化,伐树拦河,修筑堤坝,以保持生活区稳定的水位,堤坝可长达数十米;为了活动与取食的需要,它们常挖掘数十厘米宽,通行无阻的小运河,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水利工程师。河狸的居室多在岸边或孤岛上,通常洞穴有数个出入口,其中至少1~2个藏在水面以下,从而既能水陆两路出入自如,又有利于隐蔽。
③与大多数啮齿动物一样,河狸白天躲在舒适的洞穴中睡大觉,夜幕降临后才精神抖擞地外出活动觅食。杨、柳、榆的树皮和嫩枝,灌木的枝叶和水生植物,都是河狸餐桌上的佳肴。冬季来临前,它们将树枝、树皮堆放在洞穴旁或深藏于洞中,以备严冬时节享用。
④河狸毛皮光亮、结实保暖,是上等的裘皮原料,其鼠蹊部的香腺分泌物“河狸香”,是名贵的香料。河狸的繁殖能力远不如多数啮齿动物,它们每年繁殖一次,每胎平均仅产2~3仔,其种群的增长速度十分缓慢。
⑤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阅读完文章后,请你概要谈谈为什么说河狸是“天才的水利工程师”。
.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中加点字“仅”能否省略?请说明理由。
.文章第⑤段说“保护河狸,为它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是人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全文和自己的生活所知,你认为我们可以为河狸提供哪些“适宜的生存环境”?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眼界与读书
赵 畅
1眼界之于读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2眼界决定了读书的目的归宿、方式方法以及兴趣效果。周总理读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的眼界为其发愤读书作了注脚。既立志于“中华崛起”,就必须好读书,读好书,时时检点自己,提醒自己,因为“中华之崛起”所呼唤的读书人,不仅要有报国之志,更要有报国之才。冯有兰先生曾在一篇文章里提到,作为一个学问家,做学术研究是要做全民族的智囊。这一点,对读书人很有启发。虽然读书人并非一定是学问家,但读书的眼界却力求要高,这样至少就 不至于把读书当作可有可无的休闲娱乐或者陷入无聊的泥潭。
3眼界也决定了读书人读书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去读那些更富价值的书籍。一个拥有高远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樊篱。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之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4读书的眼界,自然还取决于读书的宽度,这既关乎读书兴趣,亦关乎读书效果。在有些人看来,终日埋头进行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是一些不近人情、枯燥乏味的“怪人”。事实上,对生活和事业的热爱,使不少科学家逐步成为自然美的追求者与发现者。达尔文“常常几小时地阅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和“拜伦、华尔特•司各特的诗篇”;诺贝尔读过许多名人大家的文学作品;我国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都非常喜爱古典文学。也许对自然科学家来说,了解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会有助他们的逻辑思维变得更开阔,流转自如。同理,文学艺术方面的专家如能多读一点自然科学知识,在创作作品与表达自我的时候,往往也能够更加深刻。
5读书不打开眼界,不联系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不从书籍中思考点什么、采取点什么、解决点什么,那么我们读书做什么?
6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选自2011年3月2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第2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第4段提出了什么见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阅读《冠军,曾“输在起跑线上”》,完成小题。
冠军,曾“输在起跑线上”
①在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 “飞人”刘翔以12秒95夺冠。这是他夺得的第一枚世锦赛金牌,也是中国代表团田径世锦赛历史上的第一枚男子金牌。比赛记录表明:刘翔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61秒,列8名选手中第五位。其实,在以往的许多国际赛事中,刘翔的起跑反应都慢于别人,可以说,有好几次,刘翔都是“输在起跑线上,却赢在终点”的世界冠军。
②现实生活中, “输在起跑线上”的情况要比体育比赛复杂得多。对个人来说,有的输在家庭贫困上,有的输在身体残疾上,有的输在“少壮不努力”上;对企业来说,有的输在资金短缺上,有的输在技术老化上,有的输在人才匮乏上;对地方来说,有的输在自然资源稀缺上,有的输在生态环境恶劣上,有的输在经济基础薄弱上。尽管原因各有不同,但都可以算是“输在起跑线上”。
③起跑慢,刘翔依然赢了冠军。可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决定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地方最终成败的,往往不是起跑线上的谁先谁后。重要的是,输,不能输掉希望、输掉信念、输掉干劲,不能因输一时而输一生、输过去而输将来、输局部而输全局。对起跑线上的输,只要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不自惭形秽、怨天尤人,而且奋起直追,一样能够变“起跑线上的输”为“终点上的赢”。
④江苏女孩吴晶从小双目失明。站在这样的“人生起跑线”上,她乐观开朗、不言放弃,不仅成了杰出的残疾运动员,还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今年初,美国的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都同意接收她入学。像吴晶这样“人生起跑线”很差,但一样“跑”出精彩人生的,古今中外大有人在,比如 、 ,现实中,还有一些人,像青岛的许振超、上海的徐虎,他们学历低,“起跑线”落后别人一大截,但他们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一个由吊车司机成长为桥吊专家,一个由水电修理工变成了企业物业总监。另外,像江苏的华西村、浙江的滕头村,创业发展之初,“起跑线”也大不如人,如今却都成了闻名中外、富甲一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
⑤能赢在“起跑线上”,当然好,但输在“起跑线上”,不一定就输了比赛、输了人生。同理,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了比赛、输了人生的也不少。王安石曾在《伤仲永》中讲了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资聪慧,很小就会作诗,便有人花钱请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他作诗赚钱,不让他好好读书,结果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如果把当官也算是一种人生“起跑线”,许多贪官当初大权在握,何等威风神气,但后来“权为己用,利为己谋”,终因贪欲毁掉了前程,甚至断送了生命,在事业、人生的“终点”上输得一塌糊涂。
⑥现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非得让孩子学这学那,甚至“赶着鸭子上架”,或者因为孩子“起跑”不好,就沮丧地认为输掉了一切。毫无疑问,要达到同样的目标,“起跑”慢的,肯定要比“起跑”快的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只要方法得当,锲而不舍,一样能够“赢在终点”。世界冠军刘翔就是最好的例证!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在第④段的横线处,请你填上两个代表性人物,要求一中一外,你会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文章开头举刘翔的例子,有何作用?
第④段、第⑤段在举例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解说这样举例有什么好处
作为中学生,我们的人生路还很长。你或者还在为自己的成绩不理想而痛苦,或者为自己没有优越的家庭条件而抱怨,或者为自己骄人的胜利而沾沾自喜……读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1)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渐落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其精神却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2)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那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
(3)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就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4)“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做工作唯唯诺诺,干事业窝窝囊囊,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5)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游泳池里,败在菲尔普斯手下,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不管你落下多少距离,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赛场上,我们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尤其作为一名军人,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奋力拼搏,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6)“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说说它在文段中的作用。
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4)段的论证提纲。
答: 举野牛的例子论证“怕”会输得丢人的道理
根据你对第(5)段中“体育竞赛如此,各行各业都应该如此”这句话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阅读《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完成小题。
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
①中国传统文化历时五千年,虽与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步,但也出现了文化的长期沉积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
②比如尊师重教,就要注意批判地继承。不久前,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身着灰色长衫,双膝跪地叩首,双手奉茶谢恩,跪拜老师。此事引发强烈争议,很多网友认为,如此跪拜是一种倒退。
③“我们拜的不只是老师,还有传统文化。”凤凰岭书院跪拜者这样的自说自话,遭到了广大网友的非议。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跪拜这种现象?跪拜尽管是一种传统礼仪形式,曾经包含着特定的文化伦理内涵,但是这种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内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因为文化传承不是照搬历史。在今天,跪拜早就背离了现代文明,依然没有摆脱封建思想,还增加了庸俗的江湖气息。这不是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而是落后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
④传统文化并非全部适合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能完全照搬历史。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如爱国主义的崇高境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谐统一的博大胸襟,崇德重义的高尚情怀,就应该继承和发扬。
(原文有删改)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一定要持有正确的态度,谨慎对待。 |
B.中国传统文化已落后于时代,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没有必要传承。 |
C.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历史,而要去粗取精。 |
D.跪拜是传统礼仪,学生给老师行跪拜礼是表示尊重,应该完全照搬。 |
下面一则材料,如果作为论据放在文章第③段和第④段之间,请你完成下面两项任务:
(1)为材料加上首括句;(2)在材料后加两句话,分析这则材料并得出结论。
安徽省六安市以“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制作了一批街头公益广告牌。广告牌上包含“百里负米”“卖身葬父”“卧冰求鲤”等大家熟悉的典故。在“埋儿奉母”的广告插图上,画着一名男子正拿铁锹在树林里挖坑,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站在一边。这则典故的大致意思是:因为家庭贫穷,丈夫害怕有了儿子后不能侍奉老母亲,于是决定挖坑将儿子活埋。
答:(1)
(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表明你对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的态度,并结合文章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链接材料】
山东济宁是孔孟故里。当地政府计划斥资300亿元人民币在济宁建造“中华文化标志城”。其理由是,“中华文化标志城”一旦建成,就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答:
阅读《日成一事,方可有为》,完成小题。(共10分)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王开林
①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选文开头从一位读者的经历写起,有何用意?
答: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选文论据的是哪一项?并简要说明理由。
A.马南邨《燕山夜话》:“任何重大原则的分野①,常常是隐伏在不被注意的细微末节 之间,有识者不可不察!”(注释:①分野:常指政治、思想的分歧) |
B.梁实秋《书》:“挤在书肆里读书,应该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 |
C.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
D.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