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散文阅读:
夜读岳飞
李元洛
窗外,江南的春雨潇潇。远处高楼上五彩霓虹灯明灭不定,近处有流行音乐在卡拉OK泛滥新潮。我独坐书房,像独守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孤岛,挑灯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
我读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丞相祠堂何处寻?多年前有缘去四川成都,刚刚从杜甫《蜀相》诗中走进去,便在武侯祠的回廊上被镇住了。回廊壁上嵌着两块硕大的青色石碑,镌刻的正是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我平日也读过不少碑帖,最令我五内如沸的莫过于这一方了。那遒劲奔放的行草,喷自一管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凌云健笔,涌自一位英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的激烈壮怀。巴山楚水,万叠千重,我无法将那碑文搬回家去,只能将它藏在心中。数年之后,我专程拜谒谭嗣同的家乡浏阳,竟然在浏阳的书店买到新出版的《岳飞书前后出师表》。谭嗣同是封建末世的奇男子,岳飞是名彪青史的伟丈夫,我的遇合冥冥之中有什么天意吗?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
今夜,窗外是潇潇的江南春雨。我没有去凭栏,我品读岳飞书于《出师表》之后的“跋”:“绍兴戊午秋八月望前,过南阳,谒武侯祠,遇雨,遂宿于祠内。更深秉烛,细观壁间昔贤所赞先生文词、诗赋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道士献茶毕,出纸索字,挥涕走笔,不计工拙,稍舒胸中抑郁耳”。我的耳边,敲响岳飞八百年前在南阳武侯祠听到的雨声,我的眼前,红起岳飞当年夜深不寐时点燃的烛光。岳飞他瞻仰武侯祠而泪下如雨而坐以待旦而挥涕走笔,这不是一种精神人格上深刻的领悟、沟通和激动吗?一位,少年时母亲就在他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的叮咛,一位,在危急存亡之秋向历史和苍生作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表白。虽然异代而不同时,这却是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和另一个心忧天下的灵魂的隔代相呼,是一颗高贵的心和另一颗高贵的心的遥相感应。八百年后的今日春夜,我侧耳倾听的是江南夜雨,更是那英雄二重奏的铿然和鸣。
稍后于岳飞而呼吸在同一个时代的陆游,对《出师表》也赞美不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表》的具体指涉,也许离我们已经太遥远了,今天夜半我挑灯仔细看的,是和我们仍然十分亲近的岳飞的事迹。有一回,岳飞和一群文人学士谈及纷乱的时局,有人提出“天下纷纷,不知几时才可太平”,岳飞有名的回答传于后世,直到今天仍然掷地作金石之声而振聋发聩:“只要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天下自然就会太平”!当今之世,钱潮动地,欲浪拍天,芸芸众生对财神的尊敬不是远远超过了对其他所有的神明?岳飞登坛拜将,身居高位,但自俸仍然甚俭,全家仍然是布衣粗食,他无论平时或战时也仍然和士卒同甘共苦,这样,岳飞的部队上下一心,真正是“战无不胜”,连强敌也无可奈何地惊呼“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今天,人欲与物欲一起横流,穷乡僻壤仍然饥肠辘辘,酒楼宾馆有的人却挥公款如挥泥土。
窗外,今夜已潇潇雨歇。在商品狂潮的惊涛拍岸声里,在现代的滚滚红尘之中,我再一次夜读八百年前的岳飞。我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
.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远处高楼上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灯以及近处泛滥新潮的流行音乐?
.第②段“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我的夙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文章末段,作者说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这样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题。
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王纯
①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深深被作者生活中的雅趣所吸引。李渔是一个十分会生活的人,经常搞一些小“发明创造”。他夏有凉凳,冬有暖椅。凉凳是一个中空的方盒,里面灌上凉水,再盖上薄瓦作凳面,夏天坐,凉快得很。暖椅结构相似,下面装上抽屉,抽屉里点几块炭,就可以御寒了。他的凉凳和暖椅还有多种功能。
②李渔还在墙上的巨幅花鸟画的地方挖了个洞,里面再放上一群真鸟。这样,观赏花鸟画,会看到鸟是活的,妙趣横生。他煮饭时,在刚煮熟的米饭上洒蔷薇或桂花的花露,让米饭增添香味。他把鸡、鱼、虾的肉晒干,与鲜笋、香菇、芝麻、花椒一起研成细末,和进面里,加上鲜汤做成“八珍面”。他在树上题诗,他制作“梅窗”……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③写到这里,不由想起另一个把生活过成一首诗的女子。清代文学家沈复的《浮生六记》中记述了他的妻子芸娘的生活雅趣。沈复的妻子芸娘,性格恬淡,崇尚自然,富有生活情趣。他们谈诗品画,植草种花,烹饪菜肴,在平淡的生活中经营着一份文雅和精致。书中有芸娘制茶的过程:“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把茶叶放入花心,熏染花之香气,用天然的泉水烹煮,想来该是多么富有艺术性。芸娘把平淡的生活过得像花开一样曼妙,她用巧手和慧心打理着温情诗意的烟火人生。
④可是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慢慢忽略掉了生活中的种种雅趣。有多久了,我们忘了在生活的罅隙中给自己留一点时光?日子单调乏味,生活的美好细节被我们匆忙的脚步碾碎了。每天清晨,我们睁开眼睛,不是拥抱新一天的阳光,深深呼吸新鲜的空气,而是急急忙忙出门,奔跑在名与利的跑道上。我们以为自己得到的足够多了,住上了大房子,开上了名车。可是,空洞的大房子里,缺乏浪漫温情。名车跑起来风驰电掣,却让我们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⑤我们得到了物质的东西,却丢失了一份心灵的雅趣。有一个朋友,去乡村小学教书已经四年了。我们来到他生活的地方,简直惊呆了。那里完全是个世外桃源,他的小院里有花有树,他的小屋里有琴有画,他的书桌上有书有茶。一墙之隔,就是他工作的小学校,在家里就可以听得到书声琅琅。他介绍着院子里的花草,就像介绍老朋友一样。喝着他用山泉水沏的茶,觉得分外清香。他的生活就像一首歌,每天都是一个美丽的音符。他说,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
⑥原来,雅趣与物质无关,也与年代无关。喧嚣浮躁中,仍然可以营造一份雅趣人生。放慢生活的节奏,聆听心灵的召唤,返璞归真。快乐的源泉,来自生活中一个个雅致的细节。人生短暂,要多留一些快乐给自己。做生活的艺术家,雅趣人生,其乐无穷。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闲情偶寄》中作者生活中的雅趣。
请具体说说①、②段在文章中有何作用?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划线句的理解。
这样的人生简单,但是不单调;朴素,但是有雅趣;单纯,但是足够丰富。
选文第⑤段写乡村教书的朋友属于什么论据?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题。
哥廷根的“雷锋”
黄梵
①我拖着发虚的身子,摇摇晃晃走进“依蝶”时,已经拉了三天肚子。“依蝶”是哥廷根唯一的中国餐馆,老板娘姓萧,来自台湾,她在德国打拼了三十年。也许是对德国人过分讲究细节感触太深,言谈中她流露出不满。说她宁愿房子空着也不想出租,“那些德国人可讲究啦,一会马桶要修,一会洗衣机要修,一会吸尘器要修……反正会不停折腾你。”发完牢骚,老板娘才注意到我脸色不好,嘘寒问暖之下,我只好道出苦衷:骤冷的德国六月天令我猝不及防,寒气侵身,狂泻不止。老板娘立刻表现出对同胞的关爱,索性抛开墙上贴的菜单,直接问我想吃什么,说可以让厨师单独做。我用双肘在柜台上支着微颤的身躯,开始与她一同畅想各种组合:豆腐面条、汤煮米饭、炒饭和面、青菜稀饭……我几乎有两天没进食,想到晚上歌德学院有一场我的作品朗读会和演讲,我觉得必须吃点清淡又“有营养”的中餐。当老板娘冷不丁报出“小馄饨煮米饭”时,我本能地觉得就是它了!老板娘颇有“雷锋精神”,只收了我米饭钱。当我端着“营养餐”,一屁股坐在面对大街的橱窗前,桌上一沓传单映入了眼帘——上面印着我的头像、朗读会与演讲的时间地点等。面对我好奇的询问,老板娘不得已道出事情原委。原来哥廷根大学派出一些研究生,到哥廷根一些有特色的餐馆,为我演讲那天观众们参加的酒会“化缘”,依蝶答应届时免费提供中餐,传单是学生委托依蝶散发的。当我感谢她慷慨支持活动时,她平静地告诉我,哥廷根的餐馆为文化活动提供免费餐食,是本地微不足道的常态,“我们不支持哥廷根的文化活动,谁来支持?”不觉间,她的身份已由台湾人转回成哥廷根人,大有中国铁肩担德国道义的国际风范。
②慢吞吞吃了半碗饭,望着车水马龙的大街。突然,我注意到一辆小轿车停在了马路中央。车上的电瓶没电了,司机沮丧地把车缓缓推到路边。与此同时,另一辆小轿车悄悄跟了过去,也停在路边。两个司机打招呼时,能看出他们不是熟人。热心帮忙的司机,把车挪到车头对车头的位置,然后找出导线,连接两辆车的电瓶,开始充电。充完电,两个司机各自开车上路,分别加入了不同的车流。
③没想到这类令我感慨的事,当天晚上也落到了我头上。朗读会和演讲结束时,已经过了十点,但去哥大访学的南京大学舒也教授意犹未尽,力邀我去老街喝咖啡闲聊。这家咖啡馆小巧玲珑,空间逼仄,一行四人围着很小的圆桌坐下。小店已经坐进二十多人,只有老板娘一人打理,忙碌程度可想而知。我手上一直捧着哥大师生献的一束鲜花,进了小店,只得把花搁到座位上。点的咖啡还没上齐,就见老板娘捧着一只装着水的玻璃容器,来到身边。我以为她要给我们倒水,没想到她指着挤在座位里的鲜花说,你可以把它先放到这里面,这样花就不会枯萎……天啦,她这么忙碌居然还有一份闲心想到我的花!数年前,我在国内也有过捧着鲜花去咖啡馆的经历。花束比这次还要大,但自始至终,没见老板或店员为那束挤在椅子里“昏睡”的鲜花操过心……
④近年我养成了一到陌生之地,就浏览当地报纸的习惯。浏览了一个月,从没见报纸号召过什么公益善举,但身边的“公益善举”却比比皆是。哥大有个叫阿林娜的研究生,繁重学业之余,她不惜耗费时间和精力,组织德国学生制作咖啡和蛋糕出售,将赚来的钱捐给墨西哥的印第安农民。我曾问过哥大一些中国学生,他们是否也参与这样的公益活动,但得到的回答几乎完全一样:学业太忙,没有时间参加。这样的回答会让人以为德国学生都不务正业。其实作为跨文化专业的研究生,阿林娜能流利地说九种语言,还不包括她正在学习的汉语。
⑤短短一个月,德国人“公益善举”的画面,在我脑海里越积越多……记得有天早晨,我和巴巴拉、崔丽娜闲坐在汉堡旅店门口,一个德国送货员骑车闪过时,一小瓶白兰地不慎落地,啪一声,酒和玻璃碎片散落一地。就在我和崔丽娜不知所措时,巴巴拉已经起身安慰送货员,叫他只管走,说自己会来收拾地面。巴巴拉马上找来扫帚和撮箕,一边和我们说说笑笑,一边把地面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有一次举办朗读和交流会,朗读会开始前有半小时的酒会,那天我因身体不适一人坐在隔壁教室等酒会结束。不时有德国和中国学生拿着酒和食物进来,陪我说说话。不知什么时候,坎帕斯也进来了,只见他蹲在地上用纸一点点擦拭地砖。原来他发现地上有不知哪个学生泼出来的酒。那一小摊泼在地上的酒,我其实早已看见,只是没当回事。他起身离开时,我内心顿时涌出一丝羞愧。是的,如果公益善举不能真正成为血液,那么任何所谓的提倡都只会沦为装饰门面的秀场……
(摘自《光明日报》2015.2.6,有删改)
请你细读全文,概括“我”在哥廷根感受到的“雷锋”式的善举。
联系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
(1)但自始至终,没见老板或店员为那束挤在椅子里“昏睡”的鲜花操过心……
答:
⑵浏览了一个月,从没见报纸号召过什么公益善举,但身边的“公益善举”却比比皆是
答:
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第③段划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家咖啡馆小巧玲珑,空间逼仄,一行四人围着很小的圆桌坐下。小店已经坐进二十多人,只有老板娘一人打理,忙碌程度可想而知。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写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结尾写到:“如果公益善举不能真正成为血液,那么任何所谓的提倡都只会沦为装饰门面的秀场……”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流逝的古典
黄晖
①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②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了“蒹葭苍苍”“白露未晞”。我看见远古时代的一个芦塘,清晨,纤纤芦苇被牛乳般流动如烟的雾霭轻柔地包裹着。晨曦中,浅绿的墨绿的苇丛倩影婆娑,亭亭玉立,如衣香鬓飞的女子涉水而来。怀念这一种意境:我不想把这说成是一种诗情,而情愿把它归为一种古典。“古典”一词本身就很静态,很内敛,很纯粹,有一种淑静、典雅的感觉,令我们咀嚼、玩味不够。
③我读到《关雎》,读到《桃夭》,读到“青青之麦,生于陵坡”,读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读到“昔年移柳,依依江南,今看摇落,凄伧江潭。”我想到为什么,这些很远古的文字,如今读来,依然淙淙如诉,让人可感可悟。真如澹澹的渌水,我们的心田仿佛千万年来一直是它青青的河床。
④想到了《古诗十九首》,这些不知作者姓名和年代,突兀而起复又戛然而止的谜一般的诗歌群落。为什么就连李白这样的大诗人也为之佩服得五体投地?怎会洋洋洒洒醉酒般地写下整卷《古风》?我想,这就是古典的魅力吧。它们以其天衣无缝、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言近旨远、语短情长的艺术魅力震撼、陶冶着无数的后人!
⑤注视着这些古典书籍,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我能感受到它们所蕴含的时代精髓和撑起的时代魄力。我不敢想象没有《诗经》、《楚辞》的时代叫什么先秦,没有唐诗宋词的时代算什么唐宋,没有小说的明清是什么样的明清。这些源自第一张植物纤维构筑的纸片的灵感,在千百年漫长的时光中,抚慰着人类的精神与灵魂,牵引着人类穿越长长的时光隧道。一行行时长时短的句子,一页页时近时远的思绪,那么质朴、厚重,它们牵着我走向文字的源头。这些久远的古典文字的确“旧”了,但那字里行间所充盈的生命精神、深邃的原理、多极的内核却超越了彼时彼地,在这个世界夜深人静的时刻渐入我们的心灵、血脉,在我们的血管里流淌……
⑥我相信那些古典的文字肯定来自于平凡的生活,源于简洁、沉静的心灵。古人在最为平凡的采摘、狩猎、耕种之余,偶有所见所感,自自然然,随口吟出了“蒹葭苍苍’,“渌水澹澹”这些精纯得像墨金一样的文字。汽车、电脑离它们很远,人欲物欲离他们很远,而平凡离他们很近,诗情离他们很近,古典离他们很近。古典与古人本来就是水乳交融的一体。而我们呢?在抚摸那些《诗经》句子的时候,除了对美的巨大感动,内心、更有一份莫名的冰凉和疼痛:那自然史上最纯真的童年风景、生命与自然最相爱和谐的“蜜月之岁”似乎已经渐行渐远了!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
⑦怀念古典,这是一份超越时空的契约。我的心灵深处永远会留下一个宽敞、透亮的空间,让飘溢着灵性、充盈着生命精神的古典诗情灿然长流。
第①段写听“老教授的课”有何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结构的角度分析。
第⑤段“抚摸着它们厚实的脊梁”中“抚摸”一词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什么写作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文章第⑥段,作者说“阅读竟成了永远的怀念”,请根据文意概括其原因。

①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②对于年轻人来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选择的自由,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③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阅读上的羊群效应使人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④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来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文化基础。
⑤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韧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⑥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春光与生命,时代与生活是如此让人爱恋,以致使人们不愿放弃片刻的光阴;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⑦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⑤自然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请说说你对“这样的东西有很大几率是‘脾气’,而不是具有深厚时代文化内容的个性。”这句话的理解。
通读全文,简述本文作者论证的思路。

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古董耿春元
(1)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2)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源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3)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4)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 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
(5)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古董来。
(6)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那把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7)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出这把旧的来。”
(8)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龙井怎么还是龙井味?应该是普洱味呀……”
(9)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10)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来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
(11)吕尚双手将壶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物!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12)“你不早说。”
(13)“早说怎么?”
(14)“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l0万,2万就卖。”
(15)“为什么?”
(16)“缺钱用呀!”
(17)“现在不缺了?”
(18)“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19)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忠实。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
(20)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了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21)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茶壶即茶壶,打碎是瓦片。人间多少事,都被自己骗。
(22)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叹一声,道:“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文章以“古董”为题,有什么好处?
本文主要记述主人公常少山两件事情,请紧扣标题概括这两件事的主要内容。
第一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揣摩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全文,概括常少山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