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音却)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国学研究院”。国学院的四大导师中,三位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其一是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另有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四人中陈寅恪最晚到校,且尚未出名,他一无大部头的著作,二无博士学位。只因梁启超一句,“我的著作加到一起,也没有陈先生三百字有价值。”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自复旦公学毕业后,陈寅恪从德国到瑞士、又去法国、美国,最后再回到德国,辗转游学13年。离开故国时,他一心向西学,当他重回故土,带回来的却是东方学。游历西方的岁月里,陈寅恪意识到“中学”必要介入世界学术大潮流,否则将无法和“西学”对话,甚至不能解释自我,他明确主张中国学术“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选自2007-04-21《文汇报》作者:柳青,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A.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院的四大导师,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人物,开创用甲骨文研究殷商史的王国维,戊戌变法的核心人物梁启超,以及哈佛大学归来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周游列国的著作等身的陈寅恪。远在德国游学的陈寅恪便接到了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36岁。
B.因为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所以当他的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时,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就只能主要依靠记忆了。
C.57岁的陈寅恪重回清华园,已失去治学读书的双眼。我们可以通过陈寅恪先生的作品推断出他的内心中经受着多么大的煎熬,这些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清晰的表达了出来。
D.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再加上当时他沉浸于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

E.由上文推断出陈寅恪是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且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态度严谨。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请根据本文内容概括传主的精神特点。并举例说明。
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
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未知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材料概括分析题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产业,它已经成为食品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生鲜食品如不能及时加工,损失可达20%-30%,抗氧化剂等可以防止腐败变质。压榨出来的果汁有果渣,澄清剂等就能使残留物迅速沉淀,果汁清澈。时间缩短了,降低了难度,成本也就降低了。维生素C之类的还能调整食品的营养构成,提高营养质量。人们都更喜欢色香味俱全的食品,这些感官性状的改善是离不开食品添加剂的,例如增味剂能使火腿肠又香又嫩。糖尿病患者不能摄入果糖、蔗糖,甜味剂是可以的。
但是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似乎都和食品添加剂有关。科学调查、分析告诉我们,问题并不是出在添加剂本身。浙江金华查处了剧毒农药加工火腿事件,敌敌畏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而是农药!可是有些生产厂家的违法成本往往不高,罚点款了事,《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之类的法律法规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约束。100%原汁葡萄汁居然是添加剂勾兑的,馒头白得吓人,超剂量、超范围添加的现象屡见不鲜,是为了牟取暴利。黑心厂家添加点假的、劣质的、过期的添加剂,怎么不伤害消费者呢!
食品添加剂已经进入千家万户,普通人每天可能摄入几十种,例如食盐。我们大可以不必谈“添”色变,只要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会更好地满足我们的消费需求。
——节选自《中国科技成果》2011年第12期,有改动。
从本文看,食品添加剂有哪些作用?
本文谈及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哪些问题?(每点不超过12个字)
结合材料,说说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食品添加剂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
中国文化的重建余英时
仅仅以学术思想的主要流派而论,中西文化的内部已经是如此复杂,则如何斟酌尽善以消纳西方思想于中国文化系统之中自然是一种不可想像的巨大工程。
从前佛教传入中国,从汉末到宋代,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出来总结了思想重建的历史事业。但佛教不过是一种宗教,其最初的影响大体上仅限于信仰方面。西方文化之侵入中国,其冲力及影响面都远非佛教所能比拟于万一。中国人在尚未正式触及西方思想之前,早已在政治、经济各种生活层面上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这种总体性的文化挑战是中国史上前所未有的遭遇。如果佛教中国化的历史经验足供参考,那么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西方思想绝不能简单地和佛教相提并论,佛教的基本立场是出世的,因此与中国思想的主流格格不入。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尤其重要的是:前已指出,西方文化一开始就撼动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百余年来,不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政治制度都发生了基本的改变,而且思想和语言也早已非复旧观。换句话说,中国的思想传统一直在迅速地转化之中,远不像六朝、唐、宋时代那样容易保持“本来民族之地位”了。
在步伐快速的现代世界中,中西思想的融合也许不必像佛教中国化那样要八百至一千年的长时期才能完成。但是回顾我们70年来在学术思想方面的工作,无论就“整理国故”或“吸收输人外来之学说”而言,我们所取得的成绩都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这个巨大的工程恐怕决不是短时间内便能够告一段落。献身于学术思想的人永远是甘于寂寞的工作者;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走进图书馆或实验室中去默默地努力。佛教之所以能震荡中国,正是由于有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许多大师不断地在那里埋头从事译经的工作。这种工作记载在历史上好像非常热闹,其实他们当时的生活却是隐退而寂寞的。如果我们承认输入吸收西方各种学说是中国文化重建的重要一环,那么这些佛教大师的范例依然是值得我们师法的。但是这种“退”并不是消极逃避;相反的,从整个文化史的观点看,乃是最积极的进取。孔子晚年返鲁编定六经,便可以说明“退”的涵义。汤因比(Arnold Toynbee)论文明的发展曾提出过“退却与重回”的公式,则尤足与“退而结网”、“退而更化”之意互相发明。佛教虽主出世,但是中国的华严宗却有“回向”之说,可见得“退”就是为了“回”,而且也只有在“退”的阶段中才能创造出“回”的条件。愿以此意,与有志于文化重建的朋友们共勉之。
——节选自《试论中国文化的重建问题》
第二段中,多次提到佛教传入,其意图分别是什么?
结合第三段,请解释“他们必须从热闹场中‘退’下来”中,“退”字的具体含义。
科学、民主、自由、平等、博爱都属于西方的入世理论,请用《论语》《孟子》中你熟知的相关语句,来证明“西方思想则千门万户,其中颇不乏精微的入世理论,足与中国的旧说互相印证”这句话。

阅读下面的作品
拐爷刘向阳
一条脚带宽小路,两边是个把人深的狗尾巴草。
  拐爷送女儿金子去公社招待所。
  拐爷大名叫石根,抗美援朝下来少了一条腿。
  回村时,佩带大红花,放了许多鞭炮。顽皮少年围着他喊:“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大家就喊拐爷了。
  拐爷进屋就发现少了一个人。
他的女人生了银子,难产,大出血……
  招待所不是人人能进的。因为拐爷是伤残退伍军人,子女享受优待。
  村里人都说金子命好,吃了皇粮,再不要呆在这穷山沟了,不愁找不到好人家了。每次回家,越发显得俏丽的金子总要捎几个白白胖胖的面包,让弟银子吃到打了饱嗝。然而,两年后,嫁给招待所里一国家人并生有一女的金子病死了。噩耗传来,村里人背地里说金子是被害的。人家怎么会带你乡下姑娘进城?是不是。
  拐爷正在老婆坟堆上掊土,容姨在一旁帮忙挂一条条素白山纸。
  正是清明时节,稀薄的烟雾笼罩着村庄。容姨挟了篮子在手腕,篮子里面是青青的茶叶。
  容姨看到拐爷两行清泪溢出了眼角。
 银子很早就不上学了。他在作文里写父亲是英雄,要向英雄学习。
  他报名参加修建韶山灌渠。村支书把他当作榜样,号召大家踊跃参加,一时全村热情高涨。
  公社来人请拐爷去光荣院。女儿早逝,儿子不在身边,为老人着想嘛。
  提了几件衣服到得村口。一些闲散人员在吹牛玩扑克,也有人扛起背包走在外出谋生的路上。
  小路两旁的狗尾巴草摇得正欢,还有野牵牛、苦楝花与油菜花低低相望。
  野花后面是容姨,梳着整齐的发髻,一身崭新的花格子。容姨的男人死得早,两个孩子跑去外面做事了。
  拐爷看了容姨,目光柔柔软软,然后朝公社走去。
  在光荣院住了不到一个星期,拐爷回来了,说再也不去了。说有银子,还有两只手一条腿,犯不着困在光荣院里享清闲。
  支书又把此事作为典型宣传。拐爷以高风亮节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嚼舌根的人说拐爷是想女人才回的,还说亲眼看见拐爷与容姨在山坳里的草地上野合。
  支书说不信,又叫大伙莫听谣言。拐爷是党员,上过前线,作风过得硬。支书说这话时,拐爷在路上和大伙修机耕道。
  要让手扶拖拉机进得来。拐爷说。大伙要拐爷明年竞选。拐爷笑道,一条腿的,不行……
  大伙又说,这穷山恶水的,路都没一条,不改变面目不行啊。拐爷不作声。
  大伙又问,拐爷你到底和容姨……拐爷就笑,那有什么,人有七情六欲嘛。
  第二年,上瑞高速穿村而过,村上路面可以加宽硬化了。
  拐爷和大伙平整路面,兴致高昂。千百年来肩挑手提,眼看可以走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了。收工后,拐爷踱到容姨家唠嗑,最担心就是银子三四十了还没对象。容姨两个儿子在外面都带了女人回来,大的手里还抱了小的……
  以后路修好了,会好起来的。容姨给拐爷泡了茶。
  银子今天去考驾驶员还没回来,拐爷喃喃自语。
  听说支书他们也去县城搞工程款征购款……
  你怎么晓得?
  他昨夜说的……上面那笔数分到下头没有多少了……你家银子咋打听到了,嚷嚷着要上访!
  山坳里是你们两个?……拐爷悻悻地拂袖而去。
  夜里,打门声把拐爷吵醒。不得了,银子出车祸了。
  路修好了。拐爷看着银子被人抬着,走在宽阔的柏油路上,上了山。
  金子和银子一左一右陪伴着他们的娘亲。
  拐爷的头发已经完全白了。耳畔仿佛又响起了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
路旁的田埂地垅,星星点点一些野花野草,还有那狗尾巴草,顽强地探出头来!
(《小说选刊》2011年第8期)
文中两次出现那首童谣“拐爷拐,跳下山,讨米要饭敬菩萨”有什么作用?
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拐爷”什么样的情感。
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拐爷”的形象。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意蕴,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
雪 夜
陈绍龙
“二斤雪花干!!!”
“干”字后面他连加了三个“!”,仿佛真的听到我们杯盏连连地响。
这是我昨天收到的一张贺卡。贺卡第一行是“预祝新春快乐”,看到后面缀一行“二斤雪花干!!!”,我便知是“河南商丘”朋友寄来的。
风霜雨雪又一年。
2008130,雪,到处是雪。桥面的雪被碾压后多成了冰疙瘩。年前,我从南京机场接孩子折回苏北,车上长江二桥时已是晚上11点多钟。桥面拥堵比我想象中严重得多,不一会儿,马达声渐少,尾灯渐少。所有的车都停了。
冷!大冷!我想开空调,马达添乱,打不着火了。如果一旦桥通了,我的车走不了,我身后所有的车都会跟着堵,天气预报说明天南京有中雪,高速一封,那我是退不得,回不得。茫然,无助,心发凉。
“当、当”,有人敲窗。“可能是电瓶问题,俺‘帮’你一下吧!”是停在我后面的车门标有“河南商丘”字样的“大货”司机。我俩把电瓶抬到他的车盖前,他打开手机给我照明,我把电瓶按正负极接到他的电瓶上,他打火为我的电瓶充电。几分钟后,我接好电瓶,一打火,车响了。我心里热乎乎的。电瓶彼此充电,我们叫“帮”。
打开空调,暖和多了。我昏昏欲睡。
不知过了多久,“河南商丘”的电喇叭把我惊醒。车外一阵喧嚣,车动了!
我一打火,问题又来了。任凭我如何加油,车就是动不了。原来车下一块大冰坨打滑,我过不去,两边全是车又改变不了方向。
“什么破车!”“河南商丘”好像生气了,急急跑到我车前,随手将一件工作服朝我左车轱辘下一扔,我一加油门,车过了。“河南商丘”捡拾工作服抖掉冰碴,我心里一阵感动。
车并没走多远,差不多只有两个车身的距离,又停了。
所有的车又停了。
少有的冷,“河南商丘”只是偶尔会发动一下车。他一定是冻坏了。我心存感激,下车力邀他上我的车。“河南商丘”也没多推辞:“好家伙,还是你车里暖和。”
我双手递过一张名片,“河南商丘”接过名片,冰凉。
我们在说话。“河南商丘”不敢睡,他怕他的车冷了打不着火,每过半小时就发动一下车子,只是一小会儿,他的柴油不多了。我所能做的就是不停地陪他说话。
车载电台在播一个天津妇女在桥上被困的事。她的孩子没奶吃,妇女冻得不行,打110求助。记者也知道了,跟着上桥就走了8个小时。一路相助,妇女和孩子终于得救。
我和“河南商丘”调侃:早知俺们都抱个孩子上桥就好了。
我说着感激的话:下次要是路过我住的小城,到我那儿喝酒,我们家乡好朋友相聚,有菜无菜无所谓,萝卜干也行,但是要有酒。“河南商丘”突然感慨起来,也激动,望着窗外:这会儿连萝卜干也没有,只有雪花,雪花干。
“来二斤雪花干”!“下酒”!他出上句,我出下句;我出左掌,他出右掌,相击,相握。一车笑。
凌晨5点20分。灯大亮,车大鸣。桥通了!“回家喽!”一路欢悦,好些人在叫。我和“河南商丘”相拥,而别。
雪灾,一生难遇,雪夜的温情也一生难遇。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
(选自《新华日报》,有删改)
小说开头先交代作者在雪灾后收到写有“二斤雪花干!!!”的新春贺卡的情节,这样的开篇有何艺术特色?在文中有何作用?
文中第5自然段画波浪线的语句所描写的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雪灾环境?
“河南商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情节进行分析和概括,并说说小说刻画这样的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
文章结尾写道:“寒冷在地,会散;温暖在心,永留。”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9分,每小题3分)
所谓“变形”,是相对于“常形”而言。“常形”是指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正常自然形态;“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反应在艺术中的形态的改变。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物象的形态有时会出现变异,例如两头蛇、三脚鸡等,这种“变形”虽然怪异,但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变形中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艺术上的“变形”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说,任何种类和流派的艺术,不论其创作思想和手法多么不同,它所塑造的形象较之原形都会有某些强调、选择、集中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说,变形乃是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不过一般地说,艺术上关于“变形”的观念是指狭义的“变形”,它表现为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例如杜甫的《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宋代科学家沈括(字存中)分析道:“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大细长乎?此亦文章病也。”沈括生得太早一些,他不懂得艺术变形的美学意义。比沈括稍晚的王观国有所不同,他:“‘四十围’、‘二千尺’者,姑言其大且高也。诗人之言当如此,而存中乃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其实,古代诗歌中这类“变形”甚多,诸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白发三千丈”等等都是。当然古代诗人很懂得运用夸张的手法,可是未必有自觉的“变形”观念。
宋元以来,“变形”的美学观念已经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到明清戏曲中,舞曲程式和脸谱等都是对生活常形的改变。如脸谱中用红表忠诚,白表奸诈,舞蹈动作鸣冤叫屈时甩发,生离死别时跪步等,这些“变形”大大丰富和增强了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力。
艺术作品中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因此艺术家们常用“变形”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例如清初八大山人的《鸣鱼图卷》,鱼、鸭的眼眶变成了圆形,眸子有的画成绿豆小点,有的画成圆弧线,传达出“白眼看天”的蔑视情绪。这种“变形”美学的本质,是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是人性的高标,个性的张扬。
(摘编自曾祖荫、曾新《怪异:明清启蒙美学之特征
下列关于“变形”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观物象在显示中具有正常的自然形态,艺术上所谓的“变形”,是指客观物象在艺术中表现出来的形态的改变。
B.在现实生活中客观物象的形态偶然会出现变异,由于这一现象不是艺术美学研究的对象,所以人们并不把它称为“变形”。
C.关于“变形”,艺术美学所研究的是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表现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这 种变化的美学意义。
D.艺术上所说的“变形”往往是指狭义的“变形”,即指在艺术表现中客观物象的几何图形所发生的改变。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诗“黛色参天二千尺”、李白诗“白发三千丈”等,都只是夸张手法,不见得是自觉的“变形”观念。
B.相对于现实生活,明清戏曲中的舞蹈程式和脸谱是一种典型的“变形”,这种“变形”有利于戏曲的发展
C.艺术上的“变形”是创作者主观感受的强化,艺术家们只有采用这种办法,才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清初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表现了一种蔑视情绪,反映了他对于传统道德,特别是对于理学的反叛意识。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上的“变形”是相对于客观物象的“常形”而言的,可以说“变形”来源于“常形”,有时甚至“变形”就是“常形“。
B.在艺术上,广义层面上的“变形”是艺术反映生活的普遍现象,而狭义层面上的“变形”只是前者的一种特殊现象。
C.王观国认为沈括对于杜甫诗的批评是“拘拘然以尺寸较之,则过矣”,看来王观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变形”美学观念。
D.大致上,中国古代的“变形”美学观念在宋元时代受到人们注意,而到明清时候这种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