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于是相如往,舍都亭。临邛令谬为恭敬,日往朝相如。相如初尚见之,后称病,使从者谢吉,吉愈益谨肃。临邛中多富人,而卓王孙家僮八百人,程郑亦数百人,二人乃相谓曰:“令有贵客,为具召之。”并召令。令既至,卓氏客以百数。至日中,谒司马长卿,长卿谢病不能往,临邛令不敢尝食,自往迎相如。相如不得已,强往,一坐尽倾。
居久之,蜀人杨得意为狗监①,侍武帝。上读子虚赋而善之,曰:“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马相如自言为此赋。”上惊,乃召问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也。请为天子游猎赋,赋成奏之。”上许,令尚书给笔札。相如以“子虚”,虚言也,为楚称;“乌有先生”者,乌有此事也,为齐难;“无是公”者,无是人也。以此明天子之义。故空藉此三人为辞,以推天子诸侯之苑囿。其卒章归之于节俭,因以风谏。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相如为郎数岁,会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②中,发巴蜀吏卒千人,郡又多为发转漕万余人,用兴法诛其渠帅,巴蜀民大惊恐。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其后,人有上书言相如使时受金,失官。居岁余,复召为郎。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间居,不慕官爵。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马相如病甚,可往从悉取其书;若不然,后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已死,家无书。问其妻,对曰:“长卿固未尝有书也。时时著书,人又取去,即空居。长卿未死时,为一卷书,曰有使者来求书,奏之。无他书。”其遗札书言封禅事,奏所忠。忠奏其书,天子异之。
选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注释】①狗监:汉代内官名,主管皇帝的猎犬。
②西僰:(xī bó)古族名。春秋前后居住在以僰道为中心的今川南及滇东一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从者谢吉谢:告诉 |
B.故空藉此三人为辞藉:借助 |
C.长卿固未尝有书也固:本来 |
D.忠奏其书,天子异之奏:进献 |
以下四组句子,全都表现司马相如才华令人叹服的一组是( )
①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 ②自往迎相如
③朕独不得与此人同时哉 ④奏之天子,天子大说
⑤与卓氏婚,饶于财 ⑥时时著书,人又取去
A.①③⑥ | B.③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孝王到京城朝见景帝时,司马相如见到并喜欢上了跟梁孝王前来的几个游说之士,于是借口生病辞掉官职,旅居梁国。 |
B.临邛县令王吉发自内心地尊敬司马相如,相如到临邛县后,他每天前去拜访相如。卓王孙、程郑请相如吃饭时,他甚至亲自去迎接。 |
C.司马相如在景帝及武帝朝分别任职,两位皇帝对他的辞赋的态度迥然不同。他为武帝写作的游猎之赋,假托三个虚构的人物,来阐明做天子的大义。 |
D.司马相如曾因有人上书说他出使时接受贿赂而失去过官职,一年多复官后,他不追慕官爵名位,不同公卿们一起商讨国家大事,常借病在家闲居。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与临邛令王吉相善,吉曰:“长卿久宦游不遂,而来过我。”
译文:
(2)上闻之,乃使相如责唐蒙,因喻告巴蜀民以非上意。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颜含
颜含,字弘都,琅邪莘人也。含少有操行,以孝闻。含二亲既终,两兄继没,次嫂樊氏因疾失明,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必簪屦束带。由是著名。
本州辟,不就。东海王越以为太傅参军,出补闿阳令。元帝初镇下邳,复命为参军。过江,以含为上虞令。转王国郎中、丞相东阁祭酒,出为东阳太守。东宫初建,含以儒素笃行补太子中庶子,迁黄门侍郎、本州大中正,历散骑常侍、大司农。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拜侍中,除吴郡太守。王导问含曰:“卿今莅名郡,政将何先?”答曰:“王师岁动,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国弊家丰,执事之忧。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数年之间,欲令户给人足。如其礼乐,俟之明宰。”含所历简而有恩,明而能断,然以威御下。导叹曰:“颜公在事,吴人敛手矣。”未之官,复为侍中。寻除国子祭酒,加散骑常侍,迁光禄勋,以年老逊位。成帝美其素行,就加右光禄大夫,门施行马,赐床帐被褥,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
于时论者以王导帝之师傅,名位隆重,百僚宜为降礼。太常冯怀以问于含,含曰:“王公虽重,理无偏敬,降礼之言,或是诸君事宜。鄙人老矣,不识时务。”既而告人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向冯祖思问佞于我,我有邪德乎?”人尝论少正卯、盗跖其恶孰深。或曰:“正卯虽奸,不至剖人弃膳,盗跖为甚。”含曰:“为恶彰露,人思加戮;隐伏之奸,非圣不诛。由此言之,少正为甚。”众咸服焉。郭璞尝遇含,欲为之筮。含曰:“年在天,位在人,修己而天不与者,命也;守道而人不知者,性也。自有性命,无劳蓍龟。”桓温求婚于含,含以其盛满,不许。惟与邓攸深交。或问江左群士优劣,答曰:“周伯仁之正,邓伯道之清,卞望之之节,余则吾不知也。”其雅重行实,抑绝浮伪如此。
致仕二十余年,年九十三卒。遗命素棺薄敛。谥曰靖。
(选自《晋书•孝友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含课励家人,尽心奉养课:督促 |
B.豫讨苏峻功,封西平县侯豫:参与 |
C.成帝美其素行素:一向 |
D.敕太官四时致膳致:表达 |
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颜含为人正直、不媚权贵的一组是()
①每日自尝省药馔,察问息耗②且当征之势门,使反田桑
③敕太官四时致膳,固辞不受④鄙人老矣,不识时务
⑤自有性命,无劳蓍龟。⑥含以其盛满,不许
A.①②⑤ | B.②③⑥ | C.②④⑥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含孝悌出名,在父母、两兄相继去世,他的二嫂又患病失明,为治疗嫂子的眼病,颜含亲自寻医尝药,悉心照顾,备受乡邻称赞。 |
B.颜含曾被委为吴郡太守,上任之后,他把游民从有钱人家征出,使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和土地上去,不出几年,经济发展,户给人足。 |
C.颜含讨厌浮夸空谈,注重节俭,生前郑重留下遗嘱,要死后素棺薄殓,丧事从简,以实际行动抵制那种套棺厚葬、挥霍浪费的恶劣风气。 |
D.从颜含的一生看,他为人孝悌,由此得官,坚守仁义,为官清廉,从而表明“为人孝悌”也就能做到“忠”、“仁”等等为人的道德标准。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沛公之从砀北击昌邑,彭越助之。汉元年秋,越大破楚军。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汉五年秋,项王之南走阳夏,彭越复下昌邑旁二十余城,得谷十余万斛,以给汉王食。
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楚,未可去。”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齐王信之立,非君王之意,信亦不自坚。彭越本定梁地,功多,始君王以魏豹故,拜彭越为魏相国,今豹死毋后,且越亦欲王,而君王不蚤定。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齐王信家在楚,此其意欲复得故邑。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候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春,立彭越为梁王,都定陶。
十年秋,陈狶反代地,高帝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洛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司马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龙方斗,且待之, B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 梁王恐,欲自往谢 D 王始不往,见让而往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日下列各句中,全都表明彭越人生悲剧原因的一项是:
①乃拜彭越为魏相国,擅将其兵,略定梁地
②汉王败,使使召彭越并力击楚。越曰:“魏地初定,尚畏秦,未可去。”
③高地自往击,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兵诣邯郸。
④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
⑤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
⑥彭王壮士,今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 ②③⑥ D①⑤⑥下列对原文概述和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A.彭越出身低贱,但跟随刘邦征战,曾立下赫赫战功。 |
B.彭越虽是一介武夫,但有勇有谋,在高帝讨伐陈狶时,他按兵不动, 想借机谋反。 |
C.刘邦既有雄才大略,又很阴险,功臣彭越被诛与韩信被诛都耐人寻味,正如韩信所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
D.在被发配蜀地途中,如果没有遇到吕后,彭越也许不会被诛被灭族,起码不会那么快。吕后为人两面三刀,阴险歹毒。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南宫生,姓宋,名克,家南宫里,吴人。伟躯干,博涉书传。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陈法。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两。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其一尝召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其人竦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己,目慑生而起。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生故缓辔当中道进,不少避。知生非懦儒,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生能以气服人类如此。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有忤己,则面数之,无留怨。与人论议,蕲必胜,然援事析理,众终莫能折。时藩府②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多中。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③汉砚唐雷氏琴④,日游其间以自娱。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诚奇人也。尚侠末矣;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晚乃刮磨豪习,隐然自将,履藏器之节,非有德能之乎?与夫不自知返,违远道德者异矣。
(选自明代高启《高太史凫藻集》命题时有删改)
①风后:传说是黄帝时的一个大官,曾作《握奇经》(讲兵法的书)。②藩府:指元朝末年张士诚占据苏州,称吴王。③周彝:周代的铜器。④雷氏琴:传说唐代雷威用松木制的琴。下列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门止车日数十两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
B.顾生不下己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
C.能以气服人类如此不赂者以赂者丧 |
D.尚侠末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南宫生是“奇人”的一项是()
①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资
②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③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④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⑤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
⑥欲奋于兵固壮,然非士所先
A.①③④ | B.②⑤⑥ | C.②③⑤ | D.①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南宫生年轻时喜爱侠义,爱好击剑和骑马。家中财物多,南宫生就用来供养宾客,与少年们一起喝酒赌钱时曾经花尽了家中的资产。 |
B.有一次南宫生前去一个武官家中喝酒,有人提醒他不要去,但他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并准备要制服那个武官。 |
C.到苏州游玩的士人,南宫生了解到他们有贤德,不仅殷勤恳切地和他们交往,而且还会在各种场合宣扬他们的美德。 |
D.“赞曰”部分高启对南宫生晚年隐居这件事尤其推崇,明显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思想的局限性。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师锡字伯修,建州建阳人。熙宁中,游太学,有隽声。神宗知其材。及廷试,奏名在甲乙间,帝偶阅其文,屡读屡叹赏,顾侍臣曰:“此必陈师锡也。”启封果然,擢为第三。调昭庆军掌书记,郡守苏轼器之,倚以为政。轼得罪,捕诣台狱,亲朋多畏避不相见,师锡独出饯之,又安辑其家。
知临安县,为监察御史。上言:“宋兴,享国长久号称太平者,莫如仁宗,切考致治之本,不过延直言,御群下,进善退邪而已。亲览万机,见政事之多辟,辅佐之失职,一日罢去。其后,不次擢用杜衍、范仲淹、富弼、韩琦,以成庆历、嘉佑之治。愿稽皇祖纳谏、御臣之意,以兴治功。”帝善其言。
元佑初,迁工部员外郎,提点开封县镇。畿内将官苛惨失士心,方大阅,群卒哗噪,将吏莫知所为。师锡驰至军,推首恶者致诸法,按阅如初,而劾斥其将,县人叹服。枢密使犹以事不先白为罪,罢知解州。历考功员外郎,知宣州、苏州。
徽宗立,召拜殿中侍御史。蔡京为翰林学士。师锡言:“京与弟卞同恶,迷国误朝。而京好大喜功,锐于改作,日夜交结内侍、戚里,以觊大用。若果用之,天下治乱自是而分,祖宗基业自是而隳矣。京援引死党至数百人,是皆国之深患,为陛下忧,为宗庙忧,为贤人君子忧,若出之于外,社稷之福也。”帝曰:“此于东朝有碍,卿为我处之。”对曰:“审尔,臣当具白太后。”遂上封事。
俄改考功郎中,师锡抗章言于帝曰:“臣在职数月所言皆当今急务若以为非陛下方开纳褒奖若以为是则不应遽解言职。如蔡京典刑未正,愿受窜贬。”于是出知颖、庐、滑三州。坐党论,监衡州酒,又削官置郴州。卒,年六十九。师锡始与陈瓘同论京、卞,时号“二陈”。绍兴中,赠直龙图阁。
(《宋史》卷三百四十六,有删节)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太学,有隽声隽:美好 |
B.按阅如初按:考查 |
C.亲朋多畏避不相见相:相互 |
D.坐党论,监衡州酒坐:因……而获罪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此必陈师锡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B.享国长久号称太平者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以成庆历、嘉佑之治不赂者以赂者丧 |
D.天下治乱自是而分骊山北构而西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陈师锡年青时便颇有文名,但在廷试时,却差点落榜。只因为宋神宗亲自阅卷,才纠正了这一错误,将他列为第三名。 |
B.陈师锡一贯正直敢言,他担任监察御史后,就一再劝告神宗要善于察纳雅言,褒善黜恶。徽宗时,他又慷慨陈辞,历数奸臣蔡京等人的丑恶行径,恳请罢免蔡京之流,以利国家、民众。 |
C.陈师锡不仅有见识、有文才,而且有处理突发事件的胆略和能力。一次军中发生内讧,他果断执法,查办了为首的闹事者,又罢免虐待士兵的将官,平息了内乱。 |
D.陈师锡请求罢免蔡京等人并无不妥之处,但他仍为自己的正直敢为付出了代价。虽一再陈明是非,仍被一再贬官削职。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①、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②,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③,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三川:韩地,以其境内有黄河、洛水、伊水而得名。②西海:指蜀国。③九鼎:九个青铜大鼎,相传是夏、商、周三代的传国之宝。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实词与虚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
B.①臣请谒其故/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C.①而天下不以为暴/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D.①以因于齐、赵/②我欲因之梦吴越 |
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说明司马错伐蜀而不伐韩、周的原因的一项是
①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②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③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④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⑤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⑥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
A.①③⑥ | B.②④⑥ | C.③④⑤ | D.②③④ |
下列有关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国的攻伐对象应该是蜀还是韩、周的问题上,张仪与司马错的意见针锋相对,张仪的观点没有被秦惠王采纳,主要是他对张仪“争名”“争利”的狭隘观点表示反对。 |
B.司马错赞同张仪的有关蜀地位置、地位等的论述,但他比张仪分析得更加透彻,更能看到统一该地的战略意义不仅在于扩地富民,还在于获得舆论支持。 |
C.司马错认为不能先攻打韩、周,一是因为攻打他们会引起诸侯的反对,使自己陷于矛盾之中,二是考虑到秦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等的不利因素。 |
D.战国时代的谋臣大都能言善辩,本文中司马错的语言体现出其朴实无华、见解精辟的特点,透过这些言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沉着冷静、深谋远虑的谋臣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