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
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第1段文字描绘出一幅微雨寒村图,作者以一种
心情写出了江南的迷人冬景。
“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采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
A.比喻 | B.通感 | C.拟人 | D.夸张 |
划线句“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这句话如何理解?
这两段写江南的雨雪,并没有作过多的实景描绘,说说作者写法上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藏獒
周国华
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眼前的毡房内外皆寂,静得怕人。唯一能让人略感心安的,只有远方隐隐约约传来的篝火晚会的声音。你知道,就在毡房的后面,既潜伏着可怕的对手,又有长久以来等待你实现的梦想。成败在此一举!你不禁想起好像有那么一首古诗:十年磨一剑……
你慢慢移动脚步,轻轻踩着松软的草地,就像行走在太空中。你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危险的区域,一不小心就会有性命之忧。
你太专注于眼前,竟没有注意到后面有条灰影悄悄向你靠近。
一阵钻心的疼痛从腿上传来,你本能地丢下手中的弩机,扭身猛击那畜生。灰影怪叫着后退几步,前腿用力向后蹬地,脊背蜷成弓形,准备发起又一轮的攻击。你懵了,后悔自己太低估对手,本想出其不意,反被对方伏击。你抽出了背后的长刀,准备迎敌。
长刀在月光下闪了几闪,你看到了更为可怕的敌人,和两束逼人的幽光。
狼!竟然是头狼!
狼发起攻击,你手起刀落。狼躲开,一口叼住你握刀的手。你惨叫着丢下刀。赤手空拳的你和狼的肉搏战,本就没有悬念。没过多久,你就筋疲力尽地倒在地上,惊恐地看着犀利的狼牙向自己的喉管咬来。
突然,一道黑影横空而过。未等你反应过来,那黑影已和狼纠缠在一起。
藏獒!你狂喜不已,想不到竟有它相救。
你见过这条藏獒,纯种的黑背黄腹“铁包金”,跟头小狮子似的。那天,你找这家主人要水喝。它就蹲坐在主人身边,目光警觉,一刻不离地盯着你,让你浑身发紧。
“铁包金”果然继承了祖先良好的基因,和能征惯战的狼相斗,丝毫不落下风。它们撕来咬去,渐渐远离你。藏獒不惧任何动物,只要领地被冒犯,不管是谁,都会遭到它的攻击。今天也活该那头狼倒霉,居然不结伴出来,没伤着人不说,还招来了强悍的对手。
你捡起弩机,向毡房走去,没走几步,又折回身。尽管它们出人意料地交起手来,但现在还不能高兴得太早。你小心翼翼地靠近“战场”。
你听说过一条藏獒能抵三头狼的传言,但眼前的情景让你大惊失色。藏獒和狼一样满身是血,可它的喘气声越来越急,动作也越来越慢,每个回合下来,身上都会多几道伤痕。很显然,藏獒已经落了下风,而它没有丝毫退却的意思。
你猛然明白过来,这条藏獒生育不久,难怪体力不支。
这是一场惨烈的战斗。你举着弩机,却帮不上忙。藏獒和狼分开的时间很短,更多时间是厮打在一块儿,你怕误伤了藏獒。
藏獒终于倒下了。狼用尖利的牙齿咬向它喉管的时候,你终于找到机会出手。狼中毒箭,身子抽搐不止,倒了下去。你一刀结果了狼的性命。
藏獒的后腿已被狼咬断。它支起前腿,拖着沉重的身躯,艰难地向前爬去。
一道长长的血痕划向毡房。
藏獒爬到毡房后边,十几团肉乎乎的身影摇晃过来。幼獒!藏獒重重地躺下,幼獒们扑过来,含着母亲的乳房,欢快地吮吸。
你找来柴禾,点起火。你知道,没了藏獒,只有火光能吓阻凶残的敌人。
藏獒前腿扑地,头朝幼獒,缓缓舔着幼獒们的身子。而后,藏獒回头看了你一眼,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
不,它不说,你也明白。
幼獒们吃饱了,甜甜地倚在母亲身边沉沉睡去。藏獒用前腿拢起幼獒,以这个姿势永远地定格。你呆呆地望着它们。你认出其中那三只银灰色的幼獒,那藏獒中的极品。只有血统正宗的“铁包金”父母,才能生出这种罕见的生灵。相传,二十四万例中才有一例,价值不菲。
如今,幼獒们就毫无防备地躺在你面前。有了它们,你将实现长久以来的梦想:一夜暴富,还清巨额赌债,结束流浪的生活,和分别多年的妻儿团聚……
万籁俱寂。此刻,你听见胸膛中鼓点般的撞击声。
(有删改)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藏獒为记叙对象,一步步展开了“你”与藏獒之间的故事,其选材新颖独特,表达含蓄,意蕴丰富,情感真挚动人。 |
B.小说采用第二人称叙事,既使读者感到新鲜独特,也更容易展现“你”的有关经历和内心变化,从而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 |
C.小说悬念迭出,情节曲折,通过藏獒救人、被救、护崽这一情感主线的发展变化,取得了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 |
D.小说运用心理描写,一方面表现了“你”对狼的恐惧,另一方面表现了“你”在盗獒时的复杂心理,这使人物形象真实丰满。 |
E.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幽深的眼里晶莹地闪烁着凄凉而哀伤的微光,似乎是想对你说什么”,这一细节主要表达了藏獒对“你”的感激。小说中“你”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分析。
答:小说第二段中画线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有人将小说的结尾改成“万籁俱寂。突然间,你听见泪水叹息般的滑落声”。与小说现在的结尾相比,你认为哪个结尾更好?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审美心理
①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然而,我们又必须注意到,并不是人类一切劳动和智慧的创造物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品,只有那些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也就是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的人类创造物,才能称之为艺术品。
②按照艺术的种类来分,艺术的审美特征在不同的艺术种类有不同的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③实用艺术是人类文化史上最古老的艺术种类之一。显然,实用艺术既有实用价值,又有审美价值。首先,任何实用艺术都应当具有实用性,例如建筑应当使人们在居住时感到舒适和方便,实用的工艺品应当使人们在使用时感到称心如意。实用艺术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就是特别注重表现性与形式美。就拿建筑艺术来讲,自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发现了“黄金分割”的比例后,历代的建筑师一直把它奉为重要的形式美法则来遵循。最后,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具有民族性与时代性。例如日本的双轨制,既保持了自己民族的特点,又与时代相接轨。
④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造型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首先,造型艺术作为一门空间和视觉艺术,它的审美特征体现在造型性和直观性。但是造型艺术并不是只限于表面,它要求以形写神,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情感。其次,绘画、雕塑、摄影和书法等在画面上都是静止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它们也将这种瞬间的画面固定了下来,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⑤任何艺术样式都必然要表现情感,所谓表情艺术,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远古时代原始人的狩猎活动和巫术活动中,就已经有了舞蹈与音乐。同时,这两门艺术也是具有高度科学性和技艺性的艺术种类。人们或者唱歌,或者练习乐器,这都体现了表情艺术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即抒情性和表现性。它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⑥最后,要提到的是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所谓语言艺术,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各种体裁。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但是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这就说明了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其次,是它特有的广阔性和情感性。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后,语言艺术独有的审美特征就是语言美。语言是这种艺术的第一要素,往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读者回味无穷,获得审美享受。
⑦其实贯穿在审美特征里的是人们的审美心理,这些心理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它是以感知为基础的,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的,这就是审美心理的几个特征。不管哪种艺术种类,归根结底是要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于是,这种审美特征和心理的学问也日益发展起来,并将引起更多的重视。下列关于艺术的“审美特征”“审美心理”的表述,不符文意的一项是()
A.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凡是艺术品都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具有审美价值或审美性。 |
B.不同的艺术种类表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艺术可以分为实用艺术、造型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以及综合艺术等。 |
C.审美心理贯穿在不同艺术种类的审美特征里,它与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
D.审美心理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以感知为基础,通过联想和想象,产生情感,最终引发人们感情上的共鸣。 |
下列对文章内容思路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前两段提出艺术审美特征的概念,中间四段分类论述艺术的审美特征,第⑦段以论述审美心理来总结全文。 |
B.第①段阐述了艺术品的特征和艺术生产的目的,指出审美性是艺术的一个特征,第②段指出审美特征在不同的艺术种类中有不同的表现。 |
C.③④⑤⑥段对第②段进行分述,第③段强调实用艺术除有实用价值外,更有审美价值。第④段指出造型艺术以形写神,需形神一致。 |
D.第⑤段从表现性和抒情性这两个审美特征论述表情艺术。第⑥段论述了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详细论述了语言美给人的审美效果。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是人所创造的,凝聚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不同于自然美,它能够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 |
B.造型艺术是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那些静止的画面,应成为动和静最好的交叉点。 |
C.任何艺术作品都必然要表现情感,以音乐、舞蹈为主的表情艺术往往直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同时还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
D.文学以语言为艺术媒介,因此它表现现实生活,几乎很少受到时空的限制,但读者必须通过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咳嗽天鹅
铁凝
①天是越来越冷了,刘富早上醒来就想着院子里那只天鹅,得赶紧送去动物园。
②这时西屋传来香改的咳嗽声。香改是刘富的老婆,能干却生性邋遢。每次刘富要找件衣服就很不耐烦。一拉开柜门,里边的衣服裤子犹如洪水猛兽奔涌而出,劈头盖脸倾泻在刘富身上。为了这个他和香改一直闹离婚,香改抗不住刘富的坚决,有一天气急地说:“离就离,缺了鸡蛋还不做槽子糕了!”话没说完突然咳嗽起来,从此这咳嗽就没断过。
③刘富洗漱完毕,来到院里朝东窗根望望,那儿有个半人高的小窝棚,是刘富给天鹅搭的。两个月前刘富和镇长去了一趟内蒙古蓝旗看亲戚,临走时亲戚用个竹筐把这只从芦苇丛里拾来的病天鹅塞进“奇瑞”的后备厢。回家后镇长说没工夫管病鹅,就把“麻烦”留给了刘富。
④刘富的女儿正念初中,欢喜着上网查天鹅的资料,对照着这只活生生的鹅,她得出结论:它的学名叫大天鹅,也叫咳声天鹅,属鸟纲,鸭科。全球易危物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女儿把这些信息告诉刘富,刘富记住了咳声天鹅四个字,只是把咳声天鹅听成了咳嗽天鹅,从此没改口。
⑤天鹅整天不吃不喝,无精打采的,刘富对它很不耐烦,但还是和女儿琢磨怎么给它治病。网上说天鹅容易患肠胃炎,刘富观察后猜这只鹅说不定得的是肠胃炎,就大胆给它用氟哌酸加黄连素,只两天,这鹅竟然吃了喝了,那咳嗽一般的叫声也亮堂了。天鹅养了些日子,显出和刘富挺亲,每天早晨刘富一出屋门,它准在东窗根的窝棚里咳、咳、咳地大叫几声,问好似的,这时,西屋的香改也会咳嗽起来,好似和天鹅比着赛。刘富不为天鹅的“问候”所动,他只觉得自己倒霉,稀里糊涂家里就添了女人的咳嗽和咳嗽的天鹅。
⑥转眼间,天鹅来到刘富的家已经两个多月。一天早晨,刘富迎接了天鹅的问候之后,见它岁履踉跄地从窝棚里钻出来,站也站不稳,走又走不好。刘富蹲在地上仔细观察,原来天鹅的脚蹼干裂了。刘富的脚就在这时也突然不自在起来,脚趾缝之间像有利刃在切割,凉飕飕地刺痛。女儿放学回来,刘富催她赶快上网再查,原来天鹅离开水过久脚蹼就会皴裂。刘富这才用心想想“候乌”这个词。天鹅是候鸟,小镇既寒冷又没水,能管天鹅一时,却管不了它的一世。
⑦哪里能管它的—世呢?刘富问女儿。女儿想了想说:动物园。
⑧省城动物固有个天鹅馆。刘富查看网上的图片,见天鹅们成双结对地在天鹅馆的水池里自在地嬉戏。女儿查到了天鹅馆的电话,通话后对方同意接受这只天鹅。
⑨晚上,刘富对香改说明天你也跟我去趟省城,你那咳嗽从来也没好好治过,离婚之前,我得给你把咳嗽治好。香改咳、咳两声没说话,刘富只当是同意。
⑩这天一早,刘富把天鹅装进当初那个竹筐,让天鹅和香改都坐在后排座上直奔动物园。天鹅馆的景班长出来迎他。刘富把竹筐放在地上说,看它这脚蹼裂的,快让它进水里泡泡吧。景班长说不急,我们先要给它体检,这是规定。说话间两个穿灰大褂的工作人员就领走了刘富的天鹅。
⑪在池边溜达了一会儿,景班长引刘富进了池旁一间小屋,说就在这吃了饭再走,这大冷的天……一会儿一只热气腾腾的黑铁锅端了上来,锅里炖着灰褐色的肉。景班长举起筷子冲着铁锅对刘富说,来,尝尝鲜。刘富问这是鸭呀?景班长说是鹅,就你送来的那只鹅。刘富放下筷子,似懂未懂盯着景班长。班长解释说,动物园医生为这只天鹅做了体检,它太老了,足有25岁了,脏器老化养着它成本太高。刘富问多老算是老啊?景班长说天鹅寿命在25岁左右,你说它老不老?刘富说可它正活着哪。
⑫刘富不记得自己是怎么离开天鹅馆的,只记得他摔了饭碗。当他发动车子时,才觉出从脚趾缝传来一阵阵钝痛,像被长了锈的锯子在割锯,这钝痛从下往上弥浸开来。该怨谁呢,他想不清楚。回到家又怎么向女儿交代呢,他更想不清楚。这时从后排座上传出一阵咳嗽声,刘富心里一惊:这不是我那咳嗽天鹅吗?‘他的脖子僵直着不敢回头,生怕一回头那咳嗽声便消失了。但咳嗽声没有消失,只是由咳、咳、咳变成了吭、吭、吭,像是怕人不耐烦捂住了嘴。刘富迟疑地扭转头,他看见了歪坐在那里不急不火的香改。
⑬刘富真的记不起香改还在车上等着他。早上来时他是想着在离婚前给香改治好咳嗽的。是啊,咳嗽,刘富曾经那么厌恶咳嗽声,每当女人和鹅同时在院子里咳嗽起来,他就觉得他的生活纷杂、烦乱。可就在刚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⑭刘富发动了“奇瑞”要快些回家。他想,往后给香改治咳嗽还有的是时间,又为什么非在今天不可呢?简析第②段插叙的作用。
第⑧段描写天鹅馆的图片,其用意是 ______________。
阅读第⑥段与第⑫段画线句,辨析刘富心理上的差异。
下列对小说中的人物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香改作为小说重要人物,贯穿情节的始终,不可或缺。 |
B.女儿热心救护保护动物,与香改、镇长形成明显反差。 |
C.班长待人热情,照章办事,处置年老天鹅合情合理。 |
D.富待人接物很“不耐烦”,但照顾病鹅时胆大心细。 |
想象刘富的心理活动,填写在第⑬段的横线上。
赏析小说以“咳嗽天鹅”为线索在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
经典谁说了算
王乾坤
①很难说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去经典”还是“趋经典”的时代。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个不太吝啬“经典”名词的时代。那么,什么是经典?经典由谁说了算?
②通常的回答是:权威说了算或大众说了算。但深通艺术之堂奥的人既不看重权势的眼色,也不在意大众的褒贬,他们心里明白:权威认定、大众评判也许不可或缺,但一切有形的人为裁判只有在文学合法性的前提下,才可能是有效的。换言之,他们在乎的或敬畏的,是文学本身的法权。
③文学的自然法不是任何一种成文的文学法则,而是一种无形的天则。“俯察人事,仰观天则。”人事俯身可察,天则是需要仰观的。由“自然法”来言事物的合法性本是天经地义。可是在文明史上,天经地义的天则被各种偏见所干扰反倒成了常态。五花八门的政治观、道德观、科学观、文化观、历史观以种种集体偶像的强势向文学越权,任意在这个领域封号经典,成了由来已久的“常态”。
④现当代,影响文学创作和评论的有两种思潮:一是认为世界是按照优胜劣汰的进化论定律演进的,二是认为权力可以决定一切。这两种思潮交合成一种集体无意识:优胜在于权力,劣汰在于无权力。于是,话语权如拜物教一般左右着创作家和评论家,从事文学艺术的匠人们使出浑身解数,不顾一切地调动可能的权力让自己的声音足够强大,最好是压倒一切成为中心。
⑤可惜,话语权或其他权力决定论不能解释中外文学的经典史,只要检索一些古今中外文学巨匠们弱势的社会身份或话语权状况就能验证。
⑥那么进入文苑的小说多得是,为什么能被认定经典的是此而不是彼?是谁在进行这种无形的筛选?答案只能在文学合法性中寻求。以《红楼梦》为例,王国维们的鼓吹改变了这部小说的接受史,乃至现代“红学”横空出世。王国维、胡适、鲁迅是著名学人,如果他们的评论算是一种话语权造势,那么这种话语权充其量只是在传播学、解释学意义上影响到了经典的价值实现。即便没有王国维们,《红楼梦》依然是经典。
⑦权力不是可以一部三流作品得头奖吗?不是可以让一部非文学作品成为教程上的“文学名著”吗?这当然是事实。据说苏联当年只要经最最权杖点化,一部作品便可获“斯大林文学奖”。然而无情的是,文学的自然法不承认这般评奖和排序,总是根据自己的尺度对作品重新甄别与拣选,它可以亳不费力地将专权者和文化把头们合力钦定的“样板”从读者视线中悄无声息地抹去。
⑧此外还有一种权力假象。比如莫言先生获“诺奖”让很多人习惯地与“国力”联系起来,并且欢欣鼓舞。这不能说一点根据都没有,但由此认为文学经典与经济政治强国之间水涨船高,则不只是错觉,而且是可笑的。这是两条轨迹。《变形记》《安徒生童话》《堂吉诃德》的作者哪一位出生或者来自大国强国?相反的例子也有,比如海明威、莫泊桑、梭罗,谁能证明《老人与海》《项链》《瓦尔登湖》是借势于或受庇于超级大国而产生的?
⑨如果说优胜劣汰是一条法则,那么此之“优”者,最后“说了算的”是文学的合法性,没有别的权力能让一部作品最终“胜”或“汰”。这种合法性不也是一种权力吗?当然是,而且是权力之本原。它无言也无形,可它在背后支配一切。
⑩敬畏“天则”绝非轻慢“人为”,二者不是可以完全割裂的两种对象,而后者也绝不只是无足轻重的。天则不是实在性对象,没有人为,天则无所寄寓。在当下语境中强调前者,是就当下的问题而言。不过是说,人不可以妄用“人为”,应该自知权限在哪里。第③段加点短语“仰观天则”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第④段的段意。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横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①他们是帝国的臣民、草民,不仅不懂人有发表言论的“公也没有想到由此获得掌控别人言论的“权力”。
②没有领袖钦定,没有权威推荐,没有大众投票或“点击率”,没有资本推动,更没有文化殖民,等等。
③也就是说,这些文人无聊时空留纸上的那些文字成为经典,与包括话语权在内的权力谋求没有关联。
④向称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经典”的《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没有任何一部是靠文学本身之外的力量赢得话语权而成为经典的。
⑤总之,这些书呆子没有与任何意义上的权力合谋,他们甚至没有凭借小说成名的动机。
A.①②⑤④③ | B.②③①⑤ | C.①⑤③②④ | D.④②⑤①③ |
根据文意,下列有关“经典”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经典的认定,一切人为裁判和干预都是无效的。 |
B.被认定为经典的作品与其作者的弱势身份有关。 |
C.著名学术权威的话语权使经典的价值得以实现。 |
D.经典依靠文学本身的力量和规律赢得了话语权。 |
联系全文,分析第⑩段的作用。
探究第⑨段加点短语的具体内涵,以文中某一作品为例作阐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怀念方光焘先生①
吴岩
雨,连连绵绵的下着。在昏黑的烛光下,我打开了朋友从南方来的信,其中写道:“方先生和我住在一起,经济上相当窘迫,对于周围的那种敷衍苟且的情形,他又看不惯。又发牢骚……”虽只寥寥几句,反复读着时,却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
刚在暨大念书的时候,我并不认识方先生。后来我选读了他的“翻译”和“文艺习作”。没几天,我突然生起伤寒症来。一天上午,朋友徐微来看我,同来的还有方先生。方先生走到三楼,在我的床边坐下时,微微有点喘。他示意我切勿动弹,接着便问我请什么医生,吃些什么东西,怎样吃法。话是很平淡的话,态度则十分认真。听到我的答话后,他点点头。点点头后,他却找不到话说了;我也十分惶惑,不晓得说什么话好。如是的沉默了三分钟,他看看表,站起来道:“我十点钟有课,须得快点走了。”便匆匆地走下楼去。我怪徐微不该拉方先生来。
“我又不曾拉他,他听说你生的是伤寒,就急急乎要来看你。”
“我真不晓得说什么话好。奇怪的是方先生也不说什么。”
“他怕你吃生硬的东西。你已经告诉他只吃流质,隔三个钟头吃一次,他自然不用说什么话了。”
这时,一个表亲恰巧来到房中,问我:“刚才我在门口遇见那个人,穿一件灰不灰黄不黄的袍子,头发硬得像茅柴,眼镜深得像两个洋瓶底,又瘦又黄,就是你的先生,就是国立大学的教授吗?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
是的,那就是方光焘先生。
在学校时,我们那一系的人最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较他系来得密切。我们几个朋友中,华铃是写诗的。对于他写的诗,李健吾老师和王统照先生都极为推赏。后来编成集子,分送很多,华铃虔诚地征求意见。凡欢喜的,回答起来自然比较容易;而不甚欢喜的,既怕伤了他的自尊心,又怕自己不说实话,就觉得很难措辞了。问到方先生,他答道:“我看不大懂。”就这么直截的一句答话,但在方先生已经算是很含混的了。华铃也并没因此不高兴,他明白当面说实话原是方先生的本色。
有一次,一位同学用自己的署名,不加说明地把方先生的一段讲演记录拿去发表了。那时他正在教修辞学,正尝试着用格式心理学代替联想心理学来解释修辞上的比喻等课题,发表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方先生看到后,心中十分不安,怏怏地道:“这门功课,我总共讲过两次,一切材料和心得,都在发展之中,离成熟还远得很。我在课堂上讲,也还是取讨论的态度,他却贸然的拿出去发表了!而且他记得又很坏,脱漏错误的地方很多,叫读者怎会看得明白呢?”……
鲁迅先生曾说:“一认真,便容易趋于激烈,发扬则送掉自己的命,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方先生已是中年人了,激烈得送掉命是不至于的;但因为太认真而面红耳赤,与人当面失欢的事,却不是没有。这结果,便是逐渐走上孤独的路。“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就是朋友所谓“老方又发牢骚”的根源之一吧。但,若说他的牢骚完全在于他的认真过分,也不完全对;那是另有原因的。
离开学校后,我曾去看望方先生。他关心地问起徐微,问起远去西南的华铃。教授问起毕业生的近况,也是常有的事,但他的问法,却令人感到他的孤寂来。一个寂寞的人话是最长最多的,方先生从早上一直说到了午饭时分,话多而且杂。
“我出去读书时借人家的钱,至今没有还掉!……我是个只会紧缩日常开支的人,然而还是难以维持生活,我该怎么办呢?”他吃力地吸着廉价的雪茄,告给我听他的种种计划:把妻儿送回去,把家中仅有的住宅卖去……所有的打算,无非显出目前的走投无路而已。
“要生活,能够有地方教书,我于愿已足。可是一教书,往往因为学校的规定,有时非教几门自己不感兴趣或是不十分熟稔的功课不可。这样的功课,一担任下来,就得分外的认真预备,对于自己想研究的语言学,也就不能集中全力去用功了。哦……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写过或是译过一部厚重的语言学的书!”……
不久,方先生打发师母带着孩子回老家去了:虽放心不下,却依旧看她们走上了辽远而艰难的旅途。北风尖厉的时候,他自己也随学校到了潮湿的南方,虽然那儿的气候跟他的身体是那么的不适宜!一去就是两年。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
烛火将尽,雨声依然萧萧,重温着记忆的时候,仿佛方先生就近在烛火的旁边。只是这些记忆到我的笔下时,恐怕已经走了样了。看到这样的画像,方先生怕要生气或是发笑的吧?
作于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一日夜
(摘自吴岩《怀念方光焘先生》,有删改)
【注】①方光焘(1898年~1964年),著名的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中国现代语法学的开创者,著有《方光焘语言学论文集》。吴岩,方光焘在暨南大学的学生,是泰戈尔诗歌在国内的著名译者。开头作者写“仿佛见到了先生的风貌,心里说不出的怀念和惆怅”,请简要概括文中“怀念”和“惆怅”的具体内容。
文章选取并具体描写方先生探病一事,有何作用?
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还不及私立小学的校长和洋行里的买办神气哩。
(2)这两年来,不知他仍旧抽着那种廉价的雪茄烟,还是已经改吸纸烟了呢?吸着烟,缅想着安定的生活和厚重的语言学著作之际,或者会肯定地点点头的吧?文中写到方先生的“孤独与寂寞”,请结合文本探究其中原因,并简要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