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中学几位学生在暑假进行社会调查时,在江西与湖南交界的一个山村,发现一座十分破烂的无人居住的土墙房子,墙上有几个暗红大字,斑驳模糊,第一、二字笔画残缺,第七个字已辨认不清:“丁到土豪,分田■。”正当大伙为确定这些文字的来历而争论不休时,有一个同学又发现墙缝中夹着的一张发黄的照片,由此他们得到的一致结论是:
| A.红军斗争的见证 |
| B.义和团的战斗檄文 |
| C.北伐军留下的标语 |
| D.抗战留下的历史痕迹 |
图1形象地刻画了1936年美国电影《摩登时代》的主题。该电影
| A. | 肯定了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进步 |
| B. | 揭示了工人被机器所异化的命运 |
| C. | 宣传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的成效 |
| D. | 以悲剧手法描绘了工人的生活状况 |
图1是某国两个城市的人口总数变化示意图。这两个城市最可能是
| A. | 北京、上海 |
| B. | 东京、大阪 |
| C. | 利物浦、曼彻斯特 |
| D. | 莫斯科、圣彼得堡 |
西塞罗认为:"正义只有一个,它对所有的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并且它是基于一个大写的法,这个法是运用指令和禁令的正确的理性。无论谁,不了解这个大写的法--无论这个法律是否以文字形式记录在什么地方--就是没有正义。"此"大写的法"指的是
| A. | 自然法 | B. | 万民法 |
| C. | 公民法 | D. | 十二铜表法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 |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B. | 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 C. | 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D. | 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
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
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
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
| A. | ①②③ | B. | ①②④ |
| C. | ①③④ | D. | ②③④ |