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乎?”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
A.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的倾轧 | B.军费不足、洋务派失误和朝廷猜忌 |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洋务派失误 | D.同僚倾轧、洋务派失误和军费不足 |
《十二铜表法》规定:原告传被告出庭,如被告拒绝,原告可邀请第三者作证,扭押同行。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以充任。材料表明罗马法的特点是
A.条文清晰,实用性强 | B.尊重传统,灵活性强 |
C.保护贵族,阶级性强 | D.承认契约,原则性强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明代还是在制度之下由皇帝来当宰相。宰相废了,而宰相的职权则由皇帝兼……明代制度还是和过去大体相似的。清代就更超越了这一限度……清代行政反而成了私下的秘密,自然比尚有制度可循的内阁制又大大进了一步。”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明朝设立的内阁制是对宰相制的继承 |
B.内阁是公开行政,军机处是私密行政 |
C.军机处的设置是古代政治的巨大变革 |
D.内阁与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君主专制 |
“(宋)国初未尝务虚外郡以实京师。……虽创方镇专赋之弊,以天下留州钱物尽名系省,然非尽取之也。故边将皆养士足以得死力,用间足以得敌情,以居则安,以动则胜,此可谓富之以财矣。”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中央对地方的财政监控趋向松弛 |
B.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
C.分权基础上的集权消除边疆隐患 |
D.集权制度下的地方自主维护统一 |
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 B.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 |
C.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 D.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 |
《左传》有云:“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夹辅成王。成王劳之,而赐之盟,曰:世世子孙无相害也。载在盟府,大师职之。”材料表明
A.周天子建立起绝对权威的统治秩序 |
B.西周中枢管理机构与蛮夷之间关系 |
C.西周贵族实行集体统治的基本方式 |
D.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力与义务的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