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①,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②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②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从者谢吉谢:告诉 |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藉:借助 |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固:本来 |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奏:进献 |
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的一组是( )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 B.③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掉官职,旅居梁国。 |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
D.司马相如曾因有人上书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一年多复官后,他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译文: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译文:
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童稚不戏弄:耍弄、欺骗 |
B.光械治其家僮:拘系、拘捕 |
C.风部使者移令吴江:讽劝 |
D.论文考史: 考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兴吾门乎择其健武者 |
B.保伍相比,谓之义社及守城之日 |
C.方寄卿以腹心始以郊恩 |
D.留三日而去至江州而卒 |
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
B.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
C.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
D.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高对李光寄予厚望;李光在崇宁五年考中进士,在担任开化县令时施政有声望却不被宰相喜欢,被变更了官职。 |
B.李光在担任宣州知州时,将应该按年交到县里的苗租全都送到州里。开始时这种做法受到人们的指责,最终却补充了赡养军民的开销。 |
C.邵青率数百艘舰船,在当涂、芜湖两县之间剽掠,李光招抚劝说他, 并送给他二千斛大米,邵青当面对李光表明感激之情。 |
D.秦桧在张榜公告时借助李光的名望来压制人们对和谈的非议,李光发现真相后极力陈述戎狄的野心,与秦桧在皇帝面前辩论,秦桧很生气。 |
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
②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
从文中找出能够直接体现李光心性坚定不畏强权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以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文后题目。
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德基□更以宽化之。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成名,□爱民为先,民感之。居潍二年,召还。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
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选自明代宋濂《宋学士全集》,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若:你们 |
B.脱道中牛死脱:逃离 |
C.愿得只履事之事:供奉 |
D.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多:称赞 |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德基□更以宽化之
②潍不偿驴,□辞也
③不求成名,□爱民为先
A.①则②乃③而 | B.①乃②何③以 |
C.①则②何③以 | D.①乃②何③而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
B.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
C.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
D.一民逸去命/卒笞之/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周以中征调乡民不成,反遭乡民斥骂,便施以刑罚,并罪及无辜,吴德基劝他不要滥用国法泄愤。 |
B.在吴德基看来,百姓未隐瞒官驴的繁殖数量,而莱守强令百姓偿驴,不合情理,违背了为吏之道。 |
C.县令役使千人代送邻县牛,吴德基认为其命不可从,因为牛在送途中折损,会没有人代为赔偿。 |
D.作者与吴德基关系亲密,辞去官职的时间相近,作者所言“慎毋出户”等,体现了对朋友的关爱。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②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
(2)文中有哪些事迹直接体现了吴德基“爱民”品质的?结合具体事例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也。父畅,为博士。咨少孤,有孝行,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延熹元年,大司农陈奇举咨至孝有道,仍迁博士。灵帝初,太傅陈蕃、大将军窦武为宦者所诛,咨乃谢病去。太尉杨赐特辟,使饰巾出入,请与讲议。举高第,累迁敦煌太守。以病免还,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盗尝夜往劫之,咨恐母惊惧,乃先至门迎盗,因请为设食,谢曰:“老母八十,疾病须养,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妻子物余,一无所请。盗皆惭叹,跪而辞曰:“所犯无状,干暴贤者。”言毕奔出,咨追以物与之,不及。由此益知名。征拜议郎,辞疾不到,诏书切让,州郡以礼发遣,前后再三,不得已应召。
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皓,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皓送至亭次,望尘不及,谓主薄曰:“赵君名重,今过界不见,必为天下笑!”即弃印绶,追至东海。谒咨毕,辞归家。其为时人所贵若此。
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豪党畏其俭节。视事三年,以疾自乞,征拜议郎。抗疾京师,将终,告其故吏朱诋、萧建等,使薄殓素棺,籍以黄壤,欲令速朽,早归后土,不听子孙改之。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子胤不忍父体与土并合,欲更改殡,祗、建譬以顾命,于是奉行,时称咨明达。
(范晔《后汉书·赵咨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就:到任。 |
B.诏书切让。让:责备。 |
C.躬率子孙耕农为养。躬:亲自。 |
D.所犯无状,干暴贤者。干:干预。 |
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赵咨清廉俭朴的一组是()
①州郡召举孝廉,并不就。 ②躬率子孙耕农为养。
③居贫,朝夕无储,乞少置衣粮。 ④妻子物余,一无所请。
⑤咨在官清简,计日受奉。 ⑥告其故吏朱祗、萧建等,薄殓素棺。
A.①③⑤ | B.②③⑥ | C.①④⑥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咨出身于官宦人家,少年丧父,因行孝道而闻名,州郡长官推举他为孝廉,但他淡泊名利,推辞不就。 |
B.一伙强盗到赵咨家抢劫,赵咨镇定自若,从容迎盗。他以孝事母、清正廉洁的德行使盗贼惭叹离去。 |
C.赵咨上任途中,曹皓路帝迎候而未加停留。于是曹皓抛弃印绶,追至东海,拜见之后辞官归家。文中记述这件事,是为了表现曹皓淡泊名利、追慕贤达的思想性格。 |
D.赵咨去世之后,其子赵胤不忍父亲简葬,打算更改殡法。故吏将赵咨临终遗命相告,终于按原计划实行。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侯问武,而收系张胜。
(3)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题目。
柳敬亭传
黄宗羲
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年十五,犷悍无赖,犯法当死,变姓柳,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久之,过江。云间有儒生莫后光见之,曰:“此子机变,可使以其技鸣。”于是谓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期月而诣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咍嗢噱矣。”又期月,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之杭,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宁南南下,皖帅欲结欢宁南,致敬亭于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使参机密。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是时朝中皆畏宁南,闻其使人来,莫不倾动加礼,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亡何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句:勾画。 |
B.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简:简单。 |
C.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目:看待。 |
D.援古证今,极力为之援:引用。 |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之金陵,名达于缙绅间 |
B.军中亦不敢以说书目敬亭宁南以为相见之晚 |
C.如优孟摇头而歌 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
D.闻其使人来 其豪猾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的一组是()
(1)之盱眙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其市人
(2)子言末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
(3)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
(4)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
(5)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
A.(1)(3)(4) | B.(2)(4)(5) | C.(1)(2)(5) | D.(3)(4)(5) |
下列对原文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敬亭机智灵活,后来又在莫后光的指导下,说书技艺经过三重境界的提升,达到了精妙的程度。 |
B.柳敬亭说书技艺达到精妙程度后,先后到了盱眙、扬州、杭州、金陵等地,名声显扬于达官贵人中。 |
C.宁南侯结识柳敬亭后,感觉相见恨晚,并且让他在府中担要职,因此军中官员也不敢轻视柳敬亭。 |
D.宁南死后,柳敬亭上街头重操旧业,他结合在军中的见闻,使得说书造诣超过了莫后光所说的那种境界。 |
翻译。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②其市井小人昔与敬亭尔汝者,从道旁私语:“此故吾侪同说书者也,今富贵若此!”
③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①,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
孟子曰:“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孟子·公孙丑下》)
【注】廉:棱角。这里形容人的品行方正有威严。这两个选段是围绕哪一个话题展开阐述的?
孔子和孟子两人分别强调了什么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