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幅图片反映了 ①“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②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④香港与澳门进入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能够反映二十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 |
| C.《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 D.《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 |
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张季子九录•文录》中说,“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他之所以肯定辛亥革命,是因为 ( )
| A.孙中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
| B.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君主专制制度 |
| 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
| D.辛亥革命使中国走上了民主共和的道路 |
七斤嫂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选自《风波》)文中的造反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国民革命运动 |
清政府1895年5月20日电令“著即开缺来京陛见,……大小文武各员,并著饬令陆续内渡。”此电文对应了我国近代史上不平等条约的哪一具体内容 ( )
| A.割让香港岛 | B.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 |
| C.割让台湾岛 | D.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 |
中英《南京条约》第三款规定:“因大英商船远路涉洋,往往有损坏须修补者,自应给予沿海一处,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准将香港一岛给予大英国君主暨嗣后世袭王位者常远据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这一规定主要破坏了中国的哪项主权( )
| A.司法主权 | B.关贸主权 | C.军事主权 | D.领土主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