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会(国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民主政体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晚期,英、法、美、德四国议会制度的相同之处在于
A.四国议会都实行两院制 | B.所有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
C.议会都掌握最高行政权 | D.四国内阁都对议会负责 |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 B.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
C.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 D.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国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达20余年(1897~1920)。他的大量报道、通讯与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 B.八国联军侵华的照片 |
C.大总统宣誓的照片 | D.五四运动的有关报道 |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先后出现了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和第二帝国。普法战争后,成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英国的漫画家为此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帽子了》的漫画。图中的房间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和制度的三色帽。这幅漫画实质体现了( )
A.法国的时装款式多样,多姿多彩 |
B.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一样软弱无能 |
C.法国的政治制度像女郎的时装,可以随时改变 |
D.法国的共和制度经过长时间的变动才确定下来 |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 B.广大人民的麻木 |
C.外交官员的卖国 | D.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
在德意志帝国里,皇帝有权任命将国首相和官员,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军官均由皇帝任命,将军的地位高于政治家,议员都被讥笑为“绵羊脑袋”。被称为“骑士皇帝”的德皇威廉二世发出的第一道圣旨就是“致我的军队”。上述材料反映了德意志的政治特点是
A.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
B.君权至上和君主专制 |
C.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
D.将军享有国家最高的政治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